在影视圈,王姬曾是90年代的“京圈大女主”,演技硬、气质飒,一部《北京人在纽约》让她风光无限。
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那个红唇卷发背后,是一位三十年没卸甲的母亲。
儿子一岁确诊自闭症,刚成为金鹰视后的她突然变为“命苦妈妈”,女儿也成了全家的“财务续命者”。
但更现实的问题是:母亲拼了一生,女儿,会不会也被绑上同一条路?
一
那年她凭着《北京人在纽约》拿下金鹰视后,从“人艺配角”一跃成了时代符号。
但如果从头翻翻她的履历,会发现这个女人不是突然“走红”的。
不是天赋型选手,更不是靠谁捧出来的“京圈闺女”,她只是早熟、抗压、比较能熬。
14岁那年,王姬顶着一张准初中生的脸,没有和家里人商量,自己做主报了部队文工团。
可进团后她发现,身边的同龄人大多都是背后有人撑的,她啥都没有,只有一股“愿意吃亏”的劲儿。
但文工团终归是平台,不是梦想终点,跳了几年群舞后,她想往戏剧上靠。
虽是考入北京人艺剧院,结果等来的不是主演机会,而是七年十几部戏的龙套生涯。
有时候连台词都没有,穿个制服往那一站,一站就站一个小时。
不是没挣扎过,有一次话剧的女主状态不好,她被临时推上去演“梅表姐”,反响不错,导演也夸她能演。
她以为机会终于来了,结果过了几天,还是继续演配角。
最绝的是,有一年她拿下了《北京人》的女主角色,在人艺舞台上终于担纲主演。
灯亮了,掌声响了,她却在谢幕后交了辞职信。
因为就在那时,她已经办好去美国的手续,连美金都是借来的。
很多人以为她是冲动,其实她只是不愿再等。
到了美国,现实比她想象中还粗糙,语言不通、学费高昂,她在快餐店洗盘子,在小旅馆打工值夜班。
有时候早上在大学上完课,下午跑去洗碗,晚上再学文化课。
那段时间她“像弱智一样活着”,意思是人也不灵光、语言也不行,靠本能硬撑。
苦归苦,但王姬没掉链子,她读完了大学的所有课程,还在异国生活中混出了点空间。
可真正让她重新走上文艺道路的契机,居然是一次“回国谈生意”。
1993年,她从洛杉矶回北京,本是想谈个文化合作项目,结果一进机场大厅就撞上了熟人。
对方正在筹拍一部戏,叫《北京人在纽约》。
二
王姬进组其实挺巧合的,最早那角色都定人了,她只是去试个妆。
但没想到几天后,王姬接到电话通知,“阿春”的角色交给她了,可那时她已经怀孕四个月。
可因为拍摄节奏太紧,她几乎没睡过整觉,两个剧组AB轮着拍,她一个人在两个组之间连轴转。
有一场戏拍完,她脸色都白了,同事以为是过敏,其实是妊娠反应。
她不说,也没人敢问是不是“有喜了”,就这么熬完了拍摄。
等剧一播出,“阿春”也成了她的名片,奖项拿了、采访做了,事业再上一层楼。
但很快,她的生活就被迫从“演员节奏”调到了“护理节奏”。
她的儿子出生后,一岁多时突然癫痫发作。
送医院一查,医生说是先天脑损伤,加上自闭症,基本可以判定智力迟滞。
简单说,就是以后无法“正常”成长,也许一辈子都像个四五岁的孩子。
起初她还抱着希望,觉得可以通过训练慢慢改善,国内国外都跑过。
但结果都是尝试过,却没见效。
治疗费用像黑洞,一年一年地往里填,见底的却是银行卡。
最困难的时候,她把多年来的积蓄交给一个“朋友”代管,本以为能规避一点风险,没想到那人一走了之。
几百万打水漂,还没留下借条,连追的门路都没有。
这时候王姬开始一年拍五六部戏,什么类型都接,拍得再辛苦也不歇。
有人以为她是“事业心强”,但实际上,她是在还债——给生活,也给命运。
而且,在这这个过程中,王姬还将自己的女儿高丽雯带进“圈里”,可她和很多人想象中的“星二代”不太一样。
更像是一个“被安排好的人”,从小就在家里扮演着实际大过年龄的角色。
高丽雯还在上小学时,已经习惯在学校里帮弟弟挡下异样的眼光。
她13岁开始照顾弟弟的日常,不是偶尔帮一把,喂饭、洗澡、哄睡、带他上厕所,而且做得很熟练。
有时候弟弟控制不住情绪,乱砸东西、打人,她也习惯了,不躲也不吼,就慢慢收拾完继续做下一件事。
长大后她去了国外读书,成绩不错,语言也学得快,能讲好几种。
按道理,她完全可以选择别的路,继续待在国外,找个轻松的工作,过上和这个家庭“半脱钩”的生活。
但,她还是回来了。
三
而且还进了演艺圈,不是为了梦想,也不是为了实现自我,而是想帮家里分担一点现实问题。
她签下了家里出的“十年计划”:前几年拍戏挣的钱全部交回去,用来补上过去看病、被骗、维持生活留下的窟窿。
别人听了觉得很不可思议,但她没多说什么,照做了。
她知道自己不可能拥有完整的自由,这不是她个人的问题,是整个家庭一起在承担。
在她之前,是王姬的母亲,也就是她的姥姥,早年放弃了国内分到的福利房,只身飞往美国帮忙照顾孩子。
她每天的生活和外孙子绑定:做饭、看护、收拾善后,夜里还要随时注意孩子是否发病。
一个家,不同辈分的三个女人,但都在围着一个始终无法独立生活的孩子转。
王姬这几年拍的戏,不管题材多花哨,她大多演母亲角色。
不是刻意选的,而是她自己演过生活里更难的版本。
那些戏里的人设对她来说,并不需要想象,只要照着平常过的日子演就行。
她还开了一家面馆,名字和装潢都和当年《北京人在纽约》有些呼应。
有时候有人认出她,会问一句“你不是演阿春的那个吗?”。
她每个月还会存下一点钱,说是“生活保障金”,不是为了自己养老,而是怕有一天自己不在了,儿子没人照顾,这些事她从来不讲,只是照做。
她参加过很多公益项目,也当过自闭症儿童关怀活动的大使、奥运火炬手栏目的评委。
接受采访的时候,她说得很理性,也很得体。
这个家庭没有谁主动喊过苦,也没人强调牺牲。
但每个人都用行动告诉你,他们为这个家付出了什么。
结语
很多人看不出来她承受了多少,也许她自己都没想过要被理解。
但生活就是这么安排的,有些人没得选,有些责任也不是靠年龄来分配的。
参考资料
爱的代价――王姬做客《艺术人生》 .CCTV [引用日期2014-07-21]
健康、亲情是安身立命之本.新浪网 [引用日期2024-05-15]
王姬|一夜爆红的背后,是长达一生的愧疚.人民艺术家杂志-百家号 [引用日期2024-05-10]
获得金鹰女主后 她刚满周岁的儿子诊断出自闭症和小儿癫痫.河南卫视公众微信号 [引用日期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