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母娘说话了,'你要娶我女儿,就得供我儿子上大学,还得给我养老送终。'"老张一脸无奈地看着我,"兄弟,你说我该怎么办?"
那是1993年的春天,我刚从第一纺织厂下岗不久。
每天清晨,我都会到单元楼下的小公园晨练,那儿聚集着和我一样的下岗工人,大家一边活动筋骨,一边交流找工作的心得。
老张比我大几岁,我们都是从北方来到这座江南小城的打工人,因为乡音相近很快熟络起来。
他和女朋友小芳谈了三年恋爱,好不容易攒够了五千块钱想结婚,却遇到了这样的难题。
我知道老张家境不好,父母都是农民,全家就指望他这个大专生出来工作后改变命运。
现在小芳妈妈提出这种要求,对老张来说无异于一座大山压在肩上。
"你真的很爱小芳吗?"我递给他一根"红塔山",问道。
"爱啊,当然爱。"老张接过烟,手指微微颤抖,眼神却坚定,"可是她妈妈的条件太苛刻了。"
"小芳弟弟明年就要高考,现在学费住宿费加起来一年得三四千块,我哪有那么多钱供他读四年大学?"
"再说,我自己父母还在农村呢,老屋顶都漏雨了等着修。"
我沉默了。
在这个刚刚开始市场经济的年代,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更是两个家庭的结合。
面对丈母娘的条件,老张的犹豫我能理解。
"你和小芳聊过这事吗?"
"聊过,她说她理解我,但又不想违背她妈的意思。"老张掸了掸烟灰,苦笑道,"她妈是看着她爸早逝,一个人把兄妹俩拉扯大的,靠一台缝纫机养活一家人,确实不容易。"
这时,公园里的大喇叭响起了熟悉的《乡间的小路》,随后是播音员洪亮的声音开始播报今天的新闻。
伴随着早晨湿润的空气和远处工厂的汽笛声,让人既怀念又有些惆怅。
下岗后的日子,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奔波,单位里那种"大锅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而爱情,似乎成了一种奢侈品。
我回家后,把老张的事告诉了妻子。
没想到她却有不同看法:"老李,你可别不当回事。"
她手里削着土豆皮,头也不抬地说,"在我们那边,女方家提出这种要求很正常。"
"就像当年我爸答应给我哥供完学一样,这是一种责任的传递。"
我有些诧异:"可那是你爸自愿的吧?"
"哎呀,谁说不是呢?"妻子放下手中的活,直视我的眼睛,"但爱一个人,不就是愿意为她分担责任吗?"
"你想想,如果小芳妈妈不提这个条件,将来小芳弟弟上不了大学,小芳心里会好受吗?"
"或者她妈妈老了没人照顾,小芳会心安理得吗?"
妻子的话让我陷入了思考。
是啊,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甜蜜生活,更是对彼此家庭的责任。
尤其在这个变革的年代,"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难处和期待。
第二天,我在公园又见到了老张,他看起来更加憔悴,眼圈发黑,像是一夜没睡。
"我昨晚和小芳谈了很久,"老张点了一支"红双喜",深深吸了一口,呛得连连咳嗽,"她哭了,说如果我真的爱她,就会理解她的难处。"
"她妈妈一个人把她和弟弟拉扯大不容易,每天起早贪黑,手上的茧子厚得像石头。"
"如今就指望弟弟能读大学,将来出人头地,那是全家人的希望啊。"
"那你怎么想?"我看着他满是血丝的眼睛。
"我能怎么想?"老张的手微微发抖,"我爱小芳,可我也有我的责任。"
"我父母还指望我给弟弟攒彩礼钱呢,咱们这往北三百里的山区,彩礼都涨到六七千了,两头为难啊!"
这就是现实的残酷。
在爱情和责任之间,每个人都要做出艰难的选择。
那天晚上回家后,我从柜子里翻出了我和妻子的结婚照。
照片已经有些泛黄,妻子穿着红色旗袍,我穿着借来的西装,面对镜头时的笑容青涩而紧张。
那时候我们也曾为彩礼和家庭责任争执过,但最终还是携手走了过来。
我和妻子又聊起了老张的事。
妻子若有所思地说:"其实,我觉得问题不在于丈母娘的要求是否合理,而在于双方有没有坐下来好好沟通。"
"小芳妈妈或许只是担心女儿的未来,也担心自己的晚年。"
"要不,你把老张和小芳约出来,咱们一起吃个饭?"
