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时代到来,人类再也不用像神话时代那样,面对大自然惊慌失措只能将恐惧与未知变成神魔之类的想象。
然而文化繁盛、科技昌明的当今社会又有新的问题出现,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让人类有了“神话”自身的趋向,认为自己是大自然的主宰。
无尽的欲望驱使人们对大自然不断的索取,人与自然的关系又一次紧张对立起来。
艺术家们开始对科技发展进行了沉重的忧思,因此在大银幕上频频上演科技灾难的戏码。
1931年詹姆士·威尔的电影《弗兰肯斯坦(科学怪人)》讲述了天才科学家弗兰肯斯坦试图像上帝一样创造新的生命。
他用尸块进行拼接,再用闪电将其激活,把自己化身造物主,但他的创造物却不受其控制,攻击人类。
1975上映的《大白鲨》,一只凶猛无比的鲨鱼,出现在小镇的海滨浴场附近,不停地攻击人类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引得各路英雄前来消灭这个鲨鱼怪。
该片遵循的依旧是“打怪”的母题,人鲨对抗取代了英雄屠龙,带着史诗般悲壮画卷的叙事方式让人们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然而我们每一次的胜利,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海洋是自然生物鲨鱼的栖息地,人类为了自身利益不断向自然索取,鲨鱼对人类实施惩罚,小镇镇长不思悔改一再隐瞒事实,这是对大自然的报复置之不理,自食恶果。
虽然在电影的结尾,人类战胜了鲨鱼,但这并不值得骄傲这只是大自然的一点小小的报复而已。
恐龙是科技怪兽里面最具代表性的存在,在影片中它与前文的“火龙”表达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创造了(恐怖的蜥蜴或爬行动物)—词来描述一群已绝灭的巨大生物。
电影出现后,恐龙借此也走上了这个人类造梦的舞台。
大银幕的恐龙形象不胜枚举,1925年电影《失落的世界》,恐龙第一次肆虐电影银幕。
但电影中的这只恐龙仅代表着一种野蛮与原始,还无法体现怪兽对现代科技的批判意味。
直到1993年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侏罗纪公园》中哈蒙德博士和一众科学家利用琥珀里保存下来的远古蚊子体内吸食的恐龙血液,提取出恐龙的DNA来培育繁殖恐龙,要建一个恐龙乐园。
这一切都是为了利益,哈蒙德博士妄图用此大赚一笔。
然而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由于公园员工的疏漏,恐龙逃出了控制区,岛上的人们逃不过恐龙的捕食,死伤无数。
影片映射了人类妄图利用科技造物、将自己化身为上帝的心理,但人类的科技不是无限与万能的,失控与破坏就会导致无法收场的灭顶之灾,自然就对人类的越界展开了疯狂的报复、惩戒,人类只能自食其果。
《侏罗纪公园》中这些成群结队的一出生就带有技术属性的恐龙,才是如假包换的科技怪兽。
在环境问题受到高度关注的当今社会,科技怪兽的出现尤显得难能可贵,有着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体现了人类希望调整与自然关系的想法,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千百年来人类的梦想。
以《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为代表的科技怪兽明显体现着对现代科技与人类文明的批判和反思。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但人类文明需要一直向前发展,科技也绝不会停下它的脚步,它的两面性会永恒存在,人类关于科技发展的忧思也会随之永恒存在,这正体现了人类自我欲望与自省的矛盾的反复较量。
《异形》限于技术的原因好莱坞来自外太空的外星怪兽来的比其他科技怪兽稍晚一点,但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浩瀚宇宙的想象与探索。
早在1898年英国科幻小说大师H·G·威尔斯就发表了描写外星人入侵地球的科幻小说《世界大战》,讲述了外星人入侵地球,屠杀人类的故事,小说以第一人称口吻叙述,加上全部采用真实的时间地点,使得剧情异常逼真,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真实感。
自小说诞生一百多年来《世界之战》从未停止过被搬演,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个威尔斯——好莱坞天才奥逊·威尔斯在1938年把这部小说改编成了著名的广播剧《世界大战:火星人进攻地球》。
