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写人物丨诺兰:从造梦走向现实

2023年09月14日21:49:05 娱乐 1096
快写人物丨诺兰:从造梦走向现实 - 天天要闻

在《奥本海默》中国首映礼的红毯上,身着一身灰色西装的克里斯托弗·诺兰,被各式海报拥簇其中,他拿着笔肆意挥舞,为他的粉丝留下自己的签名,得到者欢欣,错过者失落,环球城市大道影院前不到10米的红毯,诺兰走了10分钟。纵览全球,能够如他一般被当成超级明星般追捧的导演,寥寥可数。

不久前,美国知名影评网站“烂番茄”发起一则活动,问谁是近25年来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不出意外诺兰高票获评第一。从1998年第一部长片《追随》,到《记忆碎片》《蝙蝠侠》三部曲、《盗梦空间》《星际穿越》《奥本海默》等,诺兰已经执导了12部长片,其中,6部跻身豆瓣电影Top250,被一众影迷奉为“从不拍烂片的导演”。

从小“漂浮”在英美两国之间的诺兰,终于在电影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家乡”。

没有“家”的迷影者

《奥本海默》片长180分钟,在这个夏天,全球无数影迷一遍又一遍地将自己的3个小时献给影院、献给诺兰。看完后,大家都在讨论它是否为诺兰最好的电影。仅从票房来看,全球超8.97亿美元的成绩,无疑佐证了这又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快写人物丨诺兰:从造梦走向现实 - 天天要闻

△《奥本海默》

于诺兰而言,这自然也是他“最棒的电影”。

“我每次拍一部新片,都必须相信自己正在制作有史以来最棒的电影。”诺兰在他与资深影评人、电影学者汤姆·肖恩合著的书《诺兰变奏曲》中说道,他热衷于将自己的全部身心、全部生活与电影纠缠在一起,“当我的电影也这样令人全心投入,就让我非常开心──开心极了。我觉得自己成功用我的电影把人包裹起来,正如同我也努力把自己包裹起来一样。”

1970年出生的诺兰,拥有英美双重国籍,坐着飞机穿梭于大西洋两岸,是他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生活,也让诺兰有种“异乡感”,他不确定自己的家乡到底在何处。而创造梦境的电影,无疑为他提供了庇佑,光影成为他安逸的“家乡”。

诺兰7岁那年去俄亥俄州探望外婆时,观看《星球大战》的记忆,令他久久难忘,电影中的原力、绝地武士、光速旅行、飞船追逐戏、死星摧毁星球……深深吸引着他,“我是在俄亥俄州郊区的一个小戏院看的。”几个月后,该片在英国上映,“我是看过最多遍的小朋友。我对那些有科技背景的电影真的很着迷──尤其是它们的巧妙特效。”

而后,库布里克执导的《2001太空漫游》上映,让小诺兰如痴如醉,这是他眼中第一部展现电影可以成为任何样貌的片子。

成为迷影者,是诺兰踏上电影寻乡的第一步。而影像本身,对他来说,更像魔法。

8岁那年,父亲送了诺兰一台super 8mm胶片摄像机,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地下室里他用蛋盒和卫生纸卷搭建场景,开始尝试用定格动画技巧制作了一系列短片。

16岁时,一次法国旅行经历,进一步让诺兰为电影着迷。当时他住在父母的朋友家,对方是一名作家和译者,正好在做自然纪录片项目。某天诺兰跟着走进了剪辑室,正放的音轨和倒放的影像产生的奇妙效果,让他深深着迷,两三个小时的时间转眼流逝,诺兰这样形容,“摄影机看时间的方式是我们做不到的。这就是核心本质。对我来说,这是魔法。我对这个魔法着迷了。”

艺术在左,商业在右

人们很难定义,诺兰到底是不是一个作者导演,他的电影诡谲、繁复、烧脑、非线性叙事的结构,让他的电影与主流的商业类型片有着很大的区别。

但他又是一个扎根在好莱坞体系中长期创作的电影人,拍摄《蝙蝠侠》三部曲这样的超级英雄片,也大多能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他自言“我感觉我的创作,更多是基于技巧手法、抽象概念和戏剧性。说真的,我觉得自己更像个匠人,而非艺术家。”

快写人物丨诺兰:从造梦走向现实 - 天天要闻

△《蝙蝠侠:黑暗骑士

英国公学毕业后,诺兰进入伦敦大学学院攻读英国文学,还担任了学校电影社的社长。从这时开始,他开始真正理解电影、真正进入他的精神家乡。在这期间,他们完成了一系列电影短片的尝试。1996年,诺兰才开始了他第一部长片《追随》的创作。

快写人物丨诺兰:从造梦走向现实 - 天天要闻

△《追随》

《追随》的拍摄异常艰苦,为了节省资金,他们只在周末拍摄,一群人挤在一辆车上,穿着自己的衣服出镜,在他们熟悉的场景拍摄,甚至只有做一个拷贝的预算。就这样断断续续一年过去,诺兰终于完成了他的长片处女作。电影中精巧却又接连不断的反转,让业界惊叹,认为其是强大的新秀。但该片最终票房仅收获了11.2万美元。

诺兰的第二部长片《记忆碎片》则让他接触到了真正的电影圈,“《记忆碎片》,是用别人的350万美元到400万美元来拍,又有正规的剧组、卡车、休息室拖车。以好莱坞的标准来说是很小的制作,但可是我生涯最大的跃进。”

