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掉维斯康蒂吧,"凯特·布兰切特在托德·菲尔德备受赞誉的新作《塔尔》中饰演的强势指挥家利迪娅·塔尔对柏林乐团下达指令。此时乐团正在排练马勒第五交响曲的柔板乐章——这段旋律因卢基诺·维斯康蒂改编自托马斯·曼的华丽影片《魂断威尼斯》(1971)中那沉闷的临终喘息,从此被永远打上了死亡的烙印。
利迪娅一语道破无可辩驳的事实:古典音乐与电影艺术长久以来相互缠绕。无论是维斯康蒂与马勒,还是库布里克与施特劳斯,总有些乐曲一旦响起,就会让人立刻联想到借用它们的电影画面。
但若论以古典音乐为主题的电影本身,《塔尔》却站在一条并不光鲜的传统脉络末端。除少数例外,自有声电影诞生以来,那些聚焦古典作曲家的传记片始终是艺术电影领域的固定存在,却大多沦为乏味的作品。令人意外的是,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早年便涉足这一领域,1934年推出施特劳斯家族题材的《维也纳的华尔兹》;而当电影制片人试图攀附这些题材的高雅文化血统时,仅1930至1940年代,莫扎特、贝多芬、威尔第、舒伯特、柏辽兹、亨德尔、肖邦、帕格尼尼、阿尔贝尼斯、格什温、舒曼等音乐家的生平便相继被搬上银幕。
比起机械罗列这些片名,我们更愿在以下列表中探索古典音乐在电影中更丰饶的土壤:突破形式的纪录片、颠覆性的动画电影,以及如《塔尔》这般神经质的心理剧。
第十部——银海香魂 Humoresque (1946) 导演:让·尼古拉斯科
在1940年代好莱坞情节剧的璀璨世界里,古典音乐常被用来粉饰门庭,平添几分高雅格调。在《汉欧威广场》(1945)和《鹃血啼痕》(1946)这类黑色电影中,主角往往是饱受折磨的作曲家或钢琴家,而琼·克劳馥主演的《花容月貌》(1941)里更有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对白:"你喜欢音乐吗?交响乐?协奏曲?""有些交响乐。多数协奏曲。"
继《欲海情魔》(1945)大获成功后,克劳馥趁热打铁接演了《银海香魂》——这部悲情颤栗的影片讲述纽约工人阶级小提琴手在克劳馥饰演的富婆资助与掠夺性爱慕间挣扎的故事。小提琴独奏镜头由音乐顾问艾萨克·斯特恩亲自完成,而让·尼古拉斯科执导的这部华丽戏剧,最终在瓦格纳《特里斯丹和绮瑟》的"爱之死"旋律中迎来泪眼婆娑的高潮。
第九部——猫的协奏曲 The Cat Concerto (1947) 导演:约瑟夫·巴伯拉 / 威廉·汉纳
比起华纳兄弟与二十世纪福克斯的通俗剧,查克·琼斯及汉纳-巴伯拉黄金时代的经典卡通对古典音乐世界的解构更显癫狂。他们痴迷于在此制造混乱——且看兔八哥系列短片《长毛兔》(1949)与《歌剧是什么?》(1957)中,舞台演出如何被闹剧颠覆。
若论神经质如何颠覆完美主义,《塔尔》的精髓早已在米高梅八分钟动画神作《猫的协奏曲》中初现雏形。汤姆身着燕尾服、衬衫笔挺,本欲以李斯特《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展现钢琴家的超凡技艺,却因琴声惊扰了藏身施坦威琴肚的复仇心切的杰瑞,导致演奏彻底崩坏。早在1946年的《兔子狂想曲》里,兔八哥亦在演绎同一首李斯特狂想曲时遭老鼠骚扰,更引发华纳与米高梅两大厂牌相互指控抄袭的滑稽闹剧。
第八部——红杏出墙 Unfaithfully Yours (1948) 导演:普莱斯顿·斯特奇斯
早在《塔尔》聚焦那位威严肃穆的指挥家及其跌宕私生活之前,普雷斯顿·斯特奇斯便已让雷克斯·哈里森化身艾尔弗雷德·德·卡特爵士——这位虚构的英国交响乐指挥家身上,分明流淌着传奇指挥家托马斯·比彻姆爵士的血液。与汉纳-巴伯拉动画到哈内克电影一脉相承的是,这部黑色荒诞喜剧同样将古典音乐与层层递进的癫狂紧密相连:当德·卡特惊闻妻子红杏出墙,竟在即将上演的三首曲目中汲取灵感,构思出三种极尽奢华的复仇方案。
罗西尼歌剧《塞米拉米德》序曲对应着在泰晤士河畔制造"意外"船难的毒计,瓦格纳《唐豪瑟》前奏曲催生出在威尼斯运河设局溺毙娇娘的阴谋,而柴可夫斯基交响诗《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的炽热情欲,则让他决定在巴黎歌剧院地下室点燃情欲之火与妻子同归于尽。这场以音乐为载体的疯狂复仇幻想,恰似被施了魔法的总谱,将德·卡特推向自我毁灭的深渊。