广播员模拟新闻记者的身份,以现场报道口吻向听众播报火星人正在入侵地球,大肆屠杀人类,国民警卫队被歼灭。
听众误以为真有外星人入侵,引起了巨大恐慌,成为美国历史上的大笑话,也显示了奥逊·威尔斯的创作才华,该剧的成功让他进入好莱坞制片公司的视野,一个电影天才横空出世。
此后该小说在1953年才被拜伦·哈金斯搬上好莱坞的舞台,2005年斯皮尔伯格怀着少年时代的敬仰再度翻拍经典。
广袤神秘的宇宙代替了原始人类对大自然的想象,从宇宙深处走来的外星人,总是带有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与忧思,这些外星人千奇百怪堪称是十足的外星怪兽,科技的外衣下还是藏着人类神话时代那种对自然的迷茫与敬畏。
直到1979年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异形》才扭转了这一局面。
异形的英文名叫Alien,也就是外星人的意思,影片讲述了未来世界里“诺史莫”号飞船载着数名船员和矿石返回地球,途经一颗小行星时接收到了神秘信号,船员们发现信号来源于一艘飞船残骸,里面的外星生物遗体肋骨呈敞开状,此时船员们才确定信号其实是一种警告。
同时船员凯恩的面部被神秘的卵生生物紧紧的吸附,之后生物竟自行脱落,船员们以为它已经死亡便开始返航。
凯恩也醒来,看上去与常人无异,可之后他突然倒地抽搐,一只异形从他的胸口破膛而出,几个船员相继丧生,最终只有一名船员雷普利得以幸存,并成功将异形抛入外太空。
由瑞士艺术家汉斯·鲁道夫·吉格担任《异形》的美术设计,并因此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项,吉格因此被称为“异形之父”。
他设计的异形拥有阴郁而华丽的外形,那种特有的机械感和生物器官的巧妙结合,让异形像极了工业文明与神话梦魇的组合体,那充满强烈的性与死亡的恐怖意象,既令你感到噩梦般迷离,同时为其独特的美感所着迷。
吉格所设计的异形是一种类似于蜂蚁类的外星生物,有严格的物种分工,它们卵生寄生、骨骼外露,浑身充满了酸性腐蚀黏液,异形的胎儿只能寄生于宿主体内,靠吸取宿主DNA改造并完善自身的生长,成熟之后它会从宿主的体内破膛而出,这种原始而野蛮的寄生生长方式恐怖之极。
异形是一种以肉体存在为核心的纯粹生命体,它没有人类的非理性和随机行为,没有任何杂念,生存是它存在的唯一目的。
自登上银幕以来异形就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视觉震撼,被人们认为是宇宙中最恐怖的生物体。
斯科特专门跑到影院去看观众的反应“当看到小异形从凯恩体内钻出,早餐桌上满是喷溅的鲜血这个场景时,影院里一片哑然,半天没有声音,然后人们跳起来,有人跑了出去,在厕所里一通狂呕。
甚至有人绊倒摔断了胳膊,回来的观众们争相抢夺靠后的座位,不再挤到一起”。
福克斯总裁妻子来看试映,此后的很长时间内都留有心理创伤。
《异形》在商业和艺术上双向成功,使得该片一再拍摄续集,至今共有4部《异形》系列电影上映,还衍生了两部《异形大战铁血战士》和被称作异形前传的《普罗米修斯》、《异形:契约》等多部经典作品。
1979年的异形形象直接影响了此后好莱坞电影中对外星人和怪兽的形象呈现。
异形形象成为了难以逾越的经典。
怪物形象都是由其所处的特定的时代背景所催生的。
电影之外的1979年是个不同寻常的年份。
二战之后的半个世纪里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成为世界的主导,意识形态的的冲突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领域的争夺在电影屏幕上显得尤为激烈,甚至成为了一种影响整个美国社会的“叙述语言”。
好莱坞电影把意识形态的武器运用的淋漓尽致,在美苏冲突最激越的1979年的《异形》应运而生。
对冷战、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恐惧与忧思,对被置换成了外星生物的入侵。
《异形》上映的七十年代是美国发展的分水岭,各项社会指标都在这个年代开始转折,贫富差距加大、移民问题逐渐突显、石油危机等问题突显,美国人的生存环境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异形》中浸染了当时美国社会动荡的色彩,外来的冲击以及自身的疲惫使当时的人们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外星怪兽异形顺理成章的变成了人们恐惧的承载体。
观众潜意识把《异形》的基地当做自己的家园,异形则是外来入侵者,异形这种纯粹的,丝毫不参杂其他成分的来自外太空的怪兽,在幽暗、诡异太空中滴着黏液,飞速移动,冰冷地甩动着尾巴拖着那令人恐惧的影子,黑暗中实施对人的致命一击,就像是深藏在我们意识最深处的一场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