快写人物丨诺兰:从造梦走向现实 - 天天要闻

△《记忆碎片》

在《记忆碎片》之前,很多人没想到电影可以这样叙事,倒着讲故事、这一场戏是下一场戏的结局。在影片完成的放映会后,看过的人都为这部电影喝彩,但却遭到了发行商的冷遇,直到一年后才得以发行。不无戏剧的是,虽经历了命运多舛的发行,该片却迎来了商业上的大成功,诺兰由此在电影圈站稳了脚跟。

《蝙蝠侠》三部曲是真正让诺兰名声大噪的作品,其在全球狂揽24.98亿美元的票房,且三部影片在豆瓣上评分均超8.6分,第二部《蝙蝠侠:黑暗骑士》更是高达9.2分。

作为超级英雄片,该系列很不“超英”,诺兰将蝙蝠侠这一形象,具象成为布鲁斯·韦恩,探寻了他何以成为超级英雄,同时又在系列中塑造了一系列迷人配角,如阿尔弗雷、小丑等。影片冷峻的色调和底色暗黑的故事,均突破了以往大家对于超级英雄片的类型想象,诺兰让蝙蝠侠冠上了他的名字。

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小丑有这样一句台词,“我只是做我最擅长的事──利用你的小小计划,翻转过来对付你。”而这或许也可以成为诺兰创作理念的注脚,他运用类型电影的规则,而后翻转它们。一方面他满足片厂对电影的所有要求,契合电影的接受规则,同时将自己的创作“偷渡”进电影,就如蝙蝠侠的印记一般,他将自己的作者印记烙在电影之中。

固执的“守旧者”,从造梦走向现实

从某种程度而言,诺兰是一个“守旧者”,甚至有些固执。如他在拍摄时不爱看监视器画面,喜欢直接看着演员,关注摄影机拍到的景象;他还拒绝用第二摄影组,每格影像他都希望自己把控。

多年来,诺兰始终坚持使用胶片拍摄,甚至到了《奥本海默》依旧如此。其实在他拍摄处女作时,就已经出现数字拍摄,但他依旧着迷于胶片。“当我提到胶卷对我来说有多重要时,大家常问:‘是从哪部电影开始,有人会问你为什么要用胶卷拍摄?’答案是:我的出道作《追随》。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受到胶卷特殊性与选用胶卷拍摄的影响。”

诺兰钟情的还有IMAX。传统上,这是用来拍摄自然纪录片的规格,会带来极具临场感的高密度影像细节,以及极浅的景深。他第一次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是在《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中的抢银行段落。同样,《盗梦空间》里城市折叠的段落,亦是如此拍摄。纵使这些年,3D、高帧率等电影技术不断革新,但诺兰始终坚持着IMAX拍摄。

快写人物丨诺兰:从造梦走向现实 - 天天要闻

△《盗梦空间》

诺兰另一个外号是“实拍狂魔”。作为诺兰迷,不知道玉米地的故事,一定是不合格的。在电影《星际穿越》中,当汉斯·季默的配乐随着大片大片的玉米地出现时,壮阔、悲凉、苦寂之感扑面而来。为了营造出真实的质感,《星际穿越》剧组在加拿大亚伯达省中拿下了500英亩的玉米,再用大型风扇吹出合成粉尘,营造末日沙尘暴,玉米田也随之遭毁。

快写人物丨诺兰:从造梦走向现实 - 天天要闻

△《星际穿越》

过往,诺兰的电影往往都是走的高概念路线,戏剧化、难以推测,是他作品很显著的特点。但从他的上一部作品《敦刻尔克》开始,诺兰开始将创作目光转向历史事件,但他并未选择用真实的人物入手,而是采用了虚构的角色。到了《奥本海默》,诺兰进一步靠近历史,他选择了从“原子弹之父”的视角,去解构那一段历史,而这也是他拍摄的第一部传记片。

快写人物丨诺兰:从造梦走向现实 - 天天要闻

△《敦刻尔克》

从蝙蝠侠到奥本海默,从多维空间到敦刻尔克,从super 8mm胶片摄像机到IMAX胶片摄影机,属于诺兰的电影旅程,步履不停。他在造梦,亦在梦乡。

快写人物丨诺兰:从造梦走向现实 - 天天要闻

现代快报+记者 李艺蘅

(校对 张红霞)

娱乐分类资讯推荐

不管你多节俭,这6类东西该扔就扔吧 - 天天要闻

不管你多节俭,这6类东西该扔就扔吧

过期药品与保健品:家中的小药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地方,一些过期的药品和保健品不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误服将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大扫除时,务必检查并清理这些过期物品,确保家庭用药安全。
李晓旭:在《织造府》塑造从未有过的贾宝玉 - 天天要闻

李晓旭:在《织造府》塑造从未有过的贾宝玉

“上海观众以包容态度看待新编剧目,《织造府》演出现场的热烈感觉扑面而来。”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剧团团长,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李晓旭携新剧《织造府》登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她分饰曹雪芹、贾宝玉两角,带领一群年轻演员展示不一样的《红楼梦》故事。《织造府》作为毕派小生,李晓旭对上海充满感情,“我是毕春芳...
(文化中国行)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 天天要闻

(文化中国行)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电 题: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作者 傅天骋 黄梅戏遇上相声曲艺,历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声馆里,每天都上演着传统曲艺与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剧场创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韵相声”以来,“95后”至“00后”观众占比突破80%,百余座位周周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