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红海行动》暴力美学应用,从叙述、人物、语言三个方面解读

2023年10月22日22:47:09 娱乐 1741

影片《红海行动》暴力美学应用,从叙述、人物、语言三个方面解读 - 天天要闻

文|尼尔

编辑|尼尔

前言

在真实世界中,暴力是一种让人反感的生存状态,但是,如果将暴力转化为一种艺术形式,并被影片所借鉴,那么,这就成为了一种“艺术”。暴力美学首先产生于影视,但其产生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以及特殊的审美需求。

“暴力美学”这个名词,最早是在影视评论中产生的,它是指一种由普通民众所接受的非主流的美术表现方式,它源于美国,并在香港形成了一种对影视的审美情趣与表现方式的探讨。

影片《红海行动》暴力美学应用,从叙述、人物、语言三个方面解读 - 天天要闻

所谓“暴力美学”,简言之就是运用后现代主义的表达把暴力仪式化,在操作上表现为把暴力进行艺术化处理,即主要在感官上使“暴力”以美学的形式呈现

最近几年,《战狼》和《红海行动》等军旅影片在国内刮起了一场“红色的、暴力的美感”。

一反过去“韬光养晦”的风格,军队在片中展现了强大的武力,绚丽的“暴力”场面极大地提高了观众的欣赏能力,而其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让这部电影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影片《红海行动》暴力美学应用,从叙述、人物、语言三个方面解读 - 天天要闻

从暴力叙述、人物设定和视听语言三个层面来剖析《红海行动》所蕴涵的暴力美感。

暴力叙事推动情节发展

以往经典的武打场面,都是在剧情反转的时候才会有,但林超贤却打破常规,将大量的枪战场面,做为《红海行动》的一个重要补充。

《红海行动》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在外海,目的就是为了展现“蛟龙号”特种部队的战斗力。

影片《红海行动》暴力美学应用,从叙述、人物、语言三个方面解读 - 天天要闻

在中国商船广东号上出现了海盗袭击,这一信息把观众迅速拉到一个紧张的氛围中,蛟龙突击队登船进行救援。

当狙击手射杀海盗时,众所周知,子弹射出到海盗中弹的过程是短暂的,但林超贤导演采用了慢镜头,将发射子弹镜头进行了慢放,把人们情绪拉到一个紧张的高潮中

与此同时,“蛟龙”小队成员也在不停地爆炸,火花四溅,将剧情推向了高潮,一下子就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一组蛟龙与海盗之间的火拼场面,不但能让人看得热血沸腾,更能直观、高效地展现出火拼的紧张气氛。

影片《红海行动》暴力美学应用,从叙述、人物、语言三个方面解读 - 天天要闻

从“蛟龙号”和“海盗”的激战,到特种部队和伊维亚的恐怖份子的对决,都有大量的枪战场景,而文字只是起到了点缀的作用,用来推进剧情的发展和情节的起落。

并行剪辑能增加影片的信息量,加速影片的速度。因为它是多条线索并行呈现,互相衬托,从而更容易获得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整个电影最大的亮点就是坦克的战斗,采用了并行的蒙太奇方式,将两个时间点分割开来,在一个时间点上,两台战车,一台搭载着特种兵,一台搭载着恐怖分子,两台战车卷起滚滚烟尘。

影片《红海行动》暴力美学应用,从叙述、人物、语言三个方面解读 - 天天要闻

在沙地上展开了一场激战,敌人的一枪一枪的射击,每一枪都能命中战车的“身体”,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感,哪怕是一台战车被摧毁,也无法击溃他们的士气。

与此同时,在他们冲出包围圈的时候,三个人还在屋子里,陆琛被炸断了一条胳膊,却没有半点退缩。

就连他的双耳都被打爆了,他依旧在为同伴贡献着自己的生命,直至被一颗子弹贯穿了脖颈,这一幕让所有人都为之心碎,恐惧、悲伤,却也对战争的残忍深恶痛绝。

影片《红海行动》暴力美学应用,从叙述、人物、语言三个方面解读 - 天天要闻

导演运用并行蒙太奇手法,将两个时空同时进行,相互碰撞,展现出了战争的惨烈,形成了一种紧张的演出气氛,使观者的情感也随之起伏。

人物塑造营造不同的暴力感受

暴力审美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引发情绪上的激爽。电影中的角色刻画,既能引导剧情的起落,又是整个影片的主线和核心。

