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涵美一
01
提起婆媳关系,都知道不太好维系,一直以来,关于婆媳的话题也是从未断过,似乎不管多大的事,只要牵扯到了婆家人,那基本上就避免不了婆媳矛盾。
有婆婆不把儿媳当一家人,但遇到需要出力的事,却想到了要使唤儿媳;也有儿媳不知足,碰见了好说话的婆家,但还想得寸进尺,想让婆家啥事都要听她的。
总之,很奇怪,很多时候,都是婆媳在吵、在闹,明明最应该出面解决的儿子和公公,却很少站出来发声。
常有人说,婆婆也是从儿媳妇一点点熬过来的,要更加体谅儿媳,而儿媳以后也会成为婆婆,会经历婆婆所经历的事,也应该多理解一下婆婆。
道理谁都懂,但真到了跟前儿,却并不容易做到,至少是很少有婆媳能同时做得到:要么婆婆明事理,但儿媳不像话;要么就是婆婆顽固不化,儿媳却很仁义。
反正是,婆婆好、儿媳也好的这种现象,基本上太难同时在一个家庭中遇到。
其实,婆媳之间会产生太多的摩擦,还是在于都没能摆正自己的位置,缺少了一定的界限和分寸。
换言之,不是你管的事,不该你说的话,不轮到你出面,那么,你就要老老实实地当好“局外人”。
02
王阿姨家最近就“不太平”,她和儿媳小晴原本关系也算可以,但因为一件事,婆媳两个人可谓是撕破了脸。
对此,王阿姨感慨,“感觉自己咋做都不对!都会被挑刺儿!我已经在努力顾及到各个孩子了,但还是被埋怨,真的觉得现在当老娘的,太难了!”
说起来,王阿姨确实也挺憋屈的。
王阿姨的女儿因为受不了女婿的苛待和婆家人的重男轻女,离了婚,一个人带着孩子在外租房过日子。
王阿姨心疼女儿和外孙女,不忍心看到她们无依无靠,于是,和老伴儿商量了之后,想让女儿和外孙女回到小县城发展,这样,也方便以后帮一帮女儿。
想到女儿回来总得有地方住,以后也少不了和儿子有来往,总不能背着儿子、儿媳把女儿接回来安顿,于是,王阿姨便把儿子和儿媳喊到了家里,想着当着他们的面说一下这件事,也算是对儿子和儿媳的尊重。
谁知,这不说还好,一说就都是事儿。
最初,王阿姨称会让女儿和外孙女住她家,为了公平起见,她每月不管给女儿和外孙女花多少钱,就会给儿子、儿媳转多少钱,以后外孙女和孙子上下学,她和老伴儿也会一起接送。
儿子倒是很爽快,当场就表态“完全没问题”,称自己的姐姐以前也没少帮他,如今姐姐有了难处,他这个做弟弟的理应也帮着点。
就在王阿姨开心地决定就这样做时,儿媳支支吾吾,称她觉得不太妥当。
“妈,您既然把我喊了过来,那也得听一下我的想法吧?人家都说家里有兄弟的女人,若是离了婚再回娘家住,会影响娘家的风水,对娘家人不好……那个,我和小威是成年人,这都无所谓,可是,您孙子还不到四岁,他平时又喜欢到您家玩,您不能不为您小孙子想一想吧?这大姐在外都租了房,我那个外甥女也在外上了幼儿园,她们都安定下来了,您还非让她们来回折腾什么呢?”
对于儿媳的说法,王阿姨心里有点不快:这都什么年代了?还有风水这一说!要说影响到儿子,以前女儿帮儿子时,怎么没说有啥影响呢?女儿和外孙女虽说在外是有地方住,但是租的房,而且娘俩儿所有的花销全靠女儿一个人挣,再加上女儿还要抽时间接外孙女放学、在家陪孩子,她能有多大能力养好自己和孩子呢?
“小晴,我理解你的想法,但咱都是女人,应该能明白一个女人带着个孩子在外讨生活的难处。你呢,也是亲家的闺女,家里还有一个哥哥,如果你以后遇到了难处,回娘家,你父母或者哥哥不待见你,你会是什么心情?我这个闺女,对我和你爸也孝顺,她以前工作挣的钱也帮过家里,就连结婚时的八万八彩礼,也给家里留了四万块。她和小威都是我的孩子,小威结婚这么多年,我和你爸没少拿钱出力,如今她遇到了困难,我这个当妈的多少也要帮一下吧?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闺女在外累死累活地漂着呢?”
