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月末宣布入驻平台并开启直播,到12月3日方清平做客“大侃足球”聊大褂,姜昆先生已经五天没有更新动态了。
入驻到断更,仅四天时间,姜先生去哪儿了?是工作太忙顾不上,还是非议太多难以承受选择放弃了?
其中原因,姜先生没说,网上也没有相关信息,就连那位以“一鸟入林”盛赞姜昆入网的姜忠粉也没有谈及此事。原以为他与姜先生挺熟的,现在看来,并非如此。
还有那些平日里看起来对姜先生十分关心的人们,对此事竟然也无人问上一问,其表现简直太冷漠了,太令人寒心了。
所以我早就说过,他们平时对姜昆的赞扬和支持,不过是在做上唇与下唇的开合动作,他们的真正目的,不过是在借用姜先生的名义,对不合自己心思的人和事发泄一下不能言明的私愤罢了。
在这两年里,我一共写过多少篇关于相声圈的文章,我没数过,我更在意的是自己的观点是否获取了多数人的肯定,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多数人认为对,那就是对了。
网上讨论,只要有兴趣,谁都可以参与,并且也都有发言的机会。它的关键在于是否有观点,有态度。观点是不是摸着良心的,态度是不是本着客观的,依据是不是经过多方考证的,这些才是能不能获得多数人认可的主要因素。
说泰斗马三立、大师侯宝林的相声妙,妙在哪里?我们不是专业人士,无法用专业的说法评论,但基本的东西还是应该说出来的。
前阵子,有人写了篇百字短文,盛赞姜昆先生的相声好,依据是不结巴,不口吃,不说错词。而且还说当年一到播放姜先生相声的时候,就会万人空巷。
还有一位,洋洋洒洒写了两千字,把姜先生和郭先生的贯口进行了一番比较,最终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姜昆的贯口比郭德纲的强多了。
这两篇文章的评论是什么景象,我想不必多说,各位也能想得到吧?嗯,跟您想的一模一样。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第一篇纯粹属于不懂相声还不下功夫去了解,却偏要聊相声。第二篇则是下笔之前既不洗手也不净心,手和心都不干净,写出来的东西自然罔顾事实,难以服众。
对于争论,我认为我们需要以辩证的目光去看。任何事物,如果只看一面,那它一定是寡淡无味的。相声也是如此,如果那一天没人去争论了,它也就真成遗产了。
争论只是过程,去伪存真才是目的。从争论到通过实践验证出是非,是的继续,非的改过,这就是争论可以促使事物发展进步的道理所在。
我们对一个娃娃说,某种东西不能吃,它是臭的。可娃娃不懂,又哭又闹偏要吃。后来他去吃了,结果臭哭了,下次让他吃他也不吃了。
吵闹的过程就是争论,臭哭了就是实践,以后再也不吃了,就是进步。
几十年前靠收音机听相声,没人告诉我们相声还有那么多的讲究,反正知道这玩意儿能让人开心,能解一解生活的烦愁就行了,哪怕只有十分钟八分钟。
这其实正是相声存在的意义和它最大的价值。
时代在变化,如今多数人的衣食住行已不是问题,但人们对笑的渴望和需求,却丝毫没有衰减。
曾经的春晚很好看,因为它是名副其实的“联欢晚会”。陈佩斯火了,赵本山火了,郭德纲火了,还有那位“咖啡清口”,以及小沈阳等许多小品演员也火了。
他们为什么会火?因为能给大家带来笑声。
仔细想想,凡是把能不能给观众带来笑声作为首要任务的,都被认可了,即便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退隐,但他们的名字和作品仍旧时时为人们所怀念。
反之,为何近些年的春晚饱受诟病?为什么大舞台上的相声和小品没人喜欢了呢?