战争的残酷,注定它不可能成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而是一种团结奋斗的集体精神。《红海行动》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在故事的基础上,9个主角齐心协力。

影片《红海行动》暴力美学应用,从叙述、人物、语言三个方面解读 - 天天要闻

“蛟龙号”指挥官杨锐下了毫无迟疑的指令,为了拯救中国人民,双方展开了8:150的大战,在实力差距这么大的时候,依然毅然作出决定,踏上归途。

夏楠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在面对敌人的时候,她没有丝毫的畏惧,也没有因为自己是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而退缩。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特种兵的机枪射手都是威风凛凛的,但是《红海行动》中的张天德,已经完全颠覆了这个认知。

影片《红海行动》暴力美学应用,从叙述、人物、语言三个方面解读 - 天天要闻

危机关头,他爱嚼糖果,让观者觉得自己也是一个坚强的男人,有着细腻的心灵,甜蜜却又苦涩,没有石破天惊的宣誓,有的只是无微不至的呵护,将“军人柔情”这个词深深烙进了所有人的心里。

8名“蛟龙号”队员齐心协力,充分展示了中国士兵的群体英雄精神,打破了以往动作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中国文学批评学会荣誉会长李准曾指出:影片没有简单地将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当作当代海军的精神制高点,而是将有国家担当的崇高集体主义塑造成中国海军最强大的精神来源,这体现了影片创作的精神高度

影片《红海行动》暴力美学应用,从叙述、人物、语言三个方面解读 - 天天要闻

视听语言营造暴力氛围

影视音乐具有烘托气氛,把握情感,掌控节奏,阐释剧情等功能。影片中,“蛟龙号”在调查船只状况时,采用了一段紧张的配乐,为影片的剧情增添了色彩。

当“蛟龙”们营救人质的时候,现场除了枪声、玻璃碎裂的声响,还有滴答滴答的钟表声,再加上悠扬的音乐声,衬托着子弹的飞行,秒针的滴答声,将所有人的心情都推向了最高潮。

林超贤导演巧妙地运用了这些打斗场面和跌宕起伏的音乐,将其作为推进剧情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将暴力场景进行了艺术化和符号化,使音乐达到了最大的效果。

影片《红海行动》暴力美学应用,从叙述、人物、语言三个方面解读 - 天天要闻

电影颜色是人类最直观的感官感受,是人类情感的重要来源。在影视作品中,颜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视觉要素,它不仅可以使场景保持原始的颜色,而且可以传达一定的情感。

颜色不仅能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反映时空转换,营造情感意境,烘托电影氛围,同时也是形成电影风格的一种强有力的艺术手法。

黄本是一种温暖的颜色,但是《红海行动》里,他却用了更多的“质感”,将黄色的基调变成了冰冷,强调了战斗带来的破坏,强调了角色的运动和线条。

影片《红海行动》暴力美学应用,从叙述、人物、语言三个方面解读 - 天天要闻

片头和片尾都是以白色作为基调,相互联系,结尾是白云蔚蓝的天空,给人一种很沉闷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起了电影开头的那一幕,那是一个水手被海盗杀死的画面。

这是一部比较阴冷的电影,很多战斗场景都是在沙漠里,到处都是灰尘,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

无论是撤离的任务,还是营救人质的行动,都给人一种冷酷的感觉,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有一种中国士兵舍生忘死的感觉。

影片《红海行动》暴力美学应用,从叙述、人物、语言三个方面解读 - 天天要闻

正反打镜头在电影中一般在两人对话的画面中使用,而在《红海行动》中林超贤导演做了一个新的尝试,将其运用在发射子弹的过程中

顾顺在开枪的时候,捕捉到了一名年轻的狙击手的破绽,他在关键时刻开枪,从子弹发射的那一刻起,他就使用了高速摄影的方式,利用子弹的火星和子弹附近的涟漪,来描绘子弹的运动轨迹。

顾顺和年轻狙击手在山坡上交手的时候,子弹的开火和年轻狙击手的跑动,画面时长27秒,突出了子弹的快速精准和杀伤力,同时也将顾顺和那个恐怖分子狙击手的具体方位说了出来。

