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灵鸡汤的一点思考

人不像动物,动物满足了生理上的饥饿感之后,就收获了绝大部分的满足感。但人在肠胃获得满足之后,还要使我们的心灵也不忍受饥饿,这是一种类似生理上饥饿的感觉,需要一些东西来滋养我们的心灵,来充实我们的情感,才能使我们感到幸福,这是一种生命情感的体验。

而一些带有精神安慰、自我积极暗示作用的语言文字,能缓解我们在当前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承受的压力,遏制我们心灵的饥饿感。

但鸡汤的美味来自于鸡肉中的“嘌呤”这一物质,“嘌呤”对我们人体而言,并没有营养,不能真正地给我们的身体补充能量,吃多了反而容易“痛风”。

鸡汤文之所以为鸡汤文,就是因为它实际上并不能解决我们心灵的饥饿,而是压抑了我们心灵的饥饿感,使我们的心灵获得一种虚幻的满足。

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知道的,但因为我们不能或者没有办法及时找到真正心灵的食粮,而又无法忍受这种心灵的饥饿感,从鸡汤类的文字中获取短暂的快感不失为一种解脱之道,这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是把真正的问题往后推了,这并不是得救之道。但它有效果,正如止痛药不能治病,但是止痛,这也能给我们带来一些舒适感,使我们在面对人生的困苦时轻松一点。

我们知道了这些,也就能理解鸡汤的盛行一时,突然之间的人人喊打,美味的鸡汤变成了毒鸡汤。

鸡汤文是有套路的,一般都是一篇文章一个观点或者道理,观点或道理一定要新颖和能够打动人心。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是找的,有的是自己根据道理或观点的需要自己编造的,一定还要有几位名人说过的名言警句来佐证,最后用一些金句来升华主题,就这样一篇味道鲜美的鸡汤就煲好了,足够压抑你几天的心灵饥饿了。

鸡汤文读多了,心灵也会像细菌一样产生抗药性。因为这些鸡汤文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逻辑荒谬。一篇鸡汤文最薄弱的环节就是论据与论点之间的论证,他们之间要么是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要么就是强行论证、牵强附会,二者之间怎么论证的,这一过程怎么发生的解释不清。在这一块我们说服不了自己的理性,于是越来越觉得鸡汤淡而无味,渐渐地鸡汤对我们就没了效果。

到了这一步,我们就会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心灵的饥饿。这时我们要么用情感的体验来喂养,也就是真正的自己的感动来丰富心灵,要么心灵就一直饥渴、匮乏,直至逐渐麻木不仁,对心灵层次的涵养丢失,逐渐不再关注它,或是因为太难,或是因为错误的向心灵外面的世界去追寻争夺,并且认为这就是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

这两条路,一条是正确的道路,另一条道理方向都是错的。但正确的路是少有人走的路,因为太难了,非有绝高的悟性、毅力、运气不可,但这就是生命自有的蓬勃之路。所以神一边用美好神圣的天堂来诱惑你,一边用苦难悲惨的地狱来恐吓你,在神性之中体现人性,就是为了使你能走向自我成就之路,并不是神需要你的祭品。

但是神一直告诉你,要走窄门。得救之道,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