我个人认为,如今的春晚不被人喜欢,是因为已经没有了“联欢会”的味道。小品不被人喜欢,是因为它进入了扮丑与煽情的固定模式。而相声没人喜欢,则是因为背上了太多比如教育意义等附加条件而造成的。
当然凡事都不是绝对的,就拿“公式相声”来说吧,也仍然有人爱的不行不行的。据李宏烨爆料,有位校友曾说过,大李你可要坚持下去,离开了你的相声,我会活不下去的。
所谓客观,其实也是相对客观。就是说即便我们已经尽力了,但在一些人的眼里,却仍是主观的。
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把个人作为中心点,都会认为自己的认知才是正确的,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类永远无法解决掉的问题。
对姜昆先生所倡导的新相声,我认为在冯巩牛群刘伟等那批相声演员之后,其实就已经走到了尽头,无法再突破了。但是很明显,包括姜昆在内的很多人,他们对此并不承认,或者不愿意承认。但是事实上,新相声的确已经无法发展了,最起码连可以有的放矢的舞台都没有了,“南北笑星喜乐荟”,从售票到增票,从大张旗鼓到黯然收场,便足以说明了。
对相声的现状,作为非专业人士的我,自知没有能力进行更深层的剖析,只能说一点简单的看法:
在我看来,由于某些相声名家收徒门槛太低,导致滥竽充数者泛滥成灾;盲目创新,导致“四不像”相声大行其道;由于相声必须具有“教育意义”“流着眼泪笑”等要求,导致了相声的创作和演出空间被严重压缩;某些从业者毫无敬畏地一味将传统当做糟粕予以摒弃……这些都是造成相声走入死胡同的重要原因。
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姜昆先生曾说,不迈出向前的一步,就只能在原地踏步。
话说得没错,但道理终究是道理,只有付诸实践,才能体现出它的意义。我个人浅见,进步是需要诸多因素促成的,而宽容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
这句话不能说,那个活不能使,这样说不雅,那么说太俗,说同行不行,说观众不行,说捧哏的不行,只有“笑果”不讲“效果”不行,只逗乐没教育意义也不行。
把一个民间的曲艺形式当成了八十个轱辘的重载车,恨不得让它拉上人类文明的火种引燃整个宇宙,它能承受得了吗?还谈什么前行,这要是还能前行,那真是大白天见到李慧娘了。
这绝不是老青年信口胡说,还记得那位著名的君子主持人吗?当他一本正经,义正辞严地说“老一辈相声大师和艺术家,用了一辈子的心血,把相声搬进了庙堂,而有些相声演员,却一夜之间又把它拽回到了地摊”这番话,当作为嘉宾的师胜杰先生拒绝评论这个说法,当姜先生发出“给给给”的笑声的那一刻,相声没落的原因,便已经找到了。
我这样说,肯定还会引来不同的看法。对于真正的争论,我是欢迎的。
今天有一位朋友留言,我很认真地看了,虽然意见相左,但说心里话,我很尊重他,他的评论我看了几遍,也认真回复了。
在网上,能本着就事论事的态度讨论问题的不多。有那么几位,除了跟贴小广告的似的到处贴造谣图,就是弄不弄把谁谁谁给了你老青年几块骨头挂在嘴边。
果真是什么动物在意什么食物,我思摸,他在说“骨头”二字的时候,一定双眼冒着绿光,长舌上涎水直流。对于这种,我不会搭理,劝诸位也尽量甭惹,因为这家伙太护食了,真下嘴咬呢。
总而言之,要对一些现象进行评论,首先必须要做足功课,要尽最大的能力去了解去挖掘,要本着相对客观的态度去就事论事。这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大家的尊重,同时也只有这样做了,才有可能会被认可。要相信绝大多数人还是喜欢讲理的,是能够分得清是非曲直的。
从入驻平台开启直播时的意气风发到悄然无息地断更,有人说姜昆先生遭遇了网暴,这些都是钢丝们干的。
我不知道他们这么说有什么依据,我只能以自己为例说说这个问题,对姜先生直播,我只看过五分钟,原因是他聊的是足球,而我并不是真正的球迷,看世界杯都是有一搭无一搭的。因话题无感,所以只进去看了一眼,半个字也没说便离开了,我相信和我一样的人还有许多。
姜昆直播为什么停了,真正的原因大概只有他个人知道。不过,据有关消息,曲协将于本月迎来换届选举,作为已经年过七旬,执掌曲协十年之久的姜昆,可能也要光荣退休了。如此大的事件,远比直播重要多了。
这大概才是姜先生停更的主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