"你说得对,"我点点头,"很多矛盾都源于沟通不足。"
周末,我请老张和小芳来家里吃饭。
小芳比我想象中还要漂亮,虽然穿着朴素的确良衬衫和涤纶裤子,但脸上的妆容精致,一看就是个爱干净讲究的姑娘。
饭桌上,我们聊起了各自的家庭和梦想。
小芳是个温柔懂事的姑娘,提起弟弟时眼里满是关爱:"明明从小就聪明,学习特别好,是镇上中学的尖子生。"
"去年物理竞赛还得了县里第一名呢,家里墙上还挂着奖状。"
"妈妈辛苦了一辈子,就盼着他能考上大学,改变咱家的命运。"
看着她说话时的神情,我似乎理解了丈母娘的用意。
在这个知识就是力量的年代,教育确实是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
小芳妈妈的要求,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养老,更是为了整个家庭的未来。
"小芳,能跟我说说你们家的情况吗?"我妻子温和地问道。
小芳放下筷子,眼睛里闪着泪光:"我爸走得早,那年我才十二岁,明明才七岁。"
"妈一个人咬牙撑起这个家,白天在缝纫社做工,晚上还接别人的零活。"
"有几次我半夜醒来,看见妈妈在煤油灯下缝衣服,针扎破了手指也不停。"
"我就发誓,一定要让妈妈过上好日子。"
饭后,我和老张在阳台上聊天。
夜色渐深,远处的城市灯火通明,住宅区里此起彼伏的电视声传来,大多数人家还在看着那个热播的香港连续剧。
这座正在迅速发展的小城承载着无数像我们这样的外来者的梦想。
"老张,你知道吗?当年我和我媳妇结婚时,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我递给他一瓶"青岛啤酒","我岳父提出要我帮忙供小舅子读完高中。"
"当时我也很为难,工资才一百多,还要租房子。"
老张好奇地看着我:"那你怎么解决的?"
"我和岳父坦诚地谈了自己的困难,也表达了愿意尽力帮忙的态度。"
"最后我们达成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我承担一部分学费,其余的由岳父和小舅子勤工俭学解决。"
老张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捻着烟盒。
"关键不在于答应或拒绝,而在于如何在理解对方需求的基础上,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我拍拍他的肩膀,"婚姻是一场长跑,起点的每一步都要走稳。"
"你有没有想过,找家附近的电子厂或者服装厂兼职?"我突然问道,"现在不少台资厂晚上加班给双倍工资。"
"这个我倒是没想过,"老张眼睛一亮,"你有门路?"
"我表哥在电子厂当组长,人手一直不够,我可以帮你问问。"
就这样,在我的建议下,老张开始了正常工作之外的"第二职业"。
白天在建材市场当业务员,晚上到电子厂加工零件。
虽然辛苦,但每个月能多赚三四百块钱。
与此同时,小芳也没闲着,她找了份医院食堂的工作,每天早上四点起床,帮忙做早餐,然后再去百货公司上班。
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存款数字一天天增长。
一个月后,老张带着一个红皮笔记本来找我,那是他和小芳精打细算的家庭收支计划。
"你看,按照这个速度,我们两年内就能攒够小芳弟弟第一年的大学费用。"
老张指着本子上工整的数字,眼里闪着希望的光芒。
"而且我已经和组长谈好了,如果表现良好,明年可以转正,工资能涨到五百多。"
"这些你和小芳妈妈说了吗?"我问道。
"还没有,我想先和小芳商量好再说。"老张有些忐忑,"你说她妈妈会接受吗?"
