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官媒夸奖,开播即王炸,芒果台新剧《天下长河》有什么好?
究竟如何做,才是真正对民族好,对百姓好呢?
如果将这一问题放之四海,四海的答案都会各不相同。
但在我们的民族,想要真正做到体恤民情、体察民意,那么必不可少的一定是清官、好官。
一个朝代想要站得稳、站得牢,得民心者,方能得天下。
而这一道理,在近期播出的历史传奇剧《天下长河》中也得到了体现。
其实在所有题材的电视剧中,这种题材最难拍,最不好拍,稍有不慎,与历史细节不相符就会受到群嘲与批评。
真正想要拍好,不仅要演好人物的故事,更要让观众能有切身实际的感悟和感受。
《天下长河》开播即王炸,还获得官媒的点名夸奖,整部剧的档次都被提升了。
大概有很多人都表示很好奇吧,这部剧究竟有什么好呢?
一、开局一场洪
该剧的故事线围绕清朝康熙年间的治水故事展开,开局就给观众呈现出了很“危”的抗洪局势,这个开头,虽让观众始料未及,但也正是应了那句:万事开头难。
先苦才有甜,开篇就是一个险局。
彼时的康熙年间,一场让百姓露出愁容的暴雨,引黄河水位开始迅猛上升。
水位暴涨的结果,不论是君是民,大家心里都很明白。
一旦防守不成功,一是失了民心,二是毁了通路,断了粮草,可前方的边界线上还在冲锋陷阵,粮草一断,注定这场战事必将输得功亏一篑。
可就算是想要守住这大提,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解决问题只能从源头上解决,所以想要抗洪成功,就势必要解决黄河的问题。
年轻的康熙帝,当即下了一条君令,就是不管怎样都要守住河道!
可治理黄河问题,已经困扰了我们几千年,想要解决黄河的问题谈何容易?
如果能轻松解决,恐怕局势早已扭转。
所以这场“危”已经迫在眉睫了,令人望而生畏。
就在紧要关头,靳辅出现了。
他的出现,毫不夸张地讲,靳辅绝对是康熙忧愁得焦头烂额时闯入的一束光。
而靳辅,不过是小小的一位安徽巡抚。那么多比他高级别的官面对这个问题都忧愁不已。
靳辅与任何人都不一样,因为他心中只有他的百姓,他必须要保住县里百姓们的命。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相当大胆的决定,那就是炸毁对面的河堤。
要知道康熙命令一定要严防死守地守住河道,可他直接做出了一个违背圣命的决定,反其道而行之,虽然救下了百姓,可他也要面临着死罪惩罚。
所以就是后面大家看到的剧情,靳辅将全部责任揽到自己身上,炸掉河堤,救下了百姓。可迎接他的则是押回京城准备审问处决。
康熙得知此事后,虽然生气,可他并不昏庸,他自是明白靳辅的用意,也明白像他这样的清官好官有多难得。所以终究没有忍心判他死罪,反而让他临危受命,去解决黄河问题。
毕竟解铃还须系铃人。
二、治水
在靳辅被押送到京城的路上,一位旷世治水奇才出现了,就是陈潢。
想要治好水,不仅仅要有一颗时时刻刻为民着想的心,更要掌握治水之道。
靳辅炸掉河堤的本意,就是为民,让百姓安心。
这一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要去应对如何治水这个问题。
解决“河务”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一大难题。毕竟面对这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在那个经济科技都不算发达的朝代,想要治好水谈何容易。
陈潢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对农田水利多有研究。
所以当靳辅任命河道总督去解决治水问题时,他当即就想到了这位老友。
那么陈潢治水有多厉害呢?
不仅有经验,而且懂实践。他会到实地去调查情况,自己研究黄河的地形,了解水情,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不仅如此,他也总结了许多前人的治水经验,又看过不少治河图籍,在多方面的努力与研究下,最终他草拟出了一份八疏,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即便是放在现在,都会让人觉得很有才华。
更何况在那时,大家都不懂治河之道时,陈潢竟然能从修建工程到筹款管理等各项问题都列好,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似乎他生来就是为治水而来的,这一难题似乎也正是为他打造的。
他的才华改变了这一迫在眉睫的危局,如果说靳辅守住的是民心,那么他守住的就是大清的江山。
显然在治水这一问题上,陈潢的成就远远比靳辅要高出很多,可最后康熙并没有太重用他。
仔细分析,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陈潢所拥有的只是治水的本领,不管他治水治理得有多好,解决得也只是这一问题,就算这次治水成功,为大清守住了江山。
可成功以后呢?没有治水问题时,陈潢便又成了他们眼中所谓的“闲官”。
靳辅不同,他从一开始就做到心中爱百姓,他过往所做得那些事情,百姓看在眼里,文武百官看在眼里,皆对他由衷感到敬佩。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靳辅从一开始就赢了。
一部历史剧,能看透“民心”这一问题,演出精髓,也是这部剧的高能之处。
而且这部剧的演员阵容不俗,实力派与老戏骨兼具,一旦点开了第一集,那么后续的剧情就停不下来。
更何况,这部剧是不是也引起了大家的无限思考呢?虽是历史传奇,却总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观众爱看也喜欢看,这部剧就成功了一大半。
而这部剧不仅全程诠释“民心”这一主要问题,还引出了不少民族大义、民族精神,致敬那些为了守护民族守护百姓的英雄们。
正是他们的勇敢、挺身而出,才能得以力挽狂澜,改变这不可破的僵局。
或许历史的长河一直在流淌,可这朗朗民心所向,一直供后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