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第一个小品,演的是个啥?

2025年01月28日23:22:07 娱乐 1175

今年春晚,炸了。

开场第一个小品,堪称人类表演艺术史上的里程碑——不是艺术层面的,是行为艺术层面的。

十多分钟,观众完全不知道自己看了个什么东西。


春晚第一个小品,演的是个啥? - 天天要闻


光看这18人的演员名单,你敢信是小品?

我还以为是女团出道,《创造101京剧特辑。

再看这壁画CG的画面,你敢信是小品?

我还以为是生产力过剩的互联网公司的古装cosplay现场呢,建议导演组把节目定义从“小品”改为“大型沉浸式多媒体当代艺术实验”。

毕竟当代艺术嘛,本来也不需要观众看懂,咱们普通人都看懂了,那就不能叫艺术了。


春晚第一个小品,演的是个啥? - 天天要闻


所以,到底让观众看了个什么呢?

全程没几个人笑,甚至春晚自己都没有给几个罐头笑声,现场那么捧场的观众都笑不出来。

大家都震惊了,我在家,筷子上的饺子都掉下来了。

硬要我说,就是文艺界的“满汉全席”。

我啥都给你端上来。

但满汉全席是一盘一盘的,这次是全都倒在一个锅里,还搅了搅。

小品(至少节目单上说的是小品),融合京剧(唱了又唱,又臭又长),还杂糅相声(莫名其妙报菜名)……

像是喝醉酒的厨师,用青椒煮西瓜里面还加珍珠奶茶里面脆波波的那种。

你以为这就完了?

还有普通话粤语、四川话等等各地方言之争。

我恍惚间都看见语文课本里的拼音字母集体起义。

就仿佛在大杂烩里面还撒了番茄酱折耳根混成的浇头。

你以为这就够“丰富”了?

又开始上杂技了,把人举起来转圈圈。

我都想给导演组递胡椒粉了,这锅乱炖确实需要点调味料

春晚第一个小品,演的是个啥? - 天天要闻


春晚第一个小品,演的是个啥? - 天天要闻


可能唯一的亮点,就是当年《新白娘子传奇》的两位主角出场。

《白蛇传:终局之战》嘛,导演就差举着喇叭喊:"80、90后快哭!给老子哭!"

但这种赤裸裸的卖情怀,收割群体童年记忆的讨巧行为,说真的,太廉价,也太生硬了。


春晚第一个小品,演的是个啥? - 天天要闻


各位大佬,你知道我看着小品感受到了什么么?

就一群人坐在那里,攒局。

好不好看无所谓,关键在于,如果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塞入够多的元素,把方方面面的势力都照顾到。

小品,要有,这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于是节目定性,那就是小品。

至于攒出来的东西到底好笑不好笑,无所谓,反正我就说了,这是小品。

相声,那多少也要有。

于是阎鹤祥出现了,甚至因为阎鹤祥在郭麒麟单飞之后无事可做,上了很多综艺,又把综艺这条线给拉进去了。

京剧,那肯定是要有的。

这是传统,这是文化,这是正确,所以主题就是一个传统京剧故事。

然后杂技,可以独当一面,也能算在京剧里面,无所谓了,都放进去。

还有谁没照顾到?

哦对,歌曲。

那就让上场的人,唱几句。

还有还有还有。

就是这毕竟是一个面向全国的节目,各地人民也要点一句。

于是就出现了各种方言,听不听得懂也不重要,反正都塞进去。

……

就这样,攒局的人都开心了,自己的势力都被代表了,每个人的面子都给了。

唯一不开心的,那就是观众了。

你们塞了那么多东西,怎么就把小品必须的“笑点”给忘了呢?

还是那句话,十几分钟,我们到底看了一坨什么?

当然,我看文艺作品,水平不够高。

所以我使劲在反思。

沉默了很久,我悟了!

这其实是先锋默剧啊!

建议申报吉尼斯《全球最大规模行为艺术》,毕竟能让十四亿人同时陷入哲学思考:"我是谁?我在哪?我为什么要看这个?"

我就有个小建议。

明年春晚,出个彩蛋。

把《春晚筹备会议实况录像》给放出来,让我们看看攒局时候的盛况,毕竟真实的荒诞永远比虚构的更精彩。

娱乐分类资讯推荐

不管你多节俭,这6类东西该扔就扔吧 - 天天要闻

不管你多节俭,这6类东西该扔就扔吧

过期药品与保健品:家中的小药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地方,一些过期的药品和保健品不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误服将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大扫除时,务必检查并清理这些过期物品,确保家庭用药安全。
李晓旭:在《织造府》塑造从未有过的贾宝玉 - 天天要闻

李晓旭:在《织造府》塑造从未有过的贾宝玉

“上海观众以包容态度看待新编剧目,《织造府》演出现场的热烈感觉扑面而来。”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剧团团长,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李晓旭携新剧《织造府》登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她分饰曹雪芹、贾宝玉两角,带领一群年轻演员展示不一样的《红楼梦》故事。《织造府》作为毕派小生,李晓旭对上海充满感情,“我是毕春芳...
(文化中国行)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 天天要闻

(文化中国行)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电 题: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作者 傅天骋 黄梅戏遇上相声曲艺,历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声馆里,每天都上演着传统曲艺与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剧场创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韵相声”以来,“95后”至“00后”观众占比突破80%,百余座位周周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