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C,在一次生日派对上认识了A君,因为两人的职业背景相似,相谈甚欢,小C主动添加了对方的联系方式。
结果接下来几天,A君反复发信息给小C,有时她忙工作忘记回复,A君还会一直追问她为什么不回信息。
甚至A君会通过共同好友,单方面表明两人正在“处对象”,希望好友能帮忙联系小C。
因为不堪频繁的信息轰炸,小C直接挑明两人只是普通朋友关系,结果彻底惹怒了A君,认为小C是在耍他——“对我没意思为什么要主动加微信?男女之间哪来的纯友谊?”
甚至看到小C点赞了其他共同异性朋友的朋友圈,他就断定小C肯定是见异思迁了,还跟很多共同好友控诉小C。
这给小C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明明我只是想交个朋友,为什么却单方面变成了处对象?”
其实A君的行为,正是非常典型的“性缘脑”的表现——
在这类人眼里,异性之间的关系只有“可发展对象”和“不可发展对象”两种状态,把性缘关系当成与异性相处的唯一可能,从而陷入对爱情的执迷,而忽略了建立其他关系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被“性缘脑”裹挟,不仅会让自身的认知和社交圈十分狭隘,也会导致人生失去了很多丰富的体验和更广阔的世界。
今天壹心理就来和大家聊聊——比恋爱脑伤害更大却很难察觉的“性缘脑”,希望大家都能用更健康的视角来看待两性之间的相处,不要把伴侣看得“太重”,你会活得更自由。
爱情诚可贵,为此皆可抛?
严格来说,“性缘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心理学术语,而是一个衍生起来的网络词汇。
在社交媒体和流行文化中,“性缘脑”常被用来描述人际关系中过度聚焦于“恋爱可能性”或是“性吸引力”的思维模式,一般有3个典型表现:
1.会将异性恋作为生活最重要的原则。
TA们面对异性时,一切语言、行为、思想等,都会围绕婚恋嫁娶来考虑。
比如遇到第一次见面的异性,TA们会在内心下意识地评估对方适不适合发展成为恋人。
在跟异性相处中,所有事情也只会往“爱情”方向去想,比如:
“TA今天一直跟我说话,是不是喜欢我?”
“TA不在我的择偶标准内,没什么话好说的,没必要联系了。”
2.认为性缘至上,对其他人际关系具有极高的排他性。
TA们为了性缘关系,可以舍弃亲缘、友缘等其他所有的社会关系。
现在社交网络上常常调侃一个话题:只要朋友谈了恋爱或结了婚,就相当于失去了一个朋友。
比如:
曾经的异性好友结婚后,便主动断绝了所有的异性往来:退出游戏组队、删除微信、拒掉所有正常的朋友聚餐……
TA们的生活中只有伴侣一个人,再无其他社交。
3.习惯性地用性缘的眼光去看待一切
任何普通的人际交往,只要涉及到异性,TA们都能解读为性缘关系。
比如:
看到你为一个异性好朋友准备礼物,TA立马断定:“你一定是喜欢对方。”
参加公司组织的团建,TA会积极地在一旁提醒:“快看看有没有适合发展的对象。”
对象和普通异性朋友正常聊天,TA也能解读为:“你是不是喜欢对方,不然为什么要聊天?”
爱情神话从何而来?
“性缘脑”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
1.传统的性别“规训”
我们现在常听的男女有别、男婚女嫁、男主内女主外等观点,其实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小到大被反复提醒、驯化而成的。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通过后天习得的,在儿童时期,我们便会通过直接强化、模仿和观察性学习而使性别定型化。
假若我们表现出与性别类型相一致的态度和行为,就会受到赞许和奖励,而接受或表现出像异性的行为和态度,就会受到惩罚或阻止。
所以长辈会赞扬一个男孩子很有男子气概,或者是一个女孩子很有女性气质,因为这些特质大多符合异性眼中的婚恋标准,对于不符合的,就会加以贬低。
比如:
“男孩子遇到事情这么软弱,没有女孩子会喜欢你的。”
“你那么凶,长大后怎么嫁得出去。”
这种规训把每个人都镶嵌在应该有的性别位置上,深刻影响着人们对性缘关系的认知和思维模式:
即男女之间交往的唯一可能性便是婚恋嫁娶,从而抹杀了其他关系存在的可能性。
2.大量影视剧、小说等对浪漫化爱情的过度宣扬
在诸多文学、影视作品里,主角的命运走向和人生意义,常常都围绕着寻找理想伴侣、经营婚姻展开。
最常见的套路莫过于“霸道总裁爱上我”:
灰姑娘女主因缘巧合之下,频繁碰见高富帅男主,在不断的接触中产生感情,男主顺带帮助女主解决生活、职场上出现的一些困难,最后双方修成正果。
所有设定的剧情基本都是为了男女之间的“爱情”服务,除此之外的家人、朋友等都是工具人。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形成以“性缘”为导向的思维习惯,将大量精力聚焦于两性关系,试图从婚姻、恋爱中找寻自身存在的价值感与安全感。
至于个人的努力、独立追求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则常常被置于次要地位。
3.童年情感创伤的“补偿”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在童年阶段,个体遭遇了情感忽视,尤其是在亲情方面得不到足够关爱,内心就会产生情感空缺。
这种情感缺失会让孩子在成年后,迫切渴望从外界获取情感补偿,而两性关系中的爱情,往往被视为能填补这种空缺的有效途径。
因此,TA们会过度关注异性释放的每一个信号,甚至会将异性的普通行为过度解读为爱意表达,希望借此寻得童年未曾拥有的亲密感与安全感,从而陷入“性缘脑”的思维陷阱,把大量精力耗费在对性缘关系的追逐与幻想上。
除了爱情,人生还有无限的可能
当然了,我们谈论“性缘脑”并不是要给自己或他人打标签、下定义。
毕竟,人是需要爱情的。
