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大家都知道,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富指物质财富,广义的财富,还包括精神财富,人际关系,健康,自由等等。
有人说,人生在世,需求有二,一为精神,一为物质,只有同时拥有,才算富有,才能幸福。
何谓精神财富?有一种解释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所取得的成就”。
它是无形的,珍贵的,保值的,永恒的。在遇到挫折的时候,精神财富给你目标,给你信心,给你动力,当你老了,可以回味,甚至可以作为遗产,泽被后世。
当今,绝大多数人,能够满足物质需求,衣食无忧。
精神却未必,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积累了灿若星河的精神财富,然而,个人是否精神富足,主要在乎自己,积之则有,疏之则无。
为了讨论两者关系,不妨假设精神可以量化。
当精神大于物质时,精神支配物质,物质多少没关系,因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嘛。
当精神小于物质,这就比较麻烦了,好比超载的卡车,拖得吃力又耗油,身心疲惫,不得长久。
有的人违法敛财,被查之后,财物上缴,身陷囹圄,可谓人财两空。古人讲,君子要“厚德载物”,就是这个道理。
对一个人来说,物质与精神相匹配,那是理想状态,需要不断修炼。
《一步之遥》中,有个叫武七的富二代,想追求外国葛施里尼小姐,想尽办法讨好,最终被人家说是“new money(暴发户)”,于是武七找到了姜文饰演的主角马走日,想变为“old money(贵族)”。电影反映了精神财富缺乏、被人瞧不起的苦恼。
如果精神财富不够,笔者倒是想了几条建议,不妨学习以下三法:
第一法,“散财”。
学会散财,花钱可以带来快乐。一散,投资学习,提升认知水平。二散,乐善好施,看到别人成功,自己也会感到高兴。三散,投资人类进步事业,为社会做贡献。
第二法,“知足”。
还要让期望值保持在理性区间,走小步,不停步,积小胜为大胜,知足常乐。
经济学中有个公式:幸福感=效用:期望值。
举个例子(段子),
如果你男友发奖金,拿到1000块,可你期望他给自己买10000元的礼物,1000除以10000,幸福感只有0.1。
但如果你的期望是让男友请自己吃顿200元的火锅,1000除以200,幸福感是5。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要获得幸福感,最好不要让过度欲望影响你的生活。
第三法,“无我”。
舍小我,成就大我。“无我”的精神价值不可估量,“无我”是最高的人生境界。
《道德经》第49章中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没有常人的小我私心,而是以百姓之心为心,时时处处都为大家着想。
“我执”与“无我”是两个相对的人生境界。
很多人都会“我执”,“我执”重的人,一般都活得比较自我,每每遇到事情,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甚至不惜颠倒是非黑白,也要力证自己认为对的观点和事情。
我们最大的痛苦就是“我执”,任何大小事都把“我”摆在第一位,就苦了;而“无我”,就不苦。凡夫跟圣人,就在一念上的差别,也就是“我执”“无我”的差别。
所以,总结一下:精神财富对于我们更加重要,物质财富实为锦上添花。道理虽然简单,但人们往往搞反了。
(图片来源网络,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