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有不少电影上映,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第二十条》,而这也是我带着家人一同前往观看的电影。
在看完整部电影之后,第一个感觉就是震撼,整部电影很有冲击力,人物语言的表达,情感的释放都让人感觉特别专业。第二个感觉就是感动,剧中3个故事都是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的例子,导演组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描述现状,给出解决方案,然后伸张正义,虽然过程很憋屈,但结局很舒适。
所以,如果要用3个词语来高度概括,那么我首先想到的便是:有欢笑、有感动、有深度。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其中的一个校园霸凌的案例,而这也是作为家长的我们最关注的一个点。
剧中的霸凌者名为张科,是学校教导处主任的儿子,然而张科不知道是因为父母离异缺少教育和关注,还是之前就已经形成的坏习惯,反正剧中给他的人物设定就是霸凌者。
一天,张科伙同其他几位同学在厕所内对一名男生拳打脚踢,韩雨辰进入厕所发现后便主动上前制止这种霸凌行为。
平日里嚣张跋扈的张科还从未遇到过有人来坏他好事的情况,于是便和韩雨辰动起手来。不过尴尬的是,张科没打过,反而被韩雨辰打伤。
而问题恰恰就出现在这里。韩雨辰原本是见义勇为,但是因为不小心误伤,于是张科的父亲张主任便以为自己的儿子被同学欺负了,还被打伤了。为了给儿子讨回一个公道,张主任便决定报警。
从张科的伤情来看,如果警方立案,那么见义勇为的韩雨辰就很可能会被行政拘留。
韩雨辰的父亲韩明是一个检察官,母亲李茂娟虽然没有上班,但是他哥是市刑警队队长。按理说要处理这件事并不复杂,也很简单,但对于他们而言,遵规守纪是底线也是原则。
张主任报警之后,他的诉求其实很简单,就是想让韩雨辰给自己儿子张科道歉,因为在张主任心中,自己的儿子不可能会校园霸凌,所以张主任认为,自己儿子张科就是被韩雨辰给欺负了,而不是因为打人没打过导致的。
韩雨辰和他父亲韩明上大学时很像,特别坚持原则和真理,他始终坚持自己没做错,所以自始至终都不愿意道歉。
考虑到自己孩子将来的前途,韩明和李茂娟都在极力说服孩子道歉,甚至主动给张主任说了很多好话,甚至还曾尝试送礼(虽然被拒绝了)。
因为韩雨辰的坚持,道歉这条调解之路一直没走通。因为迟迟没有道歉,韩雨辰便遭到了张科的报复。一天张科找了几个校外混混,在路上堵住了韩雨辰,并对其进行了殴打。
不过这几个混混很懂得分寸,他们知道导致怎样的后果会被立案,什么样的尺度不会被立案,于是韩雨辰虽然被打,但是伤情算不上特别严重,但确实被4人围成一圈打了好一会儿。
韩雨辰被打彻底激怒了李茂娟。原来李茂娟一直坚持让儿子主动道歉,哪怕她知道自己儿子是见义勇为,但她出于孩子前途考虑,还是让孩子忍气吞声,通过道歉的方式大事化小。
然而如今得知自己儿子被张科叫人打了之后,李茂娟彻底爆发,主动找到了张主任,态度也发生了极大改变,从最开始的坚持道歉换取谅解的态度,转变为在饭桌上和张主任叫板、互不相让的态度。
而这次纠纷还意外导致张主任不小心摔倒,手部受伤。
在韩雨辰和韩明回家的路上,韩雨辰在车里问韩明,自己见义勇为错了吗,如果是韩明当时遇到这种情况,会出手相助吗?
这个问题让韩明无法回答,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庆幸的是,最终张科校园霸凌的事实被查清,张科本人受到了学校的处分,而张主任得知自己儿子确实存在霸凌行为之后,也主动选择撤案。不过他又重新立案,让不小心伤到自己的李茂娟进监狱关了7天。
这个案例中存在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被霸凌者往往由于各方面原因不愿意或者不敢主动站出来说出真相。因为他们心中存在恐惧,担心被霸凌者打击报复,担心自己说了也难以起到较大的效果。
这才是我们最应当关注的。因为校园霸凌存在着很强的隐蔽性,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老师都很难第一时间发现。而等到发现的时候可能已经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了。
所以,我们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出现。一方面需要加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则应当更加鼓励见义勇为的行为,让更多的人心中充满正义感,在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能够主动站出来制止或者及时告诉老师,而不是当作什么都没发生那般冷漠。
其实,很多习惯较差的学生都有一个并不是那么幸福的家庭,所以这就提醒广大家长们,不要把家庭的情绪传递给孩子,要对孩子多一些关注和陪伴,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哪怕将来孩子不能成才,但至少让孩子做一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