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之羽》涉倭风波引发网友抵制,郭敬明署名顾晓声遭质疑
由郭敬明执导,虞书欣和张凌赫主演的古装剧《云之羽》突然空降播出,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关注。该剧改编自郭敬明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千年的爱情故事。
然而,就在剧情刚刚展开的时候,却爆出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该剧疑似涉嫌“倭风”,在服饰、道具、建筑等方面出现了很多与日本相关的元素,引发了网友的强烈抵制和不满。
更有甚者,有网友发现,在该剧的演职人员名单中,并没有郭敬明的名字,而是一个叫“顾晓声”的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首先,我们来看看《云之羽》中出现了哪些“倭风”的东西。有网友在观看该剧后,截图并指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女主角虞书欣的发饰。在剧中,虞书欣的发饰采用了对称插发的方式,这是日本花魁发饰的习惯,并不符合我国古代习惯。我国古代女子的发饰一般是左右不对称的,而且多以金银珠宝为主,而不是以木质或竹质为主。
2.旭日屏风。在剧中有一个场景,出现了一个旭日的屏风,但这个屏风的风格,并不是中国风,反而很像富士山旭日,尤其是太阳下面的白色部分,几乎跟富士山一模一样,这让观众非常不舒服。
3.日国徽。在剧中有一个建筑物上,出现了16瓣八重菊的图案,有知情人称,这是日本的国徽,在日本很有代表性的图案。不过,也有网友称,这是日本大家族的图腾,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很有日风格的。
4.服装和发型。除了以上几个问题之外,还有一些“倭风”的服装和发型等。比如,在剧中有一个角色穿着一件类似和服的衣服,在腰间系着一条宽大的腰带;还有一个角色留着类似武士刀或忍者刀的发型;还有一个角色戴着类似武士头盔或忍者头巾的头饰等等。
这些很有违和感的东西,并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几乎遍布整部剧。如果不是提前知道剧情的话,很可能会误会这是一部跟日本有关的电视剧,这对很多青少年的印象非常不好。
这些“倭风”的东西是怎么出现在《云之羽》中的呢?有没有什么合理的解释呢?我们来看看导演郭敬明是怎么说的。
在接受采访时,郭敬明表示,他在拍摄《云之羽》时,是想创造一个独特的世界观,而不是完全照搬历史或现实。他说,他想把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的美感。
他还说,他并没有故意去模仿或借鉴日本的东西,而是从各种来源中获取灵感,比如动漫、游戏、电影等等。他说,他只是想让观众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古代世界,而不是想传递什么政治或民族的信息。
然而,郭敬明的这番话,并没有得到网友的认可和理解。很多网友认为,郭敬明在为自己开脱,他根本就没有尊重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而是在故意迎合日本的市场和口味。他们说,郭敬明在拍摄《云之羽》时,完全忽视了中国观众的感受和反应,只顾着满足自己的个人喜好和审美。
郭敬明在创作时,并没有做足功课和调查,而是随意地把一些与日本相关的东西拼凑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倭风”的混搭。他们说,郭敬明在拍摄《云之羽》时,并没有考虑到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历史和现实的矛盾和敏感性,而是在挑战中国观众的底线和忍耐力。
更让网友感到气愤的是,在《云之羽》上线的时候,并没有看到郭敬明的名字。在该剧的演职人员名单中,导演一栏写着“顾晓声”,而不是“郭敬明”。
这让网友感到非常奇怪和怀疑:顾晓声是谁?郭敬明被取代了吗?后来经过查证,才知道顾晓声就是郭敬明的艺名。那么,为什么郭敬明要用艺名呢?有人猜测,可能是因为郭敬明知道《云之羽》会引起争议和抵制,所以不敢用自己的真名署名,而是用一个陌生的名字来避免被识别和攻击。
也有人猜测,可能是因为郭敬明对《云之羽》并不太满意或自信,所以不想用自己的真名署名,而是用一个别名来试水和探路。《云之羽》涉倭风波已经引发了网友的强烈抵制和不满。
很多网友表示,《云之羽》如果真的出现“倭风”,就应该立即下架或修改,并向中国观众道歉。郭敬明在拍摄电视剧时,并没有考虑到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历史和现实的矛盾和敏感性,而是在挑战中国观众的底线和忍耐力。没有用自己的真名署名,而是用一个陌生的名字来避免被识别和攻击。
也没有在自己的社交平台宣传,不知道是故意不宣传,还是心虚害怕被骂呢?对于这些指责和质疑,郭敬明是否有什么回应呢?他是否会为自己的行为道歉或解释呢?他是否会为《云之羽》做出修改或下架呢?这些问题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本篇总结:
我们只能希望,《云之羽》能够尽快解决涉倭风波,恢复正常播出,给观众带来一个优质的古装剧。同时,我们也希望郭敬明能够吸取这次的教训,以后在拍摄电视剧时,多一些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少一些对日本的模仿和借鉴。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中国观众的认可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