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叙事风格的乡土写照一、纪实性风格
电视剧的创作当中,电视剧应该具有“真”与“正”的品格,“真”与“正”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中国电视剧的叙事风格总体呈现出贴近生活化的趋势,反映平民生活家长里短的电视剧更加受人青睐。
去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威严庄重,讲述普通人民身边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痛苦无奈。不故意避开人物性格缺陷,拉近观众与电视剧之间的距离,联想自己的感情与经历产生共鸣。
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在创作时注意强调叙事的日常生活化和平民化,关注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具有真实性、流动性。
电视剧导演在创作时持着本着诚实的创作态度,以独到的眼光、新颖的创作手法、再加入自己独特的生命经历和情感感悟使扶贫电视剧焕发出自己独特的光芒。
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的选材大部分以农村为主,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的发展为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前景。
电视剧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之一,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革,由原来的宏大叙事重新转移到关注着当下最切实际的农村发展之上。
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创作久远,早在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到2021年我们耳熟能详的《花繁叶茂《山海情》《一个都不能少》等等。将镜头对准农村,扎根土地。
关注在乡土中成长起来的生命们,潜入农民们内心深处,呈现在改革中、在时代的发
展下,他们的命运变化,全方位的呈现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影像取景的真实化特征
电视剧的实体取景是扶贫电视剧的一大亮点,创作团队刻意回避了在影棚中拍摄,亲自实地考察,把剧组搬到拍摄地点,深入偏远农村。
对于旧农村的环境与条件进行还原,继而展现新农村新风貌的拍摄进行对比,其中也不乏对于当地特色人文文化的展现。
《山海情》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为观众既展示宁夏西海固的美丽风景,也展现了当地恶劣风沙环境。
同时还有真实还原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农村真实生活,以及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农民们在易地搬迁过程中的艰难。
《索玛花开》拍摄地点选取在大凉山的彝族自治州,多表现大凉山未被人为开发的壮美的大山与心旷神怡的湖泊等自然景观。
当然还有本地的火把节、彝族年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向我们讲述脱贫故事的同时充分向展现彝族文化,让观众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剧组在拍摄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不仅亲自深入大凉山了解彝族群众的生活状况,还亲自与当地扶贫干部们交流经验,力求能够做到最好的状态展现少数民族脱贫攻坚的过程。
《一个都不能少》运用新颖独特的视角描写了脱贫攻坚的实践行动过程,同时也将美丽震撼的西部风景展现给了广大观众,包括奇光异彩、惊为天人的丹霞地貌;鬼斧神工、人迹罕至的冰沟峡谷;山高地阔、万花争艳的扁都口万亩花海等。
《最美的乡村》拍摄取景在河北承德,呈现富有河北特色的乡村风貌、自然风光。
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的拍摄取材全部以实地为主,增加了电视剧的可观性,新农村新风景和新人文景观进行了淋漓尽致地展现,实现了影像的自然化。
现实化的人物形象塑造
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的现实主义风格还体现在其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所谓现实主义,即不仅要将真实的细节予以展现,还应当将典型环境中的代表人物予以真实呈现。
基于现实主义风格的创作原则之上,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创造的人物形象应当充分体现典型性这一特征,在典型的环境之中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艺术中的大部分灵感都来自生活,创作者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将灵感以最基础最原生态化的形态出现,经过创作者的二次创作之后对于电视剧作品呈现对于生活最真实的刻画。
也说明真实性是现实主义叙事风格最重要的核心,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融为一体,为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点。
