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丨肖兹探秘说
编辑丨肖兹探秘说
作为反映改革开放政策下社会大变革的类型剧,改革开放题材电视剧自然是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
自1980年第一部改革开放题材电视剧《乔厂长上任记》播出至今,涌现了一大批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甚至具有标杆性意义的优秀改革剧,在这当中有直接/正面反映改革开放过程政治、经济等层面的改革,也有从侧面把握改革开放下社会深层次的文化与心理变革。
由于审美观照和艺术表现视角不一,以及表现领域和题材挖掘的维度有所侧重,所以对于改革剧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暂未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性说法。
现实主义存在的一切基本前提是“真实”,即所呈现的现实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
孕育于现实主义之上的温暖现实主义美学,真实性必然也是其核心内涵。然而对于艺术创作中的“真实”定义一直存在着争议,并未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而近代中国以来,对于艺术的真实性定论影响最广的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发表的言论,他认为艺术中的真实性必然是比现实生活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
也就是传统认知的“艺术来源生活,并高于生活”。文艺理论学者以群在其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中,同样赞同艺术中的真实并不等于完全照搬生活现实,实际生活只不过是“生活表象”,认为艺术的真实是“选取那些既富有个性特征而又比较完整的、有社会意义的事件,放弃那些表面的、琐碎的、没有多大社会意义的东西,经过集中、概括和提炼”超越生活表象的一种现象。
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于艺术的“真实”,可以从生活表象、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这三个逐渐深化的维度来认知。而温暖现实主义美学超越现实主义美学的地方在于,它遵循客观真实性原则的同时,更加强调回归日常化,因而也更加深耕于生活的细节,更加聚焦于平凡的个体,更加顺从社会客观发展规律。
生活表象在哲学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现存”,也可以理解为“存在”、“实在”、“实存”,它指的是“现在存在或实际存在的一切事物、现象及其过程、性质、关系等等事实的总和。”
生活表象对我们认识现实世界的作用重要性在于,黑格尔指出了表象真实对于认识内在真实的前提性条件,因此我们要对“本质真实”的把握首先需要依靠对生活表象有基本的认知。
影视作为一种视听综合的艺术,主要依靠“声画”语言、人物形象来承载对现实的反映,所以影视的生活表象主要凝结在视听语言、人物形象之中。
改革开放题材电视剧《大江大河》,主要通过平民化视角下的人物,生活化视角下的画面,来刻画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体现出温暖现实主义“小而轻”的美学风格。
生活表象是对生活原生态的捕捉,是纯客观的存在,而生活真实一方面来源于生活表象,“依据客观存在的生活表象而产生的,不能脱离生活表象而独立存在,否则将会成为个人的主观臆想,可以随意歪曲捏造”;另一方面是对于背后错综复杂的现实关系和发展规律的揭示,是对生活本质的理解和社会历史规律的把握。
总的来说,生活真实是生活表象和生活本质的辩证统一。
因而在文艺创作中,生活真实是形塑艺术形象与构建艺术意境的根本力量。《大江大河》电视剧对于生活表象的选择不是随意的,也不是主观地选择和刻意地美化,而是在建立在对社会生活与历史发展的广泛观察和深刻的体验之上,以一种审美的与建设性的眼光洞察改革时期的人物、现象以及事件,进而透过这些生活表象来揭示出现实生活的矛盾与问题,创造出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这正符合温暖现实主义中“现实”的意义——“直面生活,揭示真相”。
“在社会形成和发展的每个阶段,个体的成长都是核心的人文话题。个体必须与社会和他者的协调中,自我辨识、磨合、修正,逐渐成为一个有主见、有较稳定的价值观的主体。这是哲学、历史的命题,也是再现类的艺术创作中主要表现的命题”
在《大江大河》中,将“改革”这一宏观历史的变化,透过微观个体的命运与成长历程来具象呈现。
这种叙事架构,一方面能够削弱宏观且抽象历史政策的理解困难,另一方面这种遵循人物成长的客观规律来形塑人物的方式,能够更加真实地、具体地、立体地展现时代变迁的确切意义,让观众更加信服改革能够带来的真正意义。
从第一部到第二部,个体的成长与社会发展步伐的一致性,彰显出改革开放背景下,个体与家国二者不可分割的“共同体”性,个体伴随着环境变迁而随之成长。揭示出改革开放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彰显出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剧中三位男主人公的成长路径正是诠释了这种“共同”发展性。宋运辉的成长路径从其不断变换的身份中,可以窥见:下乡青年——第一批大学生——车间工人——技术员——副科级车间主任——东海化工厂副厂长。
