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生活习惯和饮酒文化确实有很大差异。我是江西人,嫁到河南才两年,正在慢慢适应这里的生活。
河南这个地方总体来说很不错,但说实话,即使在这里生活了两年,还是有些事情让我觉得不太理解,尤其是关于喝酒的习俗,总让我感到困惑。
疑问一:敬酒规矩多且很独特
在河南的这段时间,我发现这里的人喝酒确实有一套讲究。和其他地方不同,在河南如果你想劝别人喝酒,通常自己要先喝三杯。而且,想要别人喝酒的话,还得先找个合适的理由。而且这个理由得让人觉得合情合理,否则人家可能不会买账。
再说敬酒,河南敬酒的规矩也挺独特的,比如有个叫“敬一个,端两个”的习俗,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具体来说,就是敬酒的人喝一杯,而被敬的人则要喝两杯,双方都要把杯子喝空以示尊敬。
疑问二:下酒暗黑料理——生蒜配酒赛砒霜?
江西老表喝酒,辣卤鸭翅配酒鬼花生是底线。第一次见公公就着生蒜瓣喝彩陶坊,我眼珠子差点掉进烩面碗里。“妮儿不懂,蒜是酒引子!”他嚼着蒜演示:头口酒压蒜辣,二口酒勾蒜香,三口下肚——得劲儿!
不是说大蒜和酒一起喝不太好么,怎么我家公公说他们这就这样呢?
疑问三:喝酒必配凉菜?
在别的地方,有些人喝酒可能不讲究下酒菜,但在河南,喝酒时一定得有下酒菜,尤其是凉菜。
大家都知道白酒度数高,喝起来有点辣嗓子,对胃也有刺激。为了减轻这种不适感,吃点凉菜是个不错的选择,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我不太明白,这不是热菜也一样么?
疑问四:下酒菜摆不对会得罪人?
河南人在喝酒前会准备不少下酒菜,但想动筷子也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这些菜怎么摆放是有规矩的。如果放错了位置,那可就不能随便吃了。比如,鱼头对着谁都是很重要的。当鱼端上桌时,一般会把鱼头对着主宾,鱼尾对着陪同的人。按照习惯,鱼头对着的人要喝三杯酒,鱼尾对着的人则要喝四杯。这个步骤完成后,主宾通常会用筷子轻点鱼头或者夹下一块鱼肉,这叫“剪彩”。只有做完这个动作后,其他人就可以开始吃鱼了。
这样的规矩让大家都能有序地享受美食,同时也增添了一些餐桌上的乐趣。但一开始就要做好准备,要是把鱼头对着不太重要的客人,这在他们看来是不礼貌的,会得罪人!
疑问五:贵州酒咋成酒桌必备?
很魔幻的是今年春节:号称浓香大本营的河南,家宴c位竟是贵州来的国康1935 !大伯把这酒线拉出了彩虹:贵州仁怀7.5平方公里的酒,配上俺们的大枣焖羊肉,比红星二锅头还带劲!说来惭愧,我这个江西人嫁到河南前,压根不信百来块的酱酒能有什么讲究,结果这款酒真让人挺惊喜的。
据说这款酒来自贵州仁怀,这个地方有不少优秀大牌的酱酒呢,这里的酒好喝,靠的就是本地独特的水质和气候条件。而这家国康酒厂,也是这里30多年的老酒厂、老牌子了。
作为国康家的明星产品,这款酒只选用仁怀地区产的、颗粒饱满的红缨子高粱,这种高粱淀粉含量高,耐蒸煮和耐高温性能好,为酒的卓越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康坚持使用大曲坤沙工艺,经过多次高温蒸煮和反复翻炒等复杂严谨的过程,历经足足一年的时间才能酿成原浆。最狠的是,基酒需要存足五年窖藏不说,还要兑十年以上的老酒提香,比江西人腌肉还费工夫!
当然,这一切都是有回报的。这款酒的品质相当不错,酒体丰满,微微泛黄,散发着浓郁的酱香味。品尝时,你会发现它的口感醇厚甘甜,余味悠长。无论是自己喝还是招待朋友,都是不错的选择。
上回娘家兄弟来,我带了两瓶回去试水。原先嫌酱酒冲鼻的大哥,抿了两口直拍大腿:“咦喂!这酒润得像瓦罐汤,第二天脑壳还不发懵!”现在我家酒柜常年备着两箱,请客吃饭搬出来特有面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