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的上映,仿佛让电影市场昙花一现,之后影院上映的每一部电影,票房都持续走低。无论是王宝强出山的《唐探1900》,还是李雪琴压阵的《天堂旅行团》,不管是总票房,还是单日票房,都惨不忍睹。
自《哪吒2》横空出世以来,这部国民级动画就像黑洞般,吞噬着市场热度。上映月余仍以日均千万票房霸榜,让同期新片集体陷入"哪吒阴影"。
最新数据显示,3月第三周全国单日大盘已跌至冰点,往日熙熙攘攘的影院大厅,如今冷清得能听见爆米花落地的声音。
二、情怀牌集体失效的魔幻时刻
当62岁的贾冰在海报C位摆出标志性笑脸时,谁也没想到《真爱营业》会以835万票房草草收场。这部被包装成喜剧大咖领衔的作品,实际却是新人挑大梁的都市小品。
观众用脚投票证明:在信息透明的时代,挂羊头卖狗肉的营销套路已然失效。
而港片情怀的黄昏来得更令人唏嘘。郑伊健阔别七年带来的《久别重逢》,内地票房竟不足百万。那个曾经让万千少女尖叫的"陈浩南",如今在香港尚能守住千万票房基本盘,却在内地市场遭遇空前冷场。这或许预示着:港式浪漫终究敌不过时代洪流。
三、千万自费片的荒诞终局
当所有目光聚焦在明星折戟时,一部名为《左滩·芳菲年华》的影片正以超现实的方式刷新票房下限。这部耗资1500万的"本土史诗",上映两天仅收获2100元票房,单日最低票房竟跌至600元——还不够支付剧组一顿盒饭钱。
导演张智超的"追梦故事"堪称魔幻现实主义范本:从业12年仅拍两部作品,前作《左滩》曾创下22.7万票房纪录(全部来自佛山本地)。
四、市场寒冬里的冷思考
这场集体滑铁卢背后,折射出电影市场的深层危机。当《哪吒2》用心制作树立新标杆时,跟风者还在用20年前的思维讲故事;当观众审美飞速进化时,创作者仍在贩卖过期情怀。
值得玩味的是,所有折戟影片都有个共同点——错把"自我感动"当观众需求。从好莱坞流水线大片到本土情怀之作,都在用想象中的观众画像指导创作。当《哪吒2》用颠覆性叙事重新定义神话时,这些作品还在安全区里重复陈词滥调。
这个春天,中国电影市场给所有从业者上了残酷一课:没有不会降温的热潮,只有不会进化的创作者。当哪吒踩着风火轮奔向百亿亿票房时,那些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的"大制作",正在成为新时代的背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