伴随着身份的晋升的是宋运辉的个性与心境的变化。
剧集一开始时,是一个认死理却不知道变通的青年,所以他会因为政审问题坚持背一千遍人民日报;但也恰恰是这种认死理的个性成为他日后的羁绊,导致在金州化工厂的技术改革之中,虽然作为技术理论的核心贡献者,但因为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沦为领导者们权力斗争的棋子,最后被下放到偏远的东海化工厂。
不过也正是经历过金州这样的权力内斗、技术调整、经营管理的学习,以及水书记、刘总工、程厂长、徐书记等人的教诲与指导,和国家改革政策的引导,宋运辉才从一个不知轻重,只认死理的青年,慢慢学会处理人事关系、学会人才管理,与经营管理之道,逐渐成长为一位能够独当一面的领导干部。
影视作品既是创作主体的创作对象也是接受主体的鉴赏对象,成为连接导演与观众的媒介,所以说导演对现实生活的挑选、想象、重构和再造的具象作品,要被观众所体验到其中的情感,需要依赖于作品及其表现出来的生活真实。
这种真实必然不是充满主观性和假定性的,它是以客观且冷静的理性态度审视现实的基础上,依循着生活本身规律的自然展开的,并不因为艺术的虚构性而损害了现实的、历史的真实性。因而抓住了生活真实,艺术所呈现的情节、情感与故事,自然是经得起人的考验,符合人的惯常认知,也就能够达到艺术真实的境界。
改革开放题材既然是建立在反映改革开放的故事之上,作为实际发生过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真实成为这个题材最为核心的本质。
《大江大河》中所反映出的改革开放故事,虽然是经过艺术层面的加工,但是它并没有被介入过多的创作者的主体臆想,而是遵循着社会客观发展规律,以一种超越生活真实的力量,自然地展开中国社会由传统转向现代的大变革过程。
文艺理论家童庆炳指出,“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与飞升,作家只有在广泛观察与深刻体验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认识和感悟其内蕴——主要是本质性的东西,并加以提炼与集中,
才能创造出艺术的真实”在《大江大河》中也是贯彻了这一点,它并没有泛泛而谈改革,而是选取了高度涵盖整个中国变革的事件——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济,这四种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全部的经济模式,将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文化背景囊括其中,个体的命运与整体民族的命运在细腻真实的叙事下得以被关照。
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它是我国从一个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不可避免要历经一个持续性否定与重构的过程,既定的价值观念、运行机制、发展伦理必然遭遇冲撞,在这样典型的“改革环境”之下,必然孕育出典型的“改革人物”。
另外,作为需要戏剧冲突来塑造人物,表达情感的电视剧而言,还会生发出各式的情节,由此,典型的“改革情节”自然会产生。
作为以全景式的手法反映改革开放的史诗题材,《大江大河》中所呈现出的“典型”则是具有明显的“传奇”色彩,个体形象是更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环境是更具有特殊性的,故事情节也是更具有戏剧性的。
改革开放题材电视剧《大江大河》所呈现的温暖现实主义美学,廓清了在此类剧作中的温暖现实主义美学的具体含义,明晰了温暖现实主义美学是对现实主义美学的超越。
它在保持现实主义三大本质——真实性、典型性、批判性的基础之上,注入了生活化、传奇化、诗意化的色彩,因而它在反映真实的过程之中,并不是选择宏大的、向上仰视的、全景的叙事视角,而是选择微观的、向下平视的、个体的叙事视角,呈现出人民性的立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能够让观众在日常化的叙事之中更加具有代入感,不仅能够共情故事里的相似经历的个体,更能够认同所传达的价值理念;
此外,它在揭露社会矛盾的过程之中,也不是选择以传统现实主义冷峻、严肃的口吻,而是选择以一种充满诗意化色彩的笔触循序渐进地铺开深藏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伤口,并从不会以沉重又灰暗的情节来深化矛盾,反而是以轻松诙谐的方式化解苦情,消解痛苦,给予现实解决的路径。总的来说,温暖现实主义的“温暖”不仅来自于“小而轻”叙事手法,还来自于社会持续向上的改变。
参考文献
- 胡智锋,尹力,滕华涛,王一川,饶曙光,尹鸿,丁亚平,薛晓路,乔梁,钟大丰,王海洲,潘若简,程樯,吴冠平.新时代影视创作的温暖现实主义[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06):4-23.
[2]战迪.当下电视剧创作的现实主义取向及其对“社会温度”的建构[J].中国电视,2017(04):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