这部标志着斯特奇斯荒诞喜剧黄金时代终结的作品,遭遇票房滑铁卢。更添戏剧性的是,影片上映时哈里森正深陷舆论漩涡——他的情人、女演员卡洛尔·兰迪斯刚刚自杀身亡,为这场银幕上的癫狂复仇平添几分阴郁的宿命色彩。
第七部——音乐室 জলসাঘর (1958) 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
在萨蒂亚吉特·雷伊的《音乐室》中,古典音乐——此处特指印度传统音乐——为没落贵族构筑起一座逃避现实的圣殿。当变革浪潮在府邸外汹涌澎湃,罗伊却蜷缩在豪宅的音乐室内,邀来西塔琴师与舞者,为宾客们演绎最后的狂欢。故事设定在1920年代,印度政府彼时刚废除封建柴明达尔制度,象征着罗伊醉生梦死的特权世界行将崩塌。面对声望与收入的双重危机,他既无心打理田产,更在帝国倾颓之际沉溺于丝竹管弦,将毕生热爱化作对抗现实的最后堡垒。
这部作品与迈克尔·鲍威尔&埃默里克·普雷斯伯格的《百战将军》(1943)及卢基诺·维斯康蒂的《豹》(1963)同属影史经典,皆以垂暮之年的主人公无力直面时代剧变为母题。若欲探寻印度古典音乐的当代影像诠释,不妨关注柴塔尼亚·塔姆哈尼的《学徒》(2020),这部杰作以天才学徒的自我觉醒为切口,深刻剖解了艺术追求完美与人性局限的永恒悖论。
第六部——安娜·玛格达丽娜·巴赫的编年史 Chronik der Anna Magdalena Bach (1968) 导演:达尼埃尔·于伊耶 / 让-马里·斯特劳布
让-马里·斯特劳布与达尼埃尔·于伊耶1968年的这部作品,彻底颠覆了传统传记片的创作范式。影片摒弃戏剧化叙事,仅以巴赫妻子安娜·玛格达莱娜的日记摘录为线索,串联起由古斯塔夫·莱昂哈特演绎的系列音乐场景。当演员身着巴洛克时期服饰,在作品首演的原址用古乐器重现《马太受难曲》《勃兰登堡协奏曲》等经典时,斯特劳布-于伊耶的镜头赋予影片近乎文献记录的真实质感——它将巴赫的艺术创作置于柴米油盐的世俗生存与接踵而至的家庭悲剧之间,构建起音乐史与社会史的立体对话。
这种近乎固执的极简主义在终章迸发出震撼力量:巴赫溘然长逝,天际流云逶迤而过。肉身消殒,而艺术永存。镜头语言与音乐本体在此达成终极和解,如同赋格曲中交织的声线,在时空长河中绵延不绝。
第五部——夏日之歌:弗雷德里克·戴留斯 "Omnibus" Song of Summer: Frederick Delius (1968) 导演:肯·罗素
在作曲家传记片这个多以中庸之道为主流的领域,我们理应感激肯·罗素那肆意挥洒的癫狂美学。从他为BBC《综合》系列打造的一连串先锋实验作品开始,这位导演对古典音乐家的诠释愈发狂野不羁,直至1975年那部将摇滚歌剧推向极致的《李斯特狂》——片中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声光电的狂欢,堪称影史奇观。
回望其创作轨迹,1962年的《作曲家埃尔加》尚属相对克制的传统传记片,但到了1965年的《德彪西的电影》——由奥利弗·里德主演——已然蜕变为一场向费德里科·费里尼《八部半》致敬的元电影狂欢。这部浸透六十年代迷幻气息的作品,以戏中戏结构解构了传记片本身,让德彪西的人生成为导演自我投射的棱镜。
而公认最动人的,当属1968年为BBC拍摄的《夏日之歌:弗雷德里克·戴留斯》。这部以英国作曲家晚年助手埃里克·芬比视角展开的影片,将戴留斯瘫痪于法国乡间的暮年岁月,升华为一曲关于艺术传承与生命韧性的双重奏。当镜头掠过格雷夫森德码头(注:戴留斯曾在此聆听河面传来的雾号,受其启发创作《夏日花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音乐家的肉身困局,更是艺术灵魂如何挣脱时空桎梏,在他人生命里获得永生。
第四部——莫扎特传 Amadeus (1984)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
这部喧闹的莫扎特传记片将卓越与天才的分野刻画得锋利刺骨。彼得·谢弗的虚构剧本以安东尼奥·萨列里为视角展开叙事——这位约瑟夫二世宫廷的年长作曲家,在谢弗的笔下因嫉妒年轻对手那神赐的天赋而陷入癫狂,最终酿成杀念。当镜头对准暮年的萨列里时,他正栖身于疯人院,影片随即闪回至少年天才横空出世、萨列里妒火中烧的往事。汤姆·休斯将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塑造成轻浮的咯咯傻笑的纨绔子弟,反衬得萨列里对天赋分配不公的怨怼愈发令人共情:这个蠢货怎会成为神性音乐的源泉?
