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的养老?到底需要多少钱?

之前,一部热播的现代家庭生活剧《都挺好》,讲述了苏家三兄妹随着母亲的突然离世,面对父亲养老安置问题做出的选择与态度。这部剧聚焦的是当下热点的养老问题。

当前我国有1.76亿独生子女,《中国青年报》201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九成的受访青年关注养老问题,很多80后、90后感慨:“不敢穷,不敢病,不敢死,因为爸爸妈妈只有我。”

当然,长寿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好事幸事,但长寿的同时,其实也会给人们带来一系列令人头痛的问题,比如如何才能安逸的享受养老生活。

对于日后的养老生活,每个人都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积极的人说退休以后要和爱人去周游世界,用余生尽情的体验生活。消极的人说老了以后就把大房子换成小公寓,踏踏实实的过安静日子。

然而,虽然选择不同,但是无一例外的是大家都希望可以“身体健康,经济富足”。没有一个人希望自己退休以后依旧为了金钱而继续奔波。

所以说起养老,其实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我有退休金”,可是,由于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退休人员越来越多,并且随着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仅靠一份社保很难支撑起未来的退休生活。

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退休后收入降低,要想达到跟退休前同等的生活品质,只能依靠子女赡养或提前储备的养老资金。

可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后辈的压力越来越大,预计30年后将会是一个年轻人养一个老人,“养儿防老”已不再适应当下的养老现状。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在人生理财规划中,许多人重视子女的规划教育,短期理财目标规划,却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养老规划,这个现象值得警惕。

按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通行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7%,就可以视为该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目前,有媒体报道披露:“中国60岁以上人群比例已达到11.12%,2001年65岁以上人群比例就已达到7%,中国现阶段的老龄人口达1.32亿,占实际老龄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占亚洲老龄化人口的二分之一,是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

事实上,迈入老龄化的国家就意味着老人整体数量在不停的增加,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显著特点是广覆盖,低保障,而且覆盖率的比例将会越来越高,因此,仅靠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很难满足越来越多的养老需求,甚至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所以,只有提前规划、做好资金储备,才能真正做到安享晚年。


那么到底需要多少钱来养老?

我们假设你60岁退休,活到80岁。前提条件是车房无忧,也不用给孩子出学费和生活费。

如果你现在30岁,当前每月生活费4000元。60岁退休,退休后再活20年。以每年物价上涨4%来算,退休后我们需要的生活费应该是这样:

60岁时,夫妻二人每月生活费=4000*(1+4%)^30=12973元。

退休后再生活20年的费用总和=12973*12* (1+4%)^20=482万元 。

由于年事已高,或多或少会面临一些疾病,因此医疗方面的支出可能会增加。

按每年每人1万计算,从60岁-80岁这20年夫妻二人共计:1万*2*20=40万。

两个人共计:482万+40万=522万元,人均需要261万,这仅仅是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如果想要活得更舒服点,比如吃得更精致一些,穿衣质量更好一点,人情往来,旅旅游,生活质量不比退休前下降。

那这些金额加起来也和每月生活费差不多了,以当前每月两人4000元来计算:1年近5万元。

按照30年后物价,两人每年这些支出需要10万余元,20年需要200万元,人均100万元!

算起来,这类正常一点的退休生活,一个人需要361万才够!

换到另外一个角度,看看所需的养老金大约是多少呢?

公立养老院:每月2000-4000左右,床位有限,排队几年都未必排上。

私立养老院:床位费+餐费+护理费,6000元起步,医疗费另计。

有国际合作背景的养老公寓:配备医院,36平米的标准间,自理每月6000以上,半自理每月10000以上,不包餐费;如需特护,还有其他多种房型选择,最高达20000元以上。

居家养老:如果老人不能自理,请护工,费用大约5000-20000,护工主要是陪伴老人、按摩喂药喂食、协助大小便、推轮椅出去散步;而如果家人忙于工作,再请个钟点工买菜做饭、洗衣拖地,至少再加3000元以上。

当然,同时随着三胎政策的颁布,也从侧面暴露了我国少子化的问题。

我国人口结构呈现年龄倒金字塔分布后,劳动力供给和社会活力都会跟着下降,经济运转失速,普通人的生活将更加艰难,养老也会跟着越来越难!

以80后、90后独生子女为例,一个家庭两个年轻人就要赡养4个老人,而随着长寿时代的到来,可能会赡养6-8个老人,养老像几座大山一样压着家里的年轻人!


投资者该如何建立有效的个人养老机制?

投资者可以建立稳健型投资组合,将资产的一部分投入到养老计划中。投资者可以用10-30年时间定期将资金投入到基金中,通过长期投资,分享资本市场和时间复利的收益。而在退休后30年左右的养老生活中,这种蓄水池的投资方式是对应养老问题的有效工具。

还可以建立保守型投资组合-储蓄

一般而言,大多数人的储蓄高峰在30到50岁之间,投资者如果在这段时间具有稳定充裕的现金流,那么最保险的储蓄方式可以帮助投资者实现养老目标,完成养老规划。

的确,没有任何一种养老规划的方式是百分之百完美的,但是如果投资者能更早的考虑养老规划,更早的采取行动,养老问题也就能更早的得到解决。

读到这里,你对于养老现状如何看待?欢迎下方留言~

(小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