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格外想念……

2025年05月22日09:00:21 情感 2915

今天是5月22日

四年前的这一天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与世长辞

化作天空中耀眼的双星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闻

追忆往昔

他们的点点滴滴

仍然触动着我们的心弦

“好好吃饭”“保重身体”

为了这两个再朴素不过的愿望

他们奋斗了一生、奉献了一生

“有些人,伟大到我们以为,

他们没有生老病死。”

一名网友的留言说出了万千人的心声

其实

只要我们记得

他们就从未离开

一辈子,一件事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

找到和建立正确的信仰不容易

用实际行动捍卫信仰

更是一辈子的事

新中国成立前

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饿殍立志学农

26岁开始做农学试验

不久后

他从红薯育种转向水稻育种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闻

袁隆平(左一)与科研团队成员早年的工作照。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供图

他倔强——

在千百次的失败中依然坚信

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种子

可以战胜饥饿

他坦诚——

功成名就后,面对测产失败全无包袱

“跌跤就跌跤,再爬起来就是了”

他幽默——

步入鲐背之年,总是自称“90后”

笑言要和青年研究者比比脑瓜子

他活跃——

过了80岁

还能在气排球比赛中打满全场

而且担任主攻手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闻

2010年,袁隆平在湖南农科院打气排球。王德璠 摄

再后来

袁隆平被问到

是否害怕没有饭吃的场景再次出现

他坚定地回了四个字

“不可能了。”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闻

另一边

在战火纷飞的乱世

吴孟超的英勇与热血

未能洒于战场

却以另一种方式蓬勃生长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闻

上世纪40年代初的吴孟超。新华社发

——17岁时

在马来西亚华侨学校读书的吴孟超

号召同学把聚餐的钱

捐给正在祖国浴血抗战的前方将士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

青年吴孟超辗转回国

同济大学学医、为建筑大师梁思成绘图

接过那一代知识分子为国为民的担当

——1949年上海解放时

正在南京路中美医院实习的吴孟超

有感于解放军战士的纪律严明

立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人民解放军

——1956年6月12日

吴孟超穿上军装、戴上军衔

正式成为一名人民军医

那一刻,他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闻

吴孟超(右)在指导助手做实验。新华社发

“选择回国,理想有了深厚的土壤;

选择从医,追求有了奋斗的平台;

选择入党,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

选择参军,成长有了一所伟大的学校。”

吴孟超曾说

这4个正确选择决定了他一辈子的幸福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闻

手术顺利。大家都很高兴,吴孟超也笑出了声。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 摄

一把稻,一把刀

常忆起

那把金黄的稻

那捧温热的谷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闻

“梦想试验田里的超级杂稻

长得有高粱那么高、

稻穗有扫把那么长、

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

我坐在禾下悠闲地纳凉……”

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

几乎家喻户晓

他还有一个“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归根到底

是让全世界吃饱饭

希望世间再无饥饿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闻

袁隆平与菲律宾稻农在一起。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供图

“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

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一双手一把稻

成为多少人好好生活的依靠

“我是洞庭湖的麻雀,

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一生修道杂交稻

“东方魔稻”正在造福世界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闻

插画,禾下乘凉梦。人民日报新媒体 陈露 绘

也忘不了

那双神奇的手

那把不老的刀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闻

吴孟超展示他的双手。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 摄

那是一双白皙柔软的手

长约14厘米

右手拇指和食指、中指相向弯曲靠拢

不方便写字、吃饭

却利于握住止血钳

日本同行端着摄像机

把吴孟超的手术从头拍到尾

也没能弄清楚他那双神奇的手

为啥像长了眼睛一样

美国同行曾连续3天

现场观摩手术

若非亲眼所见,他根本不相信

八九十岁的外科医生还能站上手术台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闻

2018年4月13日,96岁高龄的吴孟超为患者进行手术。中新社记者 殷立勤 摄

“出差住快捷酒店,四季几套军装,

一年到头都在开刀,大年初一还在查房。”

吴孟超的学生们曾开玩笑说

老师的生活“没品质”

“外科医生,就是一双手一把刀。”

在吴孟超看来

为病人解除痛苦

就是最大的功名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闻

2018年2月16日大年初一,吴孟超到病房查房。中新社记者 殷立勤 摄

一荤一素,十万百万

袁隆平和吴孟超之间

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

就是他们对待金钱的态度

怀着“让天下人吃饱饭”愿望的袁隆平

平时生活其实十分简单

一个荤菜、一个青菜就很满足

他在家门口的小店剪了18年头发

每次只理普通发型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闻

但他经常自掏腰包

给基地的研究人员发“奖金”

几百到几万都有过

他总说“要那么多钱做什么”

2020年2月

袁隆平捐款10万元

帮助湖北人民抗击疫情

除了钱

他还捐赠了200吨大米驰援武汉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闻

2007年5月10日,袁隆平在实验田观察水稻长势。新华社记者 赵众志 摄

吴孟超则以“严格”著称

吃饭时

盘子里的菜一定吃得干干净净

下班的“标配”动作

是关灯、锁门

为了帮患者减轻负担

他“教训”学生:

“你干嘛非要用那个器械,

只用一下,咔嚓一下几十块钱,

病人的负担该多重?

手术线一根才多少钱?”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闻

吴孟超带着学生仔细诊断患者病情,确定手术方案。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 摄

培养青年人才

他又“出手阔绰”

1996年

捐款500万元成立基金会

资助杰出医疗和科研人员

2006年

捐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励等

共计600万元奖金

用于医院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

捐赠价值500万元的急救药品……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闻

吴孟超生前办公桌上的老式厚玻璃水杯,上面贴着一张吴孟超的工作照。新华社记者 袁全 摄

生命有尽,事业无涯

82岁那年

吴孟超接了一个特殊的病人

那名患者长了一个篮球般大的肿瘤

要做切除手术,难度非常大

有人劝吴孟超别做这个手术:

“你现在可是肝脏外科界的泰斗,

万一出了事,名誉就毁了。”

吴孟超只回答了这么一句话:

“我名誉算什么?