作为衡量同类作品的标杆之作,米洛斯·福尔曼这部奥斯卡多奖得主虽在历史真实性上存疑,却堪称酣畅淋漓的娱乐盛宴。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影片反而重燃了世人对萨列里音乐的兴趣,使其逝世近两百载后仍能频繁上演与灌录。
第三部——古尔德的32个短片 Thirty Two Short Films About Glenn Gould (1993) 导演:弗朗索瓦·吉拉德
这部加拿大合辑电影彻底颠覆了传统传记片线性叙事的窠臼,转而以32个碎片化章节解构钢琴怪杰格伦·古尔德的一生(严格来说是31个章节加片尾字幕序列)。32这个数字暗合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章节数——古尔德恰是这首曲目的殿堂级诠释者,先后留下1955年青年时期的标杆录音,与1981年更为沉郁的晚年重构版本。
影片以棱镜式叙事解构天才的多重面向:科鲁姆·费奥瑞传神演绎的古尔德人生剧场、穿插的纪录片段落、耶胡迪·梅纽因等大师访谈,以及最令人惊艳的视听实验——古尔德的琴声与同胞动画大师诺曼·麦克拉伦的抽象画作共舞。这种碎片化的美学语言,在导演弗朗索瓦·吉拉德1998年的《红色小提琴》中得以延续,后者同样以非线性叙事,追溯一把传奇小提琴从17世纪克雷莫纳到现代蒙特利尔的流转轨迹。
第二部——钢琴教师 La pianiste (2001)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我们必须将银幕上首次将古典钢琴艺术与越界性欲相勾连的功劳,归于哈威·凯特尔在詹姆斯·托贝克1978年新好莱坞惊悚片《手指》中那狂野癫狂的表演——该片后来由雅克·欧迪亚翻拍为2005年的《我心遗忘的节奏》,仅片名已暗含玄机。
迈克尔·哈内克改编自埃尔弗丽德·耶利内克1983年同名小说的《钢琴教师》,以冷冽犀利且令人震撼的笔触,塑造出伊莎贝尔·于佩尔饰演的维也纳音乐学院教师形象。这位刻板拘谨的钢琴教师,既痴迷舒伯特的乐声,又对硬核色情片有着同样的癖好。与专制的母亲同住家中,她压抑而严苛的生活轨迹,因一位英俊新生的出现彻底失控,两人堕入毁灭性的施虐受虐关系。
这部影片无疑为《塔尔》探索严苛音乐家隐秘创伤的创作提供了蓝本,两部电影甚至共享同一位剪辑师莫妮卡·威利。哈内克以手术刀般的精准度,剖开了艺术天才光鲜表象下暗涌的病态欲望,这种对人性幽微之处的凝视,恰与《塔尔》形成跨越时空的互文。
第一部——巴赫前的寂静 Die Stille vor Bach (2007) 导演:导演: 佩雷·波尔塔贝利亚
这部西班牙电影人佩雷·波尔塔贝利亚执导的实验性纪录片,在某种程度上与《古尔德的32个短片》的碎片化叙事异曲同工,以极具迷惑性的视听实验探索巴赫精密和声在当代世界的生存空间。"我首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不消解巴赫作品本质价值的前提下,将其自然融入21世纪语境的叙事肌理中,"波尔塔贝利亚在第二跑公司蓝光版花絮手记中写道,"今日萦绕我们的噪声与静默,正是将音乐具象化为影像叙事的密钥。我刻意将巴赫置于日常声响的包裹之中:公共交通、卡车轰鸣、餐具坠地、暴雨滂沱、马蹄声声。"
影片始于一架自动演奏钢琴自行穿越空荡房间的奇幻场景,奏响《哥德堡变奏曲》的序章。波尔塔贝利亚以时空交错的蒙太奇手法,在史实重构与当代"巴赫朝圣"产业的双重维度间自由穿梭,穿插大量充满思辨的对话与影像奇观。历史重现段落与对现代音乐旅游工业的解构,共同编织成这曲跨越三个世纪的复调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