影片《红海行动》暴力美学应用,从叙述、人物、语言三个方面解读 - 天天要闻

这样的细节画面,可以更好地传达到人们的心灵深处,也凸显了“蛟龙号”的优良品质。

爱国主义与集体英雄主义的意蕴表达

《红海行动》以最真切的人类情感为基础,将中国军队的爱国情怀与群体英雄气概彰显出来,从而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

整个电影的画面色调都比较冷,枪战和炮击的镜头占据了整个电影的六成,主要是通过打斗动作和战争的推进来推进剧情的,而爆破效果的真实感和实战的战斗场景,更是让人有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

影片《红海行动》暴力美学应用,从叙述、人物、语言三个方面解读 - 天天要闻

本片透过暴力影像,聚焦于对中国民众的残忍与摧残,展现中国士兵为拯救海外同胞所承受的巨大牺牲,彰显了军队的英勇气概。

电影里的主角们一起与恐怖分子战斗,画面充满了血腥和暴力,这种场景构建了国家的观念,将激烈的战斗场景融入到了“民族复兴”的氛围当中,这也是中国电影中的另一种审美特征。

在电影中,暴力的审美象征就是军人的勇敢、力量和责任感。中国现代军旅电影在呈现出一种极度的暴力景观的同时,也以“大国崛起”、“国际担当”等现代中国国家主义为背景,建构了其生存的理性框架。

影片《红海行动》暴力美学应用,从叙述、人物、语言三个方面解读 - 天天要闻

《红海行动》是一部动作电影,它以一种暴力的美感,贯穿了整个叙事情节,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将中国士兵们的爱国情怀和集体主义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所有人都能感同身受。

以视频的形式真实地传递了一个民族的战士的图像,尽管士兵的命途多舛,但他们依然奋勇向前。

结语

《红海行动》突破了以往的“暴力美学”模式,主要是用大量的战斗场面来推进剧情,并辅以文字。在《红海行动》中,子弹、炮弹和伤员的大量镜头,都是用一种独特的方法来推进剧情的。

影片《红海行动》暴力美学应用,从叙述、人物、语言三个方面解读 - 天天要闻

“主题影片”是贺敬之于一九八七年国家电影厂主任会议上首次提出来的,他说:“强调文艺作品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内容,应该成为我们文艺的主旋律。”

该电影通过恰当的艺术表达,展现了战争的残酷,集体主义,视觉冲击等多个因素,激发了人们的反战意识。

我们是中国海军,我们来带你们回家”,这四个字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们感受到了国家的变化,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新时期的中国,正急需一种优秀的文化来引导他们。

影片《红海行动》暴力美学应用,从叙述、人物、语言三个方面解读 - 天天要闻

这种群体英雄主义激发了受众的国民精神与战斗精神,提高了国民的国防观念,唤起了整个社会对海军的关注,维护海洋权利的兴趣。

它反映出了一个强国在这个时期的国家的面貌,也表明了我们的祖国正在变得越来越强盛,这也是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

参考文献

[1]李娜,李亚西《奥利弗·斯通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研究》

[2]霍琨,柴明珠《浅谈暴力美学的发展》

[3]李博《呼应大国崛起,打造中国式主旋律大片》

[4]李金秋《当代中国军事片的叙事空间建构》

娱乐分类资讯推荐

不管你多节俭,这6类东西该扔就扔吧 - 天天要闻

不管你多节俭,这6类东西该扔就扔吧

过期药品与保健品:家中的小药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地方,一些过期的药品和保健品不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误服将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大扫除时,务必检查并清理这些过期物品,确保家庭用药安全。
李晓旭:在《织造府》塑造从未有过的贾宝玉 - 天天要闻

李晓旭:在《织造府》塑造从未有过的贾宝玉

“上海观众以包容态度看待新编剧目,《织造府》演出现场的热烈感觉扑面而来。”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剧团团长,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李晓旭携新剧《织造府》登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她分饰曹雪芹、贾宝玉两角,带领一群年轻演员展示不一样的《红楼梦》故事。《织造府》作为毕派小生,李晓旭对上海充满感情,“我是毕春芳...
(文化中国行)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 天天要闻

(文化中国行)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电 题: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作者 傅天骋 黄梅戏遇上相声曲艺,历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声馆里,每天都上演着传统曲艺与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剧场创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韵相声”以来,“95后”至“00后”观众占比突破80%,百余座位周周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