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变得小心翼翼,是子女的悲哀

在一个家庭内部,每个人都协同决定了所有其他人的行为。

人们彼此之间互相激励、互相刺激、互相限制、互相敞开心扉或者隐瞒己见。

——弗里茨·B·西蒙

知乎有个问题

“如何看待父母最大的悲哀是年老后在子女面前变得小心翼翼?”

类似的回复,还有很多,也有人说有几类父母活该小心翼翼,点赞数最高的达到了3.5w。

@沧海之水i

大学的时候,班里有个男生总是蒙着头睡觉,当时感觉挺奇怪的:一个大男人睡觉咋老蒙着头?

后来有次听他说他从小是被他爸打到大的,他爸打他的时候,他既不能跑,也不能哭也不能掉眼泪,否则只能被打的更厉害。

只有他爸走开的时候,他才敢跑进屋子躲在被窝里默默流眼泪,不敢发出声。哭着哭着就睡着了,然后就养成了睡觉蒙头的习惯。

他说他弟弟妹妹高中毕业出去打工以后,就不理他爸了,也很少回家,他爸的电话他们也不接。因为他爸爸以前也经常打他弟弟和妹妹。

后来他也不接他爸电话了。

现在他爸已成孤家寡人一个了。他妈、他们兄妹三个、亲戚们都不理他爸了。。。

@雨霖铃

我小时候,大概十岁左右,有一次不小心,真的是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我妈那时候刚生了二胎,大概也就是我现在这种状态,自己工作上事已经够多了,还得管俩娃,还得买菜做饭搞卫生,一天到晚唯一的心理感受就是累并烦躁。所以稍微一丁点火星就能点燃她冲天的怒火然后把我揍一顿。

后来又有一次,她自己打烂了一盘菜,连盘带菜都烂了不能用了,她嘟哝了一句,扫掉碎片就好了。

……

然后当她年老了呢?刚好遇上我正值中年,单位一堆事,家里一堆事,两个孩子鸡飞狗跳,老公还不听话,我能怎么样,我快疯了。

所以她有时候真得看我脸色行事,她已经年老,倚仗我养老扶持。

没什么高大上的道德故事,也就是风水轮流转,你理解理解我,我也理解理解你,而已。

@匿名用户

我婆婆是个自私自我,骄傲,控制欲很强的人。说话喜欢贬低别人吹捧自己,习惯性反驳和否定别人。如果你不按照她的意愿做事,就会遭到一通嫌弃。即使是洗碗这样的小事,也要按照她的方法节奏。

我曾经指出过她这方面的问题,但她的思想逻辑永远立足于“父母即使不对,也不需要改正,子女理所应当包容忍让”。

她认为子女有错,父母指正。

但父母有错,就可以不承认,不改变。(包括我劝她少吃剩菜,她也觉得是我过度要求)

这就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2.0版本啊。

她没有把子女作为一个独立人需要平等尊重的思想,她需要的只是控制和顺从。

我觉得父母最大的悲哀不是年老后在子女面前变得小心翼翼,而是学不会平等地尊重子女,找不到界限,还要觉得小心翼翼很委屈。

也有比较欢乐的:

@交叉骨

我问:你不怕我将来不听话了?

我爸:你从来都没听过话,

顺便,你不会比我有钱的,

别把自己想的太美好。

我:???你不怕我拔你管子?

我爸:半夜两点不睡觉,

光吃肉不吃菜不运动不喝奶。

你能活过我再说吧

“给你生命就是对你最大的恩德”

小心翼翼

是孩子成年后的权力置换

“妈妈现在也终于知道看我脸色说话了,就像我小时候看她脸色一样”

不是作为子女不懂孝顺与尊重,而是他们从小就没有习得尊重、理解、宽容、耐心,你又怎么能指望孩子成年后突然“顿悟”了呢?

所以这不是父母的“悲哀”,这是孩子的悲哀。

你问那些对父母毫无耐心、动辄生气吵架的成年人,在对父母大喊大叫时有没有痛心,肯定是有的。

这种矛盾而复杂的情绪,被爱着的孩子永远无法体会,知乎上也有很多心理幸福感强烈的成年人,指责骂父母的人没有人性,不知感恩。

情绪价值是相互交换的,父母没有提供,孩子从哪里习得如何提供良好的情绪价值?

父母“小心翼翼”的本质,是一种中国家庭特有的权力置换,谁有钱,就听谁的。

父母退休后,子女的收入支撑着一个家庭,此时,子女会得到家庭中的话语权,而他们被迫接受着这种世袭的置换关系,代代相传,与其说是父母小心翼翼,不如说是置换关系的延续。

自己如何跳出这种恶性循环,才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小心翼翼,

是父母认识到孩子也是独立个体

老几辈的父母没有习得爱的能力,习惯了去“控制”孩子,年老后的小心翼翼,是父母为了留住那点安全感,维持和孩子之间的联系,而做出的举动。

同时,小心翼翼的父母在知天命的年纪,才懂得了孩子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的事情和家庭,害怕添麻烦,所以父母才瞻前顾后。

参加《奇葩说》辩论的张泉灵,讲了一个采访故事。

她采访一个老奶奶,张泉灵觉得对方身上有特别的“老人味”,于是问老奶奶,“您多久洗一次澡?”

老奶奶说:“我这个年纪,一个人住,洗澡是很危险的事情。万一摔了,我这后半辈子,给孩子多大负担呢。

《我亲爱的朋友们》里,70多岁的老人,为了不给孩子添麻烦,甚至在镜子前给自己贴上了忠告,每天认真诵读。

这类父母,年轻时最会委屈自己,老了也怕给孩子添麻烦。

如何面对不同情况下父母的“小心翼翼”

接纳无法“尊重与包容”的自己

《以家人之名》里,凌霄从小就没有家庭的关爱,成年后,无法坦然面对亲生母亲,哪怕面对母亲的刻意讨好,也是冷脸相对。

童年创伤难以修复,哪怕成年后幸运地获得了偏爱。

更何况,很多人都没有凌霄一样的好运,能遇到有爱的家人,重新开始人生。

如果小心翼翼,是父母的补偿,那么你可以选择不原谅,不去管世俗标准的孝顺,他们要为自己犯下的错付出代价。

那些指责别人不孝的人,请记住,不知他人苦,莫劝人大度。

别因为父母的消极情绪,影响你的生活

58岁的倪先生,在楼道住着,吃喝拉撒都在楼道解决。

而同一层楼,住着他30岁的女儿,自然,邻居到处传闲话,说这家姑娘实在是大不孝,会遭报应的。

然而邻居不知道,这个58岁的男人,年轻时抛妻弃子,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他没有尽过父亲的责任,老了还想让孩子抚养。

女儿迫于身边的舆论与指责,给父亲租了房子,但是父亲把那房子搞得乱七八糟,被房东赶走了。

本来就讨厌跟父母接触的女儿,被周围的闲话压得喘不过气。

后来,她换了一种表达愤怒的方式,她还是给父亲租了房子,然后说:我给他钱,让他离我远点,别联系我。

我觉得天下所有的父母最好都认清一件事:不要在大家长权威崩塌后,自己和子女的关系,变成只有血缘和“我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你”这两件东西在维系。

尊重孩子的人格,从小培养健康平等的亲子关系,也是给自己留个后路。

亲子关系

流心蛋

心理学科普,专业有态度

自我赋能,拥有治愈心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