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子家养老半个月,被儿子怒怼没有界限感:我的家不是你们的家

我叫林桂芝,今年68岁,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村老太太。我和老伴儿王大明辛苦了一辈子,把唯一的儿子王强供上了大学,又在城里买了房。本以为能跟着儿子享享清福,没想到却闹得个不欢而散。


这事得从半个月前说起。那时候,村里的年轻人都往城里跑,村里越来越冷清。我和大明看着空荡荡的村子,心里不是个滋味。我们就这么一个儿子,还远在城里,平时见面的机会都不多。于是,我们决定去城里儿子家住段时间,一来是解解闷,二来也算是提前适应一下城市生活,说不定以后就长住了呢。

我们大包小包地拎着家乡的特产,满心欢喜地来到了儿子家。刚开始的几天,儿子儿媳还挺热情的,带着我们到处转悠,给我们介绍这介绍那。可没几天,矛盾就慢慢显现出来了。

儿子王强是个程序员,工作忙,经常加班。儿媳小雅是名教师,平时工作也不轻松。我们两个老人在家,除了看电视就是发呆,也没个说话的人。我们想帮忙做点家务,可现代化的厨房用具、洗衣机、扫地机器人这些高科技玩意儿我们又不会用,生怕给弄坏了。

渐渐地,我们发现自己在这个家里像个局外人。儿子儿媳的生活节奏我们跟不上,他们的话题我们也插不上嘴。我们试图像在村里那样和邻居打招呼、拉家常,可城里的邻居都忙忙碌碌,连个头都不抬。

有一天,王强下班回来,脸色很难看。我问他怎么了,他也没好气地说:“没什么,工作累。”说完就进了房间。不一会儿,房间里传来了他和儿媳小雅的争吵声。我隐隐约约听到“界限感”、“私人空间”之类的词,心里一阵不安。

晚饭时,气氛很是尴尬。我和大明尽量找话题,可儿子儿媳都心不在焉。突然,王强放下筷子,看着我们说:“爸妈,我知道你们来是出于好意,但我希望你们能理解,这里毕竟是我和小雅的家。我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节奏,你们在这里,我们都很不自在。”

我愣住了,没想到自己的到来会给儿子带来这么大的困扰。我想说点什么,可嘴巴张了张,什么也没说出来。大明叹了口气,拍了拍我的手背,示意我别说话。

那晚,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我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儿子,现在却嫌弃我们呢?


第二天,我尝试着和儿媳小雅聊聊。她是个温婉贤惠的女人,我想她应该能理解我们的心情。可没想到,她也一肚子苦水。

“妈,您和爸来这里,我们真的很欢迎。但你们的生活习惯和我们太不一样了,有时候真的让我们感到很别扭。”小雅叹了口气,“比如,你们喜欢早睡早起,而我们习惯晚睡晚起;你们喜欢看电视,而我们喜欢安静地看书或者听音乐。这些差异让我们都感到很不舒服。”

我听了心里五味杂陈,原来我们的到来真的给这个家带来了很多不便。

接下来的几天,我和大明尽量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尽量不去打扰儿子儿媳的生活。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感到了深深的隔阂。

终于,在半个月后的一天晚上,矛盾彻底爆发了。那天,王强加班到很晚才回家,发现我和大明还没睡,正坐在客厅看电视。他突然就发火了:“你们到底有没有界限感?这是我的家,不是你们的家!你们能不能尊重一下我们的生活方式?”

我和大明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那一刻,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和难过。我们只是想和儿子多待一会儿,没想到却成了他的负担。

那一夜,我和大明都没怎么睡。第二天,我们决定回老家去。在临走前,王强向我们道了歉,说他昨晚的话可能有些过激。但我们都明白,这个家已经容不下我们了。

回到老家后,我和大明常常坐在院子里发呆。我们想起了王强小时候的模样,想起了那些年我们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那时候的他,是那么依赖我们,那么需要我们。可现在呢?他却把我们当成了负担。

有时候我会想是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是不是我们真的太没有界限感了?可转念一想我们又何尝不是为了能和儿子多待一会儿呢?然而现实却让我们感到无奈和心酸。


现在每当村里有人问起我们去城里住得怎么样时我们总是笑而不语。心里的苦楚只有自己知道。我们只希望王强能过得幸福快乐就好哪怕是在没有我们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