每个人处在青春期或者择偶阶段,都会对理想的另一半存有幻想,看到一个人会想象TA是否喜欢自己、是否符合自己的择偶需求等,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罗兰·米勒在《亲密关系》一书中提到,为了满足归属需要,我们努力与他人建立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我们还期待与那些了解、关心我们的人交往和沟通。
“这种要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普遍而又强烈的内驱力,或许是我们人类的一种本性。”
但如果我们对爱情的正常渴望,发展成为过度的“性缘脑”,用“性缘”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异性关系和人际交往,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想要打破“性缘脑”的局限,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开始:
首先要认识到,亲密关系并非只有情爱关系。
在“性缘脑”的思维模式下,人们往往下意识地把身边的异性,都纳入一个以恋爱、性吸引为中心的框架中去考量。
比如,在社交场合遇到一个新认识的人,TA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问题可能是“这个人有没有可能成为我的恋爱对象”,一旦判定不合适就切断了其他联系的可能性。
这就造成一个人际交往认知上的狭隘,仿佛和另一个人建立连接,就只能是出自于“性缘”方面的考虑,而不能是出自单纯的兴趣相投、价值观一致、才华欣赏等角度。
但正如社会学家沈奕斐说的,亲密关系不只有情爱关系,男女之间其实是可以建立深度的友谊的。
“友情和爱情的本质区别在于,背后有没有一种承诺性,也就是我会不会想要和你长久,以及最重要的,有性的幻想,其他在亲密关系上很相似的。”
就像美剧《老友记》里面,不管里面的主人公有怎样的情感发展,TA们都是彼此之间最亲密的好朋友,甚至是亲人般的存在。
同时,不同的亲密关系提供的支持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可能喜欢和恋人一起吃饭,但更愿意和好朋友一起逛街、倾诉心事等。
不妨打开对亲密关系的想象力,不要简单粗暴地把友缘、亲缘等关系放在性缘关系的对立面。
其次,在性缘关系里尽可能地做自己,你自然会吸引到同频共振的人。
在“性缘脑”的认知里,人的一举一动、言行交谈,仿佛只是婚恋市场的筹码。
TA们会用一套量化的“婚恋”标准去打量每一个认识的异性,主动调整自己的形象去符合异性的需求,也会下意识地把同性当成爱情路上潜在的“绊脚石”。
除了对“性缘”的执迷,这其实相当于主动把自己放在挑选和被挑选的位置上,本质是“自我客体化”。
心理学上,自我客体化是指个体常常以第三者的视角看待自己,把自己放在“客体”的位置上打量,只强调自身的工具性。
比如:
“我今天的妆化得不好,所以TA才没怎么看我。”
“明天有个聚会,我要穿得耀眼一点,好被TA看到。”
但性缘的核心并非只是获得异性的欣赏和认可,而是让你尽可能舒展地做自己。
心理学大师唐纳德·温尼科特认为,当我们的自我都围绕他人的感觉而构建,这时我们与他人建立的人际关系也都是虚假的。
即便表面上,这些关系好像很真实,但其实我们根本无法感受到自己和对方之间有什么深刻的连接,即陷入了“假自我”的状态。
而“真自我”是对于自我的一种自发的、真诚的体验,它能让一个人感受到自己在活着,并且自己的任何感受都是符合客观世界的真相的。
比如当你感觉不舒服时,你意识到是因为有些事的确让你不舒服,而不是你自己的感觉出了问题。
而当你真正开始做自己,拿回对自我的主体性,才会真正吸引到和自己同频共振的人。
最后,去性缘脑的底层逻辑是“去性别化”,学会与“人”本身建立连接。
归根结底,无论男人、女人,我们首先是作为“人”而存在,而后才有性别之分。
尝试把自己和他人都当成完整的、独立的个体去看待,以平等、尊重的态度看待每一个人,而不要因对方的性别就预设其行为模式、性格特点或关系走向。
例如:
在职场合作中,不论同事是男性还是女性,只关注其专业能力、工作态度与团队协作精神等;
在日常与异性相处时,将对方视为一个有独特思想、丰富经历的个体,大大方方地交谈,真诚地欣赏每个个体身上展现出来的美好特质,感受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我们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有些是职场同事、有些是社交搭子、有些是亲密发小……
通过和不同的异性相处,慢慢地我们会了解自己和什么样的人三观相合,什么样的人能激发我们的成长,什么性格的人会诱发我们的黑暗面……
这些都能帮助我们打开对世界的想象,体验更丰富有趣的人生。
而当我们勇敢地跳出“爱与被爱”的叙事,回归到人本身,我们也更能在更宏大的世界里看见自己、接纳自己。
写在最后
提到性别,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sex”(性)。
但我更喜欢社会角色理论里面强调的“gender”(社会性别)。
“性缘脑”将男女分别包裹在某种处境中,使得“人”的本身被忽视了。
但爱情从来都不是异性交往的唯一目标,人类的亲密关系,远比爱情更广阔、更丰富。
我们这一辈子,或许只会和一两个人产生爱情,但可以和许许多多的人产生不同的友谊,看到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发展机会,让自己的世界变得更加广袤无垠。
正如《老友记》里面菲比所说:
“Boyfriends and girlfriends will come and go,but this is for life.”(男女朋友来来去去,但朋友是一辈子的。)
所以,大胆地和这个世界碰撞吧。
人与人之间有无限种可能,不要被“性缘”绑住了内心。
你永远可以活得更自由。
世界和我爱着你。
免责声明: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文章内容不代表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