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6岁下乡插队,在农场生活了8年,回城后娶了小三岁同事

王建华老师,是我采访的众多知青中,唯一一位考上清华的知青,王老师为人和蔼可亲,没有一点架子,虽然年过七旬,但是身体还非常硬朗。

王建华和老伴李爱琴是同事,两人是初恋,结婚已经四十年时间了,现在两位老人都退休了,孩子们都已经成家立业,但是,每当想起之前的往事,两位老人心中有着无法言语的情感。

王建华是六八届初中毕业,毕业那年,王建华只有16岁,当时,刚好赶上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时摆在王建华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找一份工作上班,二是到农村插队。

当时的环境非常特殊,找工作极为困难,王建华父亲是一名印刷厂普通职工,母亲没有工作,以王建华的家庭条件,在当时是不可能找到工作的,所以王建华只能选择到农村插队。

王建华插队的地方是在黑龙江杨家河农场,王建华当时去的时候,杨家河农场已经有一百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青,加上和王建华一起来的两百多名北京知青,杨家河农场一共有三百多名知青,而且每天都有来自不同地方的知青陆续加入。

黑龙江的天气非常寒冷,入冬时间非常早,知青十多人挤在一间屋子里,知青睡得都是通铺,王建华之前穿40的鞋子,来到农场之后,换成了42的鞋子,为了防冻,鞋子里面要垫很厚的鞋垫,穿好几双袜子,早上起来衣服都结了冰。

杨家河农场非常大,分了很多部门,光是食堂就有四个,王建华分到了运输大队,专门负责运输粮食,保证后勤补给,运输队长杨有才是一名退伍老兵,当年还参加过抗美援朝,后来受了伤就转业到了杨家河农。

王建华负责跟车清点物资,工作很轻松,队长杨有才对王建华也非常喜欢,有空余时间,就会教王建华驾驶技术,王建华在运输队干了两年,不仅学会了开车,而且还学会了维修,王建华还获得“优秀知青”的光荣称号。

1972年,王建华又被调到机务班担任班长,几年的农场生活,让王建华成长了不少,和同龄人相比,王建华要成熟很多,机务班,每天的工作任务非常重,要比在运输队忙很多,农场的机器坏了,都要机务班来负责维修。

为了方便维修,王建华还自学了机械设计和制造,有空余时间,王建华就用来学习,以此来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在杨家河农场插队这些年,王建华收获非常大,王建华也成为了农场的骨干。

1977年,恢复了高考,王建华终于等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在农场这些年,王建华一直没有放弃学习,第一年参加高考,王建华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

王建华也是杨家河农场唯一一位考上清华的知青,当年杨家河三百多名知青中,仅有十五人考上了大学。

王建华从小在北京长大,对清华大学非常熟悉,如果当年不下乡插队,王建华早就大学毕业了,不过多年的农场生活,王建华已经看开了,人生在世,难免会有遗憾,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完美的人生。

1981王建华大学毕业之后,分配到了北京设计院工作,参加工作第二年,王建华和单位同事李爱琴恋爱了,李爱琴也是一名知青,只不过回城要比王建华早。

婚后第二年,李爱琴给王建华生了一个女儿,王建华给女儿取名王豆豆,王建华从小对女儿言传身教,王豆豆也非常争气,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后来考上了清华,和父亲成了校。

王豆豆受父亲影响,大学毕业后,也从事了科研工作,现如今,王豆豆已经成家立业,王建华和老伴早已经退休,王建华一家五口人其乐融融,生活十分幸福美满。

王建华说,正是农场插队的经历,才有了他现在的生活,他要比其他知青幸运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