我不过是一个吴孟超嘛。”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闻

2019年

吴孟超已经97岁高龄

完成最后一场手术后

这位须发皆白的外科医生终于退休了

但在退休感言中

他写道:

“只要病人需要,

我随时可以

进入战位,投入战斗!”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闻

要下班了,吴孟超挨个察看手术室后才离开医院,这是他的习惯。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 摄

就在吴孟超退休的2019年

已经89岁的袁隆平

身体也不似以往强健

但他依然关心稻苗的生长

常常下田开展科研工作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

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2020年

他在90岁生日这天许下愿望

希望第三代杂交水稻

双季亩产3000斤早日实现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闻

当年11月

湖南衡南双季稻

达成了“1500公斤高产攻关”的目标

得知这个消息

袁老高兴得像个孩子

“我觉得excited,more than excited。”

到2021年11月

袁隆平生前参与研发的品种

“巨丰5号”在浙江龙泉喜迎丰收

巨型稻平均高度可达2米

禾下乘凉梦,成真了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闻

2022年9月21日,浙江金华,农业工作者检查“巨型稻”生长情况。

做一件事也许不难

难的是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

择一事,终一生

注定会很累,一定会很苦

然而

袁隆平和吴孟超用实际行动证明

时间,会让人老去

时间,也让事业不朽!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闻

尤记得

袁老和吴老逝世后

人们悼念的文辞中有一个词频繁出现

——国士

何为国士?

那是饱含对人民、家国、民族的

责任和爱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这份质朴的喜悦

托举起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闻

“背着每一个病人过河”

这份踏实的承诺

回应着人民性命相托的信任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闻

不是每个人

都可以成为他们那样的传奇

但希望每个人

都可以有他们那样的精神

始终保有博爱与坚韧

始终为理想奋斗不息

致敬!缅怀!传承!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资料:中国新闻网、新华社、解放军报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公号)

情感分类资讯推荐

妻子目睹丈夫每晚神秘消失,酒店房间内的人让她瞠目结舌 - 天天要闻

妻子目睹丈夫每晚神秘消失,酒店房间内的人让她瞠目结舌

首先感谢小伙伴的阅读,欢迎大家进行点赞、关注、收藏。小编在此也祝大家日进斗金、财源滚滚。0102小时候邻居家有个男的,天天打老婆孩子,喝醉了就在街上发酒疯。他老婆实在受不了,带着孩子跑了。后来这男的一个人住,有天晚上喝多了掉进河里淹死了,尸
(完)山体滑坡现场,救出一对男女,那女人是我结婚七年的老婆 - 天天要闻

(完)山体滑坡现场,救出一对男女,那女人是我结婚七年的老婆

缴了费,我静静坐在医院的走廊上良久,才给程雪打了一通电话。  她很快就接通,不耐烦的问我怎么了。  “程雪,我在问你最后一遍,昨晚你真的在单位加班吗?”  她甚至都没有犹豫,“我不是跟你说了吗,你一直问有什么意思?”  “那沈泽呢,他昨晚上
37岁宝妈花2000万买房,靠美容年入10亿,却主动让俩孩子辍学 - 天天要闻

37岁宝妈花2000万买房,靠美容年入10亿,却主动让俩孩子辍学

知识改变命运,无数人用行动验证了这句话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北京女孩李倩倩却不这么认为,她觉得只要有独特的方式,孩子不一定要完成学业,创业也能从零到千万。所以她让两个孩子辍学了。有人提出质疑,一个北京女孩,一出生就超越了普通人,有什么资格说这
父爱:隐于无声,震耳欲聋 - 天天要闻

父爱:隐于无声,震耳欲聋

刚看到一个谦虚谨慎的小女孩表述自己对父爱的观点。她用诗一般的语言说道:父爱是隐于无声中的惊雷,是现于无色中的繁花,是高于群山的昆仑,父爱他是沉默,但却震耳欲聋。寥寥数语,便将父爱的伟大从几个方面表达出来,句句彰显了文学功底,让人不禁感叹,这
原来人情世故是这意思!早懂十年少踩多少坑! - 天天要闻

原来人情世故是这意思!早懂十年少踩多少坑!

家人们,今天咱必须唠明白一个让不少人头疼的词——人情世故!有人觉得这是高情商社交的“通关秘籍”,也有人吐槽是虚头巴脑的“弯弯绕绕”。但说实话,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懂点人情世故,真的能让生活、工作都顺不少!咱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讲讲,到底啥是人情
学会这3招,送礼送到人心里!社恐都能变社交达人 - 天天要闻

学会这3招,送礼送到人心里!社恐都能变社交达人

家人们,今天咱来唠唠中国特有的送礼文化!走亲访友提个礼盒、逢年过节给长辈带点特产,这些场景是不是特熟悉?有人觉得送礼就是人情世故的“硬通货”,也有人吐槽这是麻烦的“形式主义”。这送礼文化到底咋回事?咱咋做才能既不失礼,又不尴尬?今天就掰开了
老年之后,人生最大的痛苦,来自于这两方面 - 天天要闻

老年之后,人生最大的痛苦,来自于这两方面

当我们进入到状态之后,我们才会明白,其实很多事情年轻的时候没有打好基础,进入老年状态之后就会导致非常残酷的现实。因此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清清楚楚的知道。只要你年轻的时候没有为自己着想,老年之后的日子一定不好过。老年之后,人生最大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