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性还原
现实主义要求电视剧在创作中必须注重作品的真实性还原,还原的真实程度代表了一部作品的艺术高度。
《山海情》的选材来源于真实故事的改编,根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之下西海固几代人对于当地脱贫攻坚的亲身经历。
讲述老一辈人对于当时西海固的坚守,其中在新一代人与老一代人之间的冲突之中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精神文明的双赢。
以一位年轻干部的马得福的成长经历贯穿电视剧中,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记录,展现金滩村的一件件脱贫故事。
电视剧在年代感的营造上下了很大功夫,首先在人物造型设计上由于西北大风黄沙原因,人们的皮肤都比较粗糙,晒得黝黑,不管男女脸上都有高原红,中年妇女头戴白头巾防止日晒与风沙,中年男人一般都戴帽子,这都与自然环境有关。
食物上,洋芋蛋蛋,喝得糊糊,以及当时用钱买的糖油饼等等都属于那个年代的独特食物,也是属于当时那个年代的人民的独特记忆。
该剧还关注细节,比如在搬到金滩村之后,村中的年龄较小的幼童由于不能及时的适应新环境,开始发烧。
由于当地医疗设施的不全面,村民只能向驻村干部寻求帮助。在马喊水的帮助之下,凭借着自己原来赤脚医生的经验终于治好了孩子的病。
微不足道的小事儿首先侧面凸显出了当时金滩村在刚开始发展时环境的恶劣,其次表明了当时医疗条件的艰苦。
最后,村民们遇到大事小事都要向扶贫干部请示寻求帮助,表明了当地扶贫干部肩上的责任之大,任务之重扶贫。
真实的以影像化的方式展现西海固在扶贫干部与村民的双手创造下,由昔日的漫天黄沙的西海固变为美丽新家园。
《花繁叶茂》根据欧阳黔森所创造的报告文学进行改编而成,作者在创作时就进行了大量的走访调查工作,深入基层亲手掌握大量一手资料,故事真实感人。
电视剧对于报告文学的改编是导演对于文学作品的二次改编,利用影视技术更加生动地把文字性的东西化为更加直观性的荧幕故事,电视剧的内容虽略有调整但是也是最大程度化的还原了文本性故事。
抛弃完美伟大的英雄人物形象,不回避人物本身的缺点,不回避所有的现实问题,不管是干部还是村民其身上表现出来的胆小怕事,好吃懒做,自私好利等等都用艺术手段最真实地表现出来,不仅仅是增加了电视剧的真实性,也增加了电视剧的可观度、可信度。
大地方村中的老支书的人物形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真实的原型,那就是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大队大队长黄大发,同时也是草王坝村的村长和村支部。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他带领着群众,历经了三十多年,靠着一双手拿着工具在村中的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跨度长达三个村的“生命之渠”,解决了村民们吃水困难的问题。
剧中的老支书形象也是一位心系大地方村的负责任的干部,为了修渠,他的腿患了风湿性关节炎。即使自己的身体状况很差,但心中依旧挂念的是遭灾后的大地方村。
对于农村剧创作而言,“其审美表意实践的内在机制是审美转换而非陌生化”。
乡土元素与当下审美的结合、别具一格的方言台词等,都可以让剧中的人物、情节焕发亲近感。
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在人物语言上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其中方言的运用增加了电视剧的生活化与趣味化,同时也增加了电视剧的真实性。
在电视剧中的人物的语言不仅是声画当中的声音信息,人物语言对于人物塑造、主题内容输出、以及抒发人物情感、促进电视剧情节发展激发情感共鸣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方言的运用
方言在电视剧塑造人物形象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所熟知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充满了地道的陕北方言。
其中的“做甚”等方言的运用是对于剧中农民们的憨厚质朴性格的表达,方言的运用让观众在观看工程中会自觉地建立身份认同,拉近电视剧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更加亲切。
《花繁叶茂》中只有唐万财一个人满口操着“贵普”,这为电视剧增加了不少喜剧元素。
但是导演有没有完全使用彻底的方言,其一是因为真正的方言如果运用到电视剧荧幕上会出现让观众疑惑,听不懂的现象。
方言只是出现在某一特殊区域之中,针对的这一区域从小到大土生土长的人才能听懂,如果把方言不加处理直接运用到电视剧中,会显现出方言的僵硬性和不流通性。
观众只能通过观看字幕了解人物说了什么,大大增加了观众观看电视剧的难度,减少了观众观看兴致,甚至减少了受众量。
其二是导演在经过语调跟节奏以及发音的标准化处理之后,剧中的方言可以被称为“二次处理”的方言,即为方言中加入了普通话,去除了方言的地域性限制,也被我们亲切的称为贵州普通话,增加了方言的通俗性与理解性。
观众可以利用字面意思来直接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搞哪样”这个词语在演员口中说出的时候配合当时的语境与时态,首先弱化了词语在说出口时的强硬性,增加了趣味性。
唐万财的人物塑造本身就充满了幽默性,再加上贵普从他的口中说出来,整体风格由严肃突然转变成了轻松有趣,这就是方言以及演员本身感染力所带来的魅力,是这部电视剧中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