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年纪轻轻不吃苦,将来能干成什么大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一系列的说教。
但是,吃苦就一定有用吗?
“哎哟,这点苦有什么大不了的啦,年轻人就应该多吃苦,你不知道我们那时候的日子哟……”
从小大吃,父母的这句话听得可以倒背如流,他们常常说起以前的日子有多艰辛,说我现在很幸福,没有吃过他们的苦。
比如,我用洗衣机洗衣服,妈妈就会说我为什么不用手洗,她平时都不舍得用,爸爸在工厂挣那点钱很辛苦。
去打暑假工,一天要工作大概15个小时,身体受不住跟爸妈讲了一声,他们说我矫情,连这点儿苦都吃不了……
可结果就是无论天气多冷,妈妈都坚持手洗衣物,导致她手上伤痕累累,到处都是皲裂的口子。
我暑假去做了廉价劳动力,钱少活多暂且不说,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但没有任何收获,还被打击了信心。
为什么有些大人总是热衷于吃无意义的苦?明明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有的苦明明无意义,为什么一定要自己找罪受呢?
什么是吃苦?吃苦不是字面意义上的穷,也不是无差别的体力消耗。
就像稻盛和夫先生曾说:
大多数人对吃苦的含义可能理解的太肤浅。穷,并不是吃苦。穷就是穷,吃苦不是忍受贫穷的能力。吃苦的本质,是长时间为了某个目标而聚焦的能力。
我就读于一所普通二本,从大三下学期开始,我决定谋个出路。综合各方面考虑,我在考公和考研之间,选择了后者。
从决定考研开始,爸妈就在一边念叨“哎哟,费这个时间和精力干嘛啦,还不如早早出去干活挣钱呀”亲戚也在一边帮衬道“考上了又怎样啦,出来都那么大年龄了,怎么找对象噻”
可我偏不!我知道考研道路艰辛,可我不想给自己留有遗憾,所以,这一次我选择了吃苦并且愿意吃这个苦。
在这个过程中,我放弃自己的娱乐生活,放弃和姐妹们的娱乐社交,降低物欲,减少开支,这样就可以买更好的资料,我不断承受着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亲戚的压力和不被理解的孤独。
最终,成功上岸。
再回想起那段考研的日子,枯燥,忙碌,疲倦,充实。
你要问我考研之路苦吗?我的回答是,当然。
不过它更像是一趟旅程,一趟我在不同的时间段里,舍弃掉生命中原本的甜,去拥抱一段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苦尽甘来的旅程。
总有人认为:年轻人不愿意加班就是不愿意吃苦,不愿意做辛苦活就是太娇气,再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观点,给多少年轻人加上了一个“不够努力”的帽子。
好像吃苦就能掩盖高不成低不就,想追求却无能为力的事实。
“你现在多吃点苦,以后才能少走弯路。“
在他们心里,吃苦仿佛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甚至把能不能吃苦上升到人品和道德的高度。
要知道苦难并不值得追求和感谢,我们要感谢的永远都是在遇到苦难时,拼尽全力没有被打倒的自己!
就像余华说的“永远不要相信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我们可以有耐吃苦的能力,但我们不一定要能吃苦才能成为一个好的人。
我们选择吃苦,不是因为苦难可以换来幸福,而是对苦难的思考,思考如何才能不再次经历那些苦!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分辨不出哪些苦该不该吃,而是明知这个苦是有意义的却还是一再逃避。因为这个过程中的痛苦,枯燥,孤独是难以忍受的。
比如:你明知健身可以缓解自己的身材焦虑,可以让自己变得更自信,可在美食和惬意的迷惑中,你还是放松了自己,所以你总是在焦虑和自卑中后悔。
所以,优秀的女生要懂得,把吃苦的选择权握在自己的手里,去吃应该吃的苦,去享应该享的福!
我们来这个世界不是为了吃没必要的苦,我们要学会照顾自己的情绪价值,不要被“吃苦文学”所洗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