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来,超百万观众走进西单胡同里的旧址,感受红色文化

2025年03月28日21:50:50 娱乐 7076

“从原来贩卖衣帽、小商品的民族大世界,到如今焕然新生的红色革命场馆,我现在每个月都会来这里看看上新的文化体验项目,感受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家住西单小石虎胡同附近的高先生在欣赏吉林体验区文艺展演时,向蒙藏学校旧址的工作人员感慨道。

2023年3月28日,在中央有关部委和北京市的协同推动下,位于西单小石虎胡同的蒙藏学校旧址馆区正式面向公众开放。百余年前,李大钊、邓中夏等人在此向蒙古族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1925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党员组成的党支部在这里成立。

如今,作为全国首家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这里已成为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窗口。两年来,超过100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以及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来此参观。

两年来,超百万观众走进西单胡同里的旧址,感受红色文化 - 天天要闻蒙藏学校旧址。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北大红楼)供图

采用“参观+体验”展示模式,非遗体验项目精彩纷呈

蒙藏学校旧址分为东、西两个展区,西院设有“中华一脉 同心筑梦——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主题展”“蒙藏学校旧址专题展”;东院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区,以季度为单位,相继邀请天津、内蒙古、陕西等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展示本省份民族文化体验项目。观众走进蒙藏学校旧址,不仅能够了解党的百年民族工作,还可以体验各地文化。

三大民族英雄史诗《玛纳斯》《格萨尔》《江格尔》的非遗传承人先后来馆,通过传统说唱、歌舞等表现形式,与现场观众讲述民族团结历史故事;中央民族歌舞团等来馆驻场演出,邀请观众载歌载舞;延安剪纸、川剧变脸等技艺传承人手把手指导观众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两年来,500余项体验活动在蒙藏学校旧址呈现。湖南、内蒙古等地展示交流后,将经验做法带回去,优化提升当地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共同讲好党的民族工作故事。

科学优化开放措施,实行常态化夜间延时开放

结合西单商圈业态特点,充分考虑观众实际需求,蒙藏学校旧址成为全国首家常态化延时开放的革命类纪念场馆。在做好文物本体保护工作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开放时间安排,冬春季延时开放至20:30,夏秋季延时开放至21:30,并增加定时讲解场次,延时开放时段接待观众超25万人次,占接待总量的四分之一。

同时,纪念馆积极探索文旅协同发展,适度引入咖啡店、文创店、书店等多种业态,联合西城区、内蒙古喀喇沁旗共同举办什刹海文旅市集、赤峰市喀喇沁旗文旅市集等活动,为市民群众提供多元文化消费选择。

两年来,超百万观众走进西单胡同里的旧址,感受红色文化 - 天天要闻两年来,超百万观众走进西单胡同里的旧址,感受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北大红楼)供图

用好红色资源,推动学术成果转化与红色文化传播

结合北京市“‘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纪念馆与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持续开展课题研究,整理蒙藏学校史料,编辑《蒙藏学校旧址及其历史研究》等系列成果;参与北大红楼与伟大建党精神学术研讨活动,举办“中华一脉 同心筑梦”学术座谈会,邀请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伟大成就交流研讨。此外,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首都师范大学子期实验中学师生等来此参观交流。

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纪念馆将在“让文物活起来”“让非遗动起来”“让科技融进来”等方面多措并举,持续发挥蒙藏学校旧址的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独特资源优势,全方位多角度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光辉历程与伟大成就,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李立军

娱乐分类资讯推荐

不管你多节俭,这6类东西该扔就扔吧 - 天天要闻

不管你多节俭,这6类东西该扔就扔吧

过期药品与保健品:家中的小药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地方,一些过期的药品和保健品不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误服将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大扫除时,务必检查并清理这些过期物品,确保家庭用药安全。
李晓旭:在《织造府》塑造从未有过的贾宝玉 - 天天要闻

李晓旭:在《织造府》塑造从未有过的贾宝玉

“上海观众以包容态度看待新编剧目,《织造府》演出现场的热烈感觉扑面而来。”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剧团团长,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李晓旭携新剧《织造府》登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她分饰曹雪芹、贾宝玉两角,带领一群年轻演员展示不一样的《红楼梦》故事。《织造府》作为毕派小生,李晓旭对上海充满感情,“我是毕春芳...
(文化中国行)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 天天要闻

(文化中国行)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电 题: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作者 傅天骋 黄梅戏遇上相声曲艺,历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声馆里,每天都上演着传统曲艺与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剧场创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韵相声”以来,“95后”至“00后”观众占比突破80%,百余座位周周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