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蛤蟆先生身上学习如何避坑


不管你承认与否,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心疾,它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仿佛操纵着一个拉线木偶。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的是蛤蟆先生最近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把自己关在庄园里不再出门,至于做事,更是提不起兴致,让曾经的豪华家园沦为了一座荒园。要是它父亲活着的话,看到如今这种情景,一准会气得暴跳如雷。

蛤蟆先生一想到父亲高大的身材,严肃的面孔,冷峻的眼神就会不寒而栗,虽然它现在已是成年人了。

蛤蟆先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事也做不好。它十分讨厌对它指手画脚的河鼠、以长辈自居的獾。这两个人,一个是它的救命恩人,一个是它父亲的好友。跟它们在一起,蛤蟆先生总是缩手缩脚的,尽管如此,仍逃不过对方的批评和指责。

每当这时,蛤蟆先生就感觉自己是个废物。当然,它心里很生气,也很愤怒,可不知怎地,面对这两人,它的气就是发不出来,取而代之的是退缩、取悦。

弗洛伊德说:“未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亡。它们只是被活埋,并将在未来以更加丑陋的方式涌现。”

这一天终于来了,蛤蟆先生病了。

在咨询师苍鹭的引导下,蛤蟆先生一步步打开自己,认识到了自己人格形成的根本原因。

可以说,蛤蟆先生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它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家里经常会来一批又一批捧着礼物的人。它的父亲子承父业,同时也传承了严肃和威严,以致于母亲都得看父亲的脸色行事。

它有一对挑剔型父母,过高的要求使它倍感压力,同时经常受到父亲的训斥。面对强大到不可动摇的权威,蛤蟆先生小时候只能寻求适当的方式防御外力而保全自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适应型自我状态模式,外在表现就是讨好型人格。

在这种情况下,蛤蟆先生虽然自己有愤怒,却时常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它害怕别人发现自己在生气,那样的话,它感觉就会受到惩罚,这是它不愿看到的和承受的,于是它把愤怒生生地吞了下去,化为了内疚,外在表现就是总对别人道歉。

蛤蟆先生在与咨询师苍鹭的一次次面谈中认清了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一天天强大了起来,它敢于对獾的提议持反对意见了,尽管底气还不足,但毕竟敢于表达自我的心声了。

要想彻底解放自我,还需最后一步。

当苍鹭抛出"共谋”的说法时,蛤蟆先生感觉匪夷所思甚至有点可笑。

有与对手合起伙来整治自己,让自己不开心的蠢人吗?

还真是,当外人站在自己的立场批评我们不对时,如果我们受其压迫也认为自己有罪,谴责和批判自己,这不是共谋又是什么?

然而,生活中有许多人就是这样稀里糊涂地做着别人的帮凶,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见诸媒件的许多刑事案件中,当事人就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自我否定,自我惩罚的心理问题,才使犯罪分子一步步得逞,从而酷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生活中,许多人的不幸都是自己造成的,只有强大自我,才能不做无谓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