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胡鑫宇:15岁那年我也曾想过一了百了

胡鑫宇失踪70天的时候,我就写过他。当时怀着一种巨大的愤怒和失望去写。因为我是一个父亲,我无法接受一个学生在学校失踪70余天还没任何踪迹。

今天我继续来写,是怀着另一种心情。从目前的迹象来看,胡同学大概率是因为厌学选择的自杀,至于为何一种没有找到,有没有其他隐秘的原因,这我不想讨论,这不在我关注的范畴。

这几年我一直关注青少年的自杀,从鹿道森到刘学州,还有一些不知道名字的少年。

其中有个少年,我印象更为深刻。那天学校开家长会(不记得是他请家长还是这),他和母亲在学校见面,大概发生了点口角。但后面好像好了。他母亲就走出了校园,之后好像听到儿子叫她,她回头就看到儿子从教学楼顶上跳了下来...

我不想对这些少年进行任何批判,诸如他们脆弱软弱之类的。这种过于冷血也过于廉价。

但我也曾是一个少年,15岁那年我也曾打算去死。

所以我写我的经历,我希望我的声音能够被此刻陷入绝望的少年听到。最近突然内心萌生了某种奇怪的使命和责任感(毕竟咱可是写出2w+的男人...),我写自己的经历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情感宣泄,我已经脱离开这个阶段了。我更希望以我个人的经历能够真正发挥一点点作用,毕竟我都写得如此真诚直白了。

我有几个亲密的朋友,每个成年人多少都会有几个的。我问过他们年少的时候有想过死吗?他们都回答我想过。

所以得出第一个结论(当然范本较少),大部分的人青少年时期都会有这种想法。因为青少年的时候人格不够完善,更别提经济独立了。很容易觉得目前遭遇的就是巨大的人生磨难,其实走过那一段回头看,就是一点点小挫折罢了,真的不值一提。

我现在就只记得那个时候我有几次想要去死。我爬到了顶楼,那个年代的顶楼还可以自由进出。顶楼上面的围墙也很矮,几乎不费力就可以爬上去。

那是8楼,我站在楼顶看下面的人渺小得像蚂蚁。我确实决定跳下去的,但是后来我没有跳。我已经忘记那天我为何要站在那里,我有太多的理由可以陷入绝望中(这要写,得几万字)。

之后是4楼,那个时候我们住的房子在老县城里,房子中间有类似四合院那种天井,我被我妈揍的时候有多次就想冲过去然后毫不犹豫的跳下去。我敢说这种画面我脑袋里出现过很多次。我妈揍我的时候我就幻想这个画面,然后疼痛感就少了许多。但我终于从未敢真正行动过。

我不知道这得益于什么,也许是我所遭受的不如那些少年绝望?也许是虽然自诩敏感,但其实我神经也很大条?这很难几句话理顺。在这里,不想引用郭德纲的那句话了。这不构成类比。

从想法到实际行动,又会有一个阶段。

人会被群体意志绑架,甚至会不自觉让自己陷入一种境地。

简单来说,我此刻很愤怒,我决定去揍一个人。但这和我本身性格是不吻合的,但我就是愤怒。但是很多人知道了我的愤怒,他们开始瓜子矿泉水看我去揍人。这个时候我已经骑虎难下了,我不去揍吧,话都说出口了,去揍吧,也感觉没那么愤怒。但是这个时候我的自我意志已经不存在了,几乎我是恍恍惚惚的在进行下一步,我不知道我在做什么。或者说我做什么已经不是我能决定的。

这就是马尔克斯这个故事要表达的。当然伟大作家擅于用故事来讲道理。

我相信这种感觉很多人都会有,比如在青少年时期,明明没那么喜欢一个人,但总是被别人起哄甚至传各种流言,就发现好像是有点喜欢,然后就稀里糊涂的在一起了。比如忍不住放了个大话,就被人起哄,最后不得不如此做等等。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很多。

我有一种说不清楚的直觉,我觉得这些少年可能就陷入了这种尴尬的场景。他们说我特么不想活了,我要去死。然后会被人起哄,那你准备怎么死呢?甚至于他们在家人父母流露出这种想法,父母不会安慰劝解,只会说那你去呗,没看我这么忙你还来烦我之类的。

没有人会当真,没有人愿意倾听一个少年的想法。所以一个小小的念头就在心底开始滋生。我不能说旁观者就是恶,少年是不讲对错的,兴许就是闹着玩。

这种事不独少年,就是成年人也很难真正去停下来。

我不知道我的这种分析是否准确,毕竟我只讲出了我的经历。要问我经历过那种丧失自我意志没吗?当然有的,不然我怎么能讲如此准确呢。

唯一庆幸的是,我从未向任何人说我要去死。所以即便我因软弱从楼顶下来的时候,我也不担心有人耻笑。或者说我从来就不是一个特别好面子的小孩,不是那种自尊心特别强的。骂我就骂呗,我又不少块肉...

写的很烂,下结论吧。

① 任何时候、任何阶段。当你发现自己不想做这件事,不要惧怕任何人的眼光和指责,勇敢并且大胆停下来。因为你很可能被群体意志绑架了。

② 在这个和平的年代,你能遭受的只是小挫折,绝非无法跨过去的苦难。即使你的父母不负责,社会也会管你的。所以别绝望,学会寻求帮助。生活没那么苦大仇深,不要夸大。并且还要学会缩小。

最后祝所有少年都可以勇敢一些,悲剧不要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