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大女主戏”成为影视剧的关键词。无论是古装剧中背负家国仇恨、一路逆袭复仇的女强人,还是现代剧中清醒独立、撑起家庭与事业的都市女性,越来越多的女性角色正在银幕上发光发热。
嘉宾们围绕《烟火人家》《繁花》等热门剧集,探讨“大女主戏”的演变趋势、观众心理变化,以及女性创作者如何在行业中发挥自身优势。
李星文指出,十年前电视剧市场以中老年女性观众为主导,讲究“情感丰富、情节曲折”。但随着视频平台崛起,年轻女性成为主力观众群体,她们对角色的期待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现在的‘大女主’不再是靠男性的帮助一步步成长,而是自己开挂、升级打怪,甚至要在复仇中完成自我觉醒。”
他提到,《芈月传》时期的大女主仍依赖“艳遇式剧情”——一个又一个男性角色推动主角成长;而如今的女性形象则更加独立、坚强,在家庭中“扛起大半边天”。
而在现实题材中,女性角色则更多呈现出“人间清醒”的状态,她们既要承担社会责任,又要处理家庭矛盾,往往是整个家庭的主心骨。
与影视剧中越来越丰富的女性形象相对应,越来越多的女性从业者在影视行业引领风潮,杨晓培作为从业者中的领军人物,在谈到女性从业者如何在以男性为主的影视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女性在职场上最大的优势是坚韧且柔软。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掌控一切,而是做好最后的质控。”
她强调,一部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导演、演员、编剧等多方协作:“我把项目交给导演之后,就充分信任他们的创作空间。”
她还特别提到,在拍摄女性群像剧时,导演是否具备“女性视角”至关重要,他们要能够理解女性的情感细腻,能在影像表达上做到真正的共情。

从“她经济”到“她力量”,影视作品正在记录时代的温度从“大女主”到“女性群像”,从“艳遇成长”到“独立觉醒”,影视剧中的女性角色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变革。
这不是一种简单的类型化转向,而是一种社会情绪的真实映射:当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舞台中央,影视作品也在用光影讲述属于这个时代的“她故事”。
针对提问者提出的“年代剧同质化严重”问题,李星文表示,年代剧需打破“三化”,探索“生活+职场”的双轮驱动。
李星文坦言,目前无论是年代生活剧还是都市情感剧,都面临“套路化、重复化、审美疲劳化”的三重困境。
他提出,我们可以尝试将生活、情感与职场进行叠加。过去四十年的国产剧主要依赖“生活+情感”的单轮驱动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而职场题材千变万化、极具潜力,虽然门槛高,但一旦深入挖掘,可以带来新的叙事空间。”
他以《理想之城》《城中之城》等作品为例,指出这些剧通过展现真实职场生态,成功提升了剧集的专业性和可看性,“如果能把职场元素有机地融入年代剧中,或许能开辟出一片蓝海。”
杨晓培则对职场方向突围持高标准的谨慎态度,她认为职场剧门槛很高,需要有高度的专业度,同时还要让普通观众产生共鸣。
导演程亮则表示自己对职场题材充满兴趣。他提到王家卫团队拍摄《繁花》时所做的大量实地调研工作,包括走访股票交易所、采访当年的老股民等。
“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拍出真正有质感的职场戏。即使你不做直正的职场剧,你把职场元素做好了一定是加分的。”

面对微短剧与短视频内容的冲击,在关于传统长视频内容的未来发展方面,三位嘉宾从行业现状、观众心理、创作模式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精彩分享。
谈及长剧集面临的困境,李星文直言不讳:“现在的长剧确实有点内外交困。”
一方面,行业发展四十年后面临创作瓶颈,套路化、逻辑混乱等问题频出;另一方面,微短剧以“地毯式”的商业模式和“成瘾性”内容对长剧形成降维打击。
他提出:长剧或将走向“奢侈品”化。即未来真正高质量的内容才能存活下来,数量减少但质量提升,成为观众愿意沉浸其中的“精神消费品”。
“如果我们可以用精品短剧作为火车头,推动长剧迈向季播化、系列化,那或许能为长剧带来新生。”李星文说道。
作为一线制作人,杨晓培坦言身处行业的感受更为深刻。她强调:“我们唯一的解法就是做出绝对好的内容。”
她认为,观众之所以越来越不爱看长剧,是因为很多作品“侮辱了他们的智商”。她以自己制作的年代大剧《六姊妹》为例,该剧在央视一套播出期间创下近年来收视新高。“我们尊重创作本身,也尊重用户和叙事方式。”
对于微短剧和短视频,杨晓培持开放态度。“它们是新的业态,虽然与我们的创作模式不同,但我们不能排斥,而应学习并拥抱变化。”
被问及是否愿意尝试拍摄类似《实习生格蕾》那样的季播剧时,程亮表示这一直是他的目标。“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创作能力能达到像美剧那样工业化的水平。”
他提到,美剧如《老友记》的拍摄流程高度制度化,剧组可以像“上班”一样规律运作,一年集中拍一季,效率极高。“一个优秀导演甚至可以同时服务多个项目。”
程亮还回忆起十几年前自筹资金拍摄八集网剧《奇妙世纪》的经历。“当时平台觉得太短不成系列,现在反而说太长了,要再短一点。”
他认为,如今观众已逐渐接受精品短剧的形式,英美剧也开始向四五集的极简模式靠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