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女儿孝敬我3万,儿子跟我说:钱赶紧给我补贴家用

我叫李秀兰,今年62岁,出生在湖南一个偏远的农村。

小学只读到四年级,家里穷,弟弟妹妹多,我作为家里的老大,读书自然不是优先的事。后来跟着父母下地干活,十几岁就学会了种田、养猪,勤勤恳恳地帮衬着家里过日子。

20岁那年,媒人给我介绍了现在的老伴周强,他家离我家村子不远,家里条件也差不多。我们很快结婚,婚后第二年就生了大儿子周明,又过了三年,女儿周芳出生。

这辈子,我没什么大的本事,但对孩子的养育一直是尽心尽力的。

儿子和女儿虽说同样是我的骨肉,可婆家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明里暗里都在告诉我,儿子才是家里的根,才是将来养老的依靠,女儿迟早是别人家的人。

所以,从孩子们小时候起,我和老伴对周明的照顾总是格外上心,供他读书,给他零花钱,而周芳就显得被忽视了许多。

她小时候常穿哥哥剩下的旧衣服,买新东西也总是排在后头。即便如此,周芳从小就懂事听话,成绩也好,老师同学都夸她聪明。相比之下,周明却有些吊儿郎当,学习上从不让人省心。

后来,周芳考上了省城的大学,是我们村里第一个女大学生,全家人都很高兴,可婆婆却说:“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女儿是赔钱货,长大了还不是要嫁人!”

我听了心里不是滋味,但也没敢反驳,只能默默支持着女儿。周芳在学校里很争气,大学毕业后留在省城工作,几年后嫁给了一个老实可靠的男人,日子过得还不错。

反观儿子,勉强读了个中专,工作没几年就辞职回了村,后来娶了媳妇,生了两个儿子,家里开销大,日子过得紧巴巴。

我们老两口这些年在农村种地养猪,攒了一点钱,实在顾不上帮儿子太多,只能偶尔接济接济。

虽说女儿也经常给我们寄钱,但每次我都没舍得花,攒下来给周明买房子、娶媳妇用。想着他以后日子好了,也能照顾我们老两口,算是尽份孝心。

今年大年初一,村里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过年。早上刚吃完饭,女儿一家就开着车从省城回来了,还带了大包小包的年货。

周芳进屋就笑着说:“妈,今年给您和爸带了点补品,您和爸一定要好好吃,别省着。”

我看着她,心里一阵温暖,嘴上却说:“你这孩子,又花冤枉钱,咱们家啥都不缺。”她笑了笑,也没多说话。

吃午饭的时候,女儿拉着我的手,把一个红包塞进我手里:“妈,这是我和老公的一点心意,您和爸拿着过年。”

我打开一看,整整3万块钱,顿时愣住了,连连摆手说:“太多了,妈不能要。”

可女儿态度坚决,说:“这几年您和爸辛苦了,拿着吧,给自己买点好吃的好穿的,别总操心别人的事。”我感动得眼圈都红了,心想,这闺女可真是贴心!

还没等我从感动中缓过来,儿子周明就从屋里出来了。他看到桌上的钱,脸色立马变了,冷冷地说:“这钱别留着了,赶紧给我!我家开销大,正愁着过年没钱用呢。”

我一听,心里咯噔一下,赶紧说:“这是你妹妹孝敬我的钱,不能随便给你。”

可他不依不饶:“妈,我是你儿子,我家日子过得这么难,您就忍心不帮我吗?再说了,妹妹现在日子过得好了,给您点钱算什么,她不缺这点!”

女儿听到这话,脸色也变了,说:“哥,我给爸妈钱是心意,不是给你补贴家用的。你家过得难,不是爸妈的错,他们已经帮你够多了。再说了,我每次寄钱回来,爸妈都给了你,咱们家就没对不起你吧?”周明一听,脸涨得通红,摔门出去了。

这顿年饭吃得不欢而散。下午,儿媳妇跑过来找我,说:“妈,周明刚才回家说了,您今年收了女儿的钱,怎么也得拿出来补贴我们家。咱们家两个小孩要上学,年货还没置办齐,您总不能看我们一家过不下去吧?”

我心里窝火,却又不好发作,只能含糊着说:“你回去吧,等我和你爸商量商量。”

她见我没直接答应,脸色也不好看,嘟囔了两句就走了。

晚上,老伴把我拉到一旁,说:“要不咱们把钱分一半给周明吧,省得他天天闹。”

我心里又气又难过,说:“这钱是女儿孝敬我们的,凭什么要给儿子?这些年咱们没少帮他,他媳妇生孩子,是我们掏的钱;他家买房子,咱们也拿了积蓄贴补。可他现在呢?不但不感恩,还觉得咱们欠他的。”

老伴叹了口气,说:“咱们是农村人,儿子就是咱们的依靠,他过得好了,才能养老送终。周芳毕竟是嫁出去的,迟早是别人家的人……”

听到这话,我心里更不是滋味。这些年,我和老伴确实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儿子身上,可他却从来没让我省过心。

反倒是女儿,一直孝顺懂事,每次回来都嘘寒问暖,生怕我和老伴吃苦受累。如今,她给我们钱是出于孝心,为什么一定要贴给儿子?难道我就不能为自己活一次吗?

这一夜,我几乎没睡着。第二天一早,我把钱收了起来,告诉老伴:“这钱一分也不能动,是女儿孝敬咱们的,我们得花在自己身上。儿子那边,该帮的咱们已经帮了,不能再无底线地惯着他了。”老伴没吭声,默默点了点头。

儿子后来又来闹过几次,但我都没松口。他最后气得摔门走了,说再也不管我们了。

女儿知道后,叹了口气,说:“妈,您别难过,哥迟早会想明白的。不管他怎么样,我和老公都会照顾您和爸的。”

我知道,这个年过得并不圆满,可对我来说,却是一个醒悟的开始。孩子再亲,也不能没有底线。

我这一辈子,辛辛苦苦为家里付出,确实该为自己考虑考虑了。或许,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真正明白什么是孝顺,什么是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