"诚意最重要,把你们的计划和决心讲清楚,我相信会有好结果的。"
几天后,老张约我在工厂后面的小饭馆见面。
这家店刚开业不久,老板是个东北人,墙上还挂着"新店开张,锅包肉半价"的纸牌。
老张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他甚至破例点了一瓶"五粮液",这在平时是绝对舍不得的。
"我去见了小芳妈妈,和她好好谈了一次。"老张给我倒了一杯酒,"我带上了我们的收支计划本,还有我父母写的保证书。"
"保证书?"我有些惊讶。
"对,我爸妈虽然没文化,但明白事理。"
"他们写信说,同意我帮助小芳家,也承诺以后不会给我和小芳增加负担,还说等弟弟工作了,一定让他尽孝心。"
"丈母娘怎么说?"我迫不及待地问。
"她一开始很坚持,说什么'人家姑娘嫁人都是倒贴,我闺女凭啥还要帮你家'。"
"后来小芳也帮我说话,解释了我的家庭情况。"
"最后,看到我们的收支计划和我们的诚意,她眼圈红了,说没想到我们想得这么周到。"
老张笑了笑,眼里噙着泪花,"她同意了我的建议,还说要亲自和我父母见面,商量两家的具体安排。"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刚才走的时候,丈母娘还塞给我两百块钱,说让我别太累,多补补身子。"
我为老张感到高兴。
在这个物质条件还不太丰富的年代,人们更加珍视真诚的沟通和相互理解。
"其实,丈母娘最担心的是女儿嫁给我后会过苦日子,"老张若有所思地说。
"当我向她展示我的工作计划和存款证明,承诺会给小芳幸福的生活时,她的态度明显软化了。"
"是啊,天下父母心啊。"我感叹道,"正如我父亲常说的,'婆婆和丈母娘都是一碗水,心里装的都是自己的孩子'。"
接下来的日子,老张和小芳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婚礼。
因为经济条件有限,两人决定从简办理,只请最亲近的亲友。
令人意外的是,小芳妈妈主动提出把家里积攒的三千块钱拿出来,帮两人付首付买套小户型的公房。
这在当时是非常大方的做法,要知道,那时候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才二三百元。
"丈母娘说了,与其把钱花在排场上,不如实实在在给我们置办点家当。"老张激动地对我说,"她还说,看我这么爱小芳,她放心了。"
婚礼定在了当年冬天。
那是个晴朗的日子,阳光温暖而不刺眼。
老张穿着崭新的西装,小芳一袭红色旗袍,两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更让人感动的是,老张的父母和小芳的母亲坐在一起,亲切地交谈着,仿佛多年的老友。
老张父亲从兜里掏出一个红布包着的小盒子,郑重地交给了小芳妈妈。
打开一看,是一对做工精美的银手镯,虽然不是什么贵重物件,但在农村老人眼里,这已经是很贵重的礼物了。
"这是他奶奶传下来的,几十年了,一直留着给儿媳妇。"老张父亲憨厚地说,"现在给您保管,等小芳生了孩子再戴。"
小芳妈妈眼圈红了,紧紧握住了老人的手。
酒席上,我听到小芳妈妈对邻桌的亲戚说:"老张这孩子踏实肯干,有上进心,比那些只会花言巧语的小伙子强多了。"
"你看他那双手,都是老茧,就知道是个实在人。"
老张的父亲则笑着说:"小芳懂事又能干,我们儿子娶到这么好的媳妇真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
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感慨万千。
在这个物价飞涨、生活压力巨大的九十年代,爱情依然能够战胜现实的重重困难,这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美好。
婚礼结束后,我送老张父母回招待所。
路上,老张父亲拉着我的手说:"小李啊,谢谢你这段时间对老张的帮助。"
"你知道吗,当他告诉我们丈母娘的要求时,我第一反应是让他退婚。"
"农村日子苦啊,我们自己都难,哪有余力去管别人家?当时我气得一宿没睡,还吵着要来城里讨个说法。"
"那后来呢?"
"后来老张带回来那本记账本,我和他娘看了又看。"老人家眼里闪着泪光,"那一页一页都写得清清楚楚,每个月能省多少,能攒多少,什么时候能供得起小舍弟上学,什么时候能给两边父母养老。"
"我这才明白,婚姻不是一场交易,而是两个家庭的融合。"
"老张能找到这样懂事的姑娘,我们做父母的也该敞开心扉,不能只想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听着这番话,我不由得想起自己当年结婚时的情景。
那时候我们更年轻,更冲动,遇到问题时往往容易钻牛角尖。
如今看来,生活的智慧就在于如何在坚持自己底线的同时,理解和尊重他人的需求。
接下来的几年,我见证了老张和小芳婚后的生活。
他们最初住在单位分的一室一厅的小房子里,家具简单得可怜——一张二手床,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甚至连冰箱都没有,夏天只能用凉水瓶子保存食物。
他们省吃俭用,一边还房贷,一边资助小芳弟弟上大学。
小芳在一家服装厂找到了工作,老张则通过自学计算机,逐渐在IT行业站稳了脚跟。
那几年,电脑刚刚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懂电脑的人特别吃香。
1996年,小芳弟弟高考成功,被省城一所重点大学录取。
全家人欢天喜地,老张更是慷慨解囊,承担了学费和生活费。
临行前,小芳弟弟明明给老张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姐夫,谢谢你这些年对我的支持,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了报答你。"
看到小芳妈妈欣慰的笑容,我知道,当初那个"苛刻"的条件已经转化为一家人共同的骄傲和希望。