尽管儿子一直在拦着儿媳,但儿媳还是嘟囔了一句,“您都拿定了主意,还让我们来干啥呢?既然如此,那我们以后就不让孙子去您家了,您要是想看您孙子,只能辛苦一下,多走两步,去我们家。”
见儿媳拿孙子做挡箭牌,王阿姨着实无奈,她想了想,做了个妥协,称可以不让女儿住她家,但不能不让女儿回来。
“这样吧,那我和你爸在别的小区给你大姐首付套小房子,按照咱县城这房价,基本上就花个八万块钱,至于房贷,就让你大姐自己还!这几年,我给你们也没少花钱,又是买车,又是出钱出力地带孩子,眼下给你大姐花这点钱总可以吧?你们放心,我和你爸手里还有点存款,以后真是遇到了急事,能拿出来钱,绝不会开口找你们要的。”
儿媳瞬间就炸毛了,“妈,说来说去,您是不是一开始就是想给大姐买套房的?您可真行,非得拐弯抹角儿地来!既然想给大姐钱,就给呗,还装模作样地问我们干啥!这大姐也挺有意思,离了婚还要再回来花娘家人的钱,她自己婚姻没过好,是想让自己弟弟的婚姻也过不好吗?”
听到儿媳这样说,一大家人都有了情绪,儿子生气地指责了儿媳几句,拉着她要回家,王阿姨的老伴儿呢,绷着脸一言不发,至于王阿姨,一脸怒气。
“小晴,你怎么能这样说话?我把你们喊过来,是把你们当成了一家人!我要是想防着你,早就一声不吭地把我闺女和外孙女接回来了,何苦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和你们商量?小晴你坐月子、去月子中心,在咱们小县城都花了一万五,更别提别的了,给你们花那么多钱,出那么多力,我闺女从来都没抱怨过一句,怎么我想花八万块钱给她买套房子,就不行了呢?你告诉我,怎么既能让你们开心,又能照顾到我闺女?都是我的孩子,不能光让紧着一个孩子,而不去管另一个孩子吧?她又不是过得很好,我非要拿钱给她花!怎么就不能理解一下呢?”
眼看王阿姨和儿媳就要吵起来,儿子急忙把儿媳往门外拽,只是,纵然如此,儿媳依旧一边走一边大声吼:“自己给儿孙花钱记着账,给闺女花钱倒是理直气壮!可以!你闺女宝贝!以后养老就找你闺女,到时可别再想到自己有个儿媳妇了!”
见儿媳拿养老作威胁,王阿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她没好气儿地怼了一句:“反正咋做你都不满意,你闹吧,我就非给我闺女买房,我不指望你,我又不是没儿子!”
就这样,婆媳俩闹得不欢而散。
03
王阿姨是铁定了心要把闺女接回来,而且房子她也依旧会买,只不过,她女儿听说了家里的情况,可能是不想让一家人伤了和气,称先在外坚持一段时间,真是熬不下去了,再回来。
对此,陈阿姨很是伤感,她觉得女儿太懂事,那么难却还在替家里考虑,她也怪自己无能,亏欠了女儿。
她说了这样一番话,“实在不行,我就去女儿的城市帮她忙,到时家里就交给老伴儿,反正现在也就接送孙子上下学,老伴儿自己也忙得过来!到时看一看城市里有没有能买得起的房子,给女儿付个首付,不过,我绝对不会再给儿子和儿媳商量一句了!难道钱就只能给儿子花?我自己的钱自己还做不了主吗?”
作为旁观者,我个人是觉得王阿姨不管是作为母亲,还是作为婆婆,都是合格的。
作为母亲,对儿女尽量都能照顾得到,没有说一味地以儿子为重,也能看到女儿的好,在女儿遇到难处时及时站出来,这一点比那些光让女儿掏钱孝顺,却从不管女儿过得如何的娘家人要强太多了。
同样,作为婆婆,尽心尽力帮带孙子,出钱出力,家里有个事情也不会背着儿媳去做,这真的很不错了。
有时候,作为晚辈,在要求或者期望长辈怎样做时,不妨想一下,自己又对长辈做了什么?凭什么让长辈就得依着、顺着你?
说到这里,我也想说一句,其实,作为儿媳,婆家的事做好别冲在自己丈夫的前面。
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要刻意把儿媳排外,而是,女人要明白一个道理:婆家的东西你争不争、看不看得过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丈夫是什么心理。
如果你丈夫能始终和你站统一战线,对你要比对他自己家里人都“看重”,那么,你的“出头”可能还有些意义;若是你的丈夫并不是完全都依着你,或者说比较在意他家里的人,那么,你又何必为了自己的情绪,而去成为整个婆家的众矢之的?
女人过日子终究是要靠智慧的,不能一遇到哪点不满意,就吵、就喊,这样,虽然可能会“争取”到一点利益,但也会制造矛盾,影响夫妻感情。
尤其是在面对婆家的事时,与其自己纠结、愤懑,不如果断地交给自己丈夫去处理,他怎么选择,怎么做,只要他自己能承担对应的后果,这样就可以。
很多时候,人之所以痛苦,其实就是操了不该操的心,但又没有能力去解决,所以只能自己不满、愤愤不平。
没必要关注的太多,把眼光放在自己和孩子身上就行了,别人对你好,那你就回馈人家的好;别人若是苛待了你,那就敬而远之,过好自己。
懂得知足,学会感恩,把握分寸,如此才更容易得到自己所期待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