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是央视的“当家花旦”,也是新闻现场最坚韧的那道身影。
咳血被误诊为肺癌后离开央视,投身创投圈与教育赛道,金话筒得主变身语文课主讲,一路走得潇洒又坚决。
嫁给大18岁的高校教师李铁,今52岁满头银发,却活得比谁都通透。
跳出“体制”、步入风口的她,到底经历了怎样的选择与坚持?
一
有些人换个手机壳都要思考一周,而张泉灵,换人生频道像调台一样干脆。
要说她的履历表,估计AI系统都要多加载两秒,才能完整识别这位“新闻-投资-教育”三栖人生代表。
52岁的她,如今一头银发从不遮掩,还常被媒体拍到在公开场合笑得爽朗。
她的奖项可以绕中宣部跑一圈——金话筒、十大杰出青年、三八红旗手、抗震救灾英模……
奖牌上落灰了,她都未必会特地擦一擦。
人家就是这种风格:有时候比奖更“闪耀”的,是能看见废墟和希望、热搜和真相的眼睛。
说起央视内部的“强迫症流程”,她当年非典期间也“中标”。
别人是宅家,她是被动“宅楼”——央视二楼一旦有一人感染,全层封闭。
她就在那被“按键式”封住的楼里做直播,一连十几天,靠意志熬过那份无稿播报的“自由发挥”。
不是没恐惧,而是觉得“责任感”比安全感更能撑人。
她在非典直播时,说了一个护士妈妈的故事:每天孩子在西山遥望医院方向,妈妈在医院走廊朝山那头挥手。
他们谁都看不见彼此,却每天准点打“视觉卡”。
这个片段,让她在直播间红了眼。
别人感动,她更清楚——这才是新闻背后真正的“人”。
2008年的汶川地震,她主动请战,一脚踏进被震毁的漩口镇,和特警、公安、医护混编队伍一块翻山越岭。
前线不是影视剧里那种“英勇剪影”,而是真正的泥浆加余震,不进食照样熬夜。
她不是冲着奖去的,是冲着心里的那一点“非得去”的执念。
而“神舟”系列飞船上天的日子,全国人民看着火箭,她盯着每一个系统反馈,一秒都不敢漏。
此情此景,她不靠科普和热血,而是靠一种冷静的热爱,把科技新闻讲得像一场命运的接力。
她看过阿富汗炮火后的葡萄园废墟,采访过班禅,也站在山巅直播奥运圣火……
这些画面,不只是素材库,更是“人生体验包”。
但就是这样一个战地女记者、直播女将、主播女神,在一切正高峰的时候,开始每天咳血。
二
医生怀疑肺癌,连带体检报告都看出了“隐退的前奏”。
那时,大她18岁的丈夫李铁成了她的依靠,并为她理清了不少的心结。
虽然最后只是虚惊一场,但她自己清楚:这身体,不适合再继续当“超级螺丝钉”。
更深层的拐点,其实不是生病,而是“清醒”。
在央视工作永远不缺平台、机会,缺的是能让人更新自己的“好奇心”。在央视多年,她对每一次任务都能“教科书式处理”,久而久之,连“难”都变成“熟悉感”。
周围人夸她灵动,她却一直看着外面的水族馆,忍不住想:外面的水,温度怎么样?水流急吗?有泥沙吗?
更关键的是,哪怕被冲得七荤八素,总好过日复一日围着假山游圈。
很多人说央视是“铁饭碗”,她倒觉得那更像“思想定型”的玻璃罩。
你会说话、懂流程、熟练镜头,最终却发现自己越来越像个主持程序,而不是活人。
终于,在一次和创投圈年轻人接触后,她觉得自己像一本“程序设计导论”,稳固得有些过时。
于是她动了念,不是为了财富自由,不是为了年终分红,是为了“换个角度活一次”。
42岁那年她离开央视,不是一封辞职信的事,而是一段自我系统的“删库重装”。
她清楚知道,自己不是25岁的裸辞自由派,也不是能一身轻松去创业的风险少年。
但那又怎样?她拥有“不能熄灭的好奇心”,这就够了。
不是放弃央视的台阶,而是决定再建一座属于自己的楼梯。
2019年,她从资本市场“头脑风暴区”直奔K12教育的第一线,不是当顾问、不是拉融资。
而是干脆直接成了“少年得到”App的董事长,还亲自讲起了“大语文课”。
别看张泉灵是从央视台上“退场”的“知识型选手”,但在教育这条路上,她的思路不按常理出牌。
一开始不谈分数,不谈竞赛,不讲刷题秘笈,而是煞有介事地拿出了“诗配画”的方法论。
配诗要配画,古诗要有视觉想象,孩子要从审美出发,感知诗句里的逻辑和人情。
三
很多机构讲的是“提高三分不如提笔三秒”,她倒好,讲的是“读一首诗,搭一座认知桥”。
她的课程结构也挺“反培训”的,每天5分钟主讲,再配练习题、小测验和老师点评。
跟市面上那种“一个小时拉满、一页PPT上50个词”的风格完全不同,节奏舒缓,内容沉稳。
家长冲着成绩来,孩子盯着考试走,平台之间卷的不是内容,是ROI和DAU。
在这种大环境下,“少年得到”这种“内容主打+审美加持”的打法,在一众“刷题App”“硬核讲义”里,显得格外“文艺清流”。
于是外界开始质疑,可她不慌,回应干脆如果连用户都打动不了,那是内容的问题,不是用户的问题。
她一贯对“打磨内容”上心,孩子的注意力是内容真正的试金石。
做一个课程体系,要经得起孩子走神、家长质疑、平台风向几轮洗礼。
所以她带着教研团队,按用户节奏改版、重录、测试,再迭代。
从课堂逻辑到表达方式,她力求让内容“既有知识含量,又有用户温度”。
她甚至提出课程不只为孩子设计,还要考虑家长的陪伴体验——能听得进去、看得明白、参与得了。
这在不少课程开发者眼中是“非主流考虑”,但她偏偏把这种“非主流”做出了体系。
她把自己活成了“内容IP”,也把“少年得到”一步步扶成了具有人格温度的教育品牌。
而就在外界关注她“做课带货”的同时,另一个话题也悄然冒头:她的银发。
最近几年,张泉灵以一头自然白发频频出现在镜头前:不染不遮,不烫不遮掩。
她说这不是“放弃打理”,而是“祖传白发”,早年就开始有了。
只是以往总有人劝染一染、掩一掩,如今她索性放开了——白就白了,看着舒服、心里坦然。
白发之下,不是疲惫,而是一种带年轮的锋利。
她不靠“逆龄神话”博关注,而是用实际行动证明,年龄不等于失速,白发不等于隐退。
结语
张泉灵活得太像一本翻页不断的书,每一页都能翻出新内容,每一个章节都值得复读。
如今她不再是镜头前那个站得笔直、话语精准的新闻主播,但她是更多人眼中那个“活得明白”的人。
参考资料
张泉灵证实离职央视:年初天天咳血 开始思考人生.网易 [引用日期2015-09-9]
张泉灵再转型:从记者到投资人 再到少年得到董事长.新浪科技 [引用日期2019-12-9]
获长江韬奋奖 解秘美丽主播张泉灵的成功路.搜狐网 [引用日期2014-11-24]
张泉灵:我比别人多活了几辈子.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官网 [引用日期2024-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