1998年,小芳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
看着襁褓中的婴儿,老张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孩子刚出生的那段日子,正赶上单位忙,老张每天加班到深夜。
小芳妈妈主动提出搬来照顾孩子,让小两口能安心工作。
这位曾经让老张头疼的丈母娘,如今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每天变着花样做可口的饭菜,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
"妈,你歇着吧,我来做饭。"一天下班回家,老张看见丈母娘还在厨房忙活,连忙放下包去接手。
"你忙了一天了,休息会儿吧。"小芳妈妈笑着说,"看你这么孝顺,我这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更让人感动的是,老张父母每年都会从农村带来自己种的蔬菜和水果,尽管路途遥远,却从不间断。
有一次,老张父亲背着一大袋土鸡蛋来看孙子,走了整整一天的山路,到家时裤腿上全是泥,可老人家的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两位老人时常夸赞小芳贤惠能干,把儿子照顾得很好。
小芳妈妈则对儿媳妇的父母客客气气,家里来了客人总是骄傲地介绍:"这是我亲家带来的土鸡蛋,比市场上卖的香多了。"
"你们有口福了,这可是纯粮食喂的,城里有钱也买不到。"
世纪之交的那个春节,万象更新的气息弥漫在整个城市。
电视里播放着盛大的跨世纪庆典,街上挂满了红灯笼,商场里人头攒动,排队购买年货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
我们几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小芳亲自下厨,做了一桌子丰盛的菜肴。
老张现在工作稳定了,买了一台新冰箱和一台29寸彩电,家里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了。
酒过三巡,老张的岳母突然向我们敬酒,眼圈有些发红:"说实话,当年我提那些条件,其实是害怕女儿嫁得太远,将来没人照应。"
"我一个人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不容易,就想着女婿能帮我分担点压力。"
"现在看来,我多虑了。"
"老张不仅帮助小弟读了大学,还孝顺两边父母,我这心里啊,比吃了蜜还甜。"
老张不好意思地笑了:"妈,这都是应该的。"
"小芳嫁给我,我就有责任照顾她的家人。"
"再说了,小弟现在工作这么好,将来还指望他帮我们带孩子呢!"
席间爆发出一阵笑声,欢乐的气氛弥漫在整个房间。
小芳弟弟如今在省城一家外企工作,每个月都会寄钱回来,还经常给老张和小芳的孩子买各种新奇的玩具和书籍。
我看着老张和小芳相视而笑的样子,心中满是感慨。
他们的故事,或许就是千千万万普通中国家庭的缩影——在变革的时代中,用爱和责任构筑起坚固的家庭堡垒。
2003年,老张和小芳总算熬出了头。
他在IT公司当上了部门经理,小芳也从普通职工升为了车间主管。
他们换了一套九十平米的大房子,添置了全套新家具,还给双方父母都买了医疗保险。
小芳弟弟也在事业上有了起色,成了公司的技术骨干,还娶了媳妇。
老张开玩笑说:"看来当年丈母娘的投资很成功啊,不仅得了一个好女婿,还保住了一个好儿子。"
小芳妈妈笑得合不拢嘴:"我哪有你说的那么精明,不过是为了孩子们着想罢了。"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老张的小舅子已经是一家科技公司的工程师,小芳妈妈和老张父母都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但他们仍然和睦相处,共同享受天伦之乐。
去年春节,我去老张家拜年,看到三代同堂的欢乐景象,不禁感慨万分。
老张的儿子已经上大学了,是个阳光开朗的小伙子。
小芳妈妈虽然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每天早晚还要出去溜达两圈。
老张父母也搬到了城里,老两口没事就在小区花园里和邻居下象棋、打太极。
饭桌上,老张举杯致词:"感谢爸妈对我们的支持,感谢岳母对我们的信任,如果没有你们的理解和包容,就不会有今天这个幸福的大家庭。"
"来,咱们干一杯!"
每当我看到他们一大家子人在公园里散步的场景,就会想起那个春天里,老张在晨练时忧心忡忡的样子。
那时的他,怎么也想不到,曾经让他犯难的丈母娘条件,最终成就了今天这个和睦美满的大家庭。
曾经我们年轻气盛,把爱情当作唯一,而现在我们懂得了,真正的婚姻,是两个家庭的融合与共生。
生活就是这样,当你面对选择时似乎充满艰难,而当你回首时却发现,正是这些选择塑造了最珍贵的人生。
爱情和责任,从来都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成就的。
在责任中成长的爱情,会更加坚韧而持久;而有爱情滋养的责任,则不会成为难以承受的负担。
那年的丈母娘提出的条件,最终成就了一个和睦美满的大家庭。
这或许就是生活给我们的最好启示:真正的爱,不仅是山盟海誓的浪漫,更是柴米油盐的共担,是对彼此家庭的尊重与融合。
在这个意义上,老张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婚姻的开始,更是两个家庭共同书写的幸福篇章。
在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但老张和小芳的故事告诉我们,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永远是最宝贵的财富。
那些曾经的艰难选择和互相理解,终将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