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力推,演员阵容强大,题材又是观众喜爱的犯罪悬疑,电视剧《黄雀》本应是收视保障。
大家期待已久的电视剧《黄雀》开播后,收视评价却一落千丈。
犯罪题材的剧,如果加入了“奇幻”元素,这种做法确实是创新。
但是打着创新旗号的“奇幻”元素,非但没有为该剧锦上添花,反而成了最大的败笔。
高开低走的《黄雀》究竟犯了什么错?
《黄雀》的“奇幻”败笔
《黄雀》本来想靠着当代的警察抓小偷故事,给犯罪剧带来点新意。
结果一开始就拍得很离谱,像变魔术一样。
一上来就是铁警在火车顶上,好像开了透视眼一样和罪犯打架,特效也做得太差了。
这种夸张的拍法,不仅没让人觉得紧张刺激,反而很搞笑。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剧情太不符合实际情况。
比如,竟然用茅台酒瓶子装洗银水,还卖给喝茅台酒的人。
关于茅台酒的细节,就算当时有防盗盖,买家也应该会检查瓶子有没有被打开过的痕迹吧?
这样的情节漏洞让人觉得剧情不太真实。
另外,警察抓到坏人后,通常会先戴上手铐控制嫌疑人,而不是先忙着拍照庆祝,甚至还对着镜头摆姿势,这跟我们印象中的警察形象很不符,让人觉得不靠谱。
这些细节问题都让电视剧的真实性打了折扣,影响了观众的观感体验。
《黄雀》除了剧情不够真实,叙事节奏也有很大问题。
导演总是把回忆和现实片段跳来跳去地放,搞得剧情节奏很乱,观众很难集中精神。
案发现场一遍又一遍地出现,推理过程也特别长,让人觉得没意思,浪费了很多时间。
这样重复的场景和拖沓的节奏,让整个故事显得非常冗长。
这种拖沓的叙事方式,不仅未能营造悬念,反而引发了观众的反感。
人物设定也是一个问题。
郭京飞演的警察,办案思路不太合理,感觉都是自己瞎猜的,像开了“金手指”。
比如,他在火车上分析乘客的行为,但这种分析没什么依据,现实中很难让人信服。
更奇怪的是,他对面的人竟然还认真听他“推理”,让人觉得有点离谱。
总之,这个警察的设定不太真实,影响了剧情的逻辑性。
剧中人物过于神秘,不太接地气,观众很难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因此难以产生共鸣。
剧情开始太快,对人物的过去和经历没有充分说明,背景介绍显得不足,导致人物形象不够丰满,缺乏深度和力量。
这种人物设定的模糊和背景信息的缺失,使得观众无法真正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难以理解他们的动机和选择。
《黄雀》的意外之喜
虽然《黄雀》这部剧有不少缺点,但还是有亮点的。
其中,年轻演员陈靖可的表演就值得肯定,他给这部带点“奇幻”色彩的犯罪剧增添了一些真实感。
他演的李唐是郭京飞的徒弟,一直很认真,也很投入,碰到困难从不退缩。
比起师傅的“神叨叨”,他更像是个正常警察该有的样子。
总的来说,陈靖可的表演是这部剧的一个加分项。
比如在天桥下,碰见毒瘾发作的小偷,他第一反应是想冲上去抓人。
还好师傅及时提醒,他压住性子,仔细听师傅分析情况。
领导安排人手盯住医生时,他积极主动要求去,体现出年轻人该有的勇气和干劲。
这些小地方,让大家看到一个真实鲜活、充满活力的警察形象,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模样。
他有热血,有冲动,但在关键时刻也能听取建议,考虑周全。
陈靖可的表演比郭京飞更受观众喜爱,这让人思考剧本和演员哪个更重要。
一部好剧,剧本是基础,演员的演绎也至关重要。
陈靖可的表现说明,即使剧本不够完美,演员的用心也能为剧集加分不少。
他的出色演技弥补了剧本的一些不足,让观众看到了他的实力。
这或许也说明,演员和剧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好的演员能成就一部剧,剧本的缺陷也可能被优秀的表演所弥补。
拍犯罪剧不能跟现实脱节,不能老想着靠“奇幻”元素博眼球。
犯罪剧最重要的是讲清楚案子是怎么破的,展现警察的辛苦和聪明才智。
《黄雀》的问题是剧情太离谱,缺少合理的推理依据,观众自然就不买账了。
与其追求猎奇,不如扎实地讲好一个贴近生活的案件,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除了陈靖可,郭柯宇、祖峰、赵滨等一众演技派演员也带来了十分精彩的演出。
他们的精湛演技,就像给这部剧增加了一丝亮点,也让观众看到了他们的专业和敬业。
可以说,这些实力派演员的用心诠释,提升了整部剧的品质和观赏性。
结语:
把《黄雀》改成奇幻剧,看来不太成功。不过,剧里年轻演员演得不错,还是挺让人期待的。
以后,犯罪剧还是应该认真讲故事,别太糊弄观众,这样才能有更多好作品。
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精彩又合理的犯罪剧,多一些新的尝试。
那么,在您看来,《黄雀》这部剧的不足之处具体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