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说过:父母亲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你父母时,你的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一、“老三届“毕业生
我母亲是我最钦佩的女性。当年,母亲以全镇唯一一名女生的身份考入了县立高中。那时的农村贫穷落后,吃不饱穿不暖。 但外婆很开明,全力支持母亲读书。母亲的理想是当一名外交官,高中近三年都是班上的化学和俄语课代表,学习成绩遥遥领先。一场突如其来的运动打破了母亲这代人的大学梦,他们也被冠以“老三届“这样一个特殊称谓留在了历史长河中。文革后恢复高考,此时我们都已出生,父亲又在外地工作。看着幼小的我们母亲只好彻底放弃了她的大学梦,这也是母亲一生的遗憾。
二、小学老师
高中毕业的母亲其实是可以有很多工作选择的,只是外公被当作了“资本家“,家庭成份不好。这样,母亲成了一名民办教师。记忆中最深的是夏天的夜晚,母亲叫醒趴在办公桌边熟睡的我和妹妹一起回家,老师们晚上经常开会或是集体备课。睡意蒙胧中的我打着手电筒,走在田间小路上很是害怕。母亲背着妹妹,一边走一边给我们讲故事。那时银河特别亮,青蛙呱呱叫个不停,萤火虫在田梗上翩翩起舞。母亲引导着我们欣赏大自然的美妙,很快便驱散了萦绕在我心头的害怕感。
此后,母亲通过自学和函授相继拿到了大专和本科学历,也由民办教师转为了公办教师。从教三十多年,母亲桃李满天下。班上经常有渔民孩子交不起学费不来上学,母亲家访了解了他们的家庭情况。于是,一段时间我家天天吃鱼,惹得我和妹妹直抗议。那是母亲向学生买的,要求他们上学只要带两条鱼就行。三十多年母亲几乎都是班主任,也长期任教毕业班,事业心极重的母亲总有本事让最差的班变得最好。此后几十年,教师这个身份让母亲誉满家乡。十八岁前,我一直生活在母亲的荣光里。多年后,我和母亲的身份才发生了点变化。以前,我总是被称为“某某老师的女儿“。如今,母亲经常被别人称呼”某某的妈妈“。看得出,母亲更喜欢现在的称呼。
三、成功的媒人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直是中国传统婚姻的写照。在家乡,无论是否自由恋爱,结婚有个德高望重的媒人也是这家的荣耀。母亲是老师,认识人多,又拥有卓越的口才。所以,找她做媒的人非常多。母亲个性耿直,办事公正,三观又极其端正。她从不只看外表和经济条件,男女双方一定要是她认为相配的才肯撮合。其实,有很多次都是做的现成的媒人。有的是自由恋爱了,找母亲走一下流程。有的是男孩女孩看上了家里不同意,找母亲说服家长。至今,母亲做媒人的婚姻没有一个破碎的,每每看到别人结婚或者生活美满时,母亲总是很自豪。
四、严格又慈祥的母亲
母亲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只是她的严格并不是表现在成绩上。小时的我懵懵懂懂,考试经常并不理想,似乎也没被母亲骂过太多。但她要求我和妹妹每天都读书。母亲给我们买了很多小人书、《少年文艺》等读物,三年级时我得到了第一本科幻小说《大西洋底来的人》。我们每天要汇报读了多少,读了什么内容。从她的严格要求到后来渐渐成了我们的阅读习惯,我非常感谢母亲。
毕业后我分配在外地,第一次真正离开母亲独立生活。母亲特意请了假,陪伴了我一周。她教我怎样和同事相处,怎样炒菜做饭,怎样合理安排时间。真是很惭愧,二十二岁了母亲一直当我是孩子,那个七天也是母亲工作以来请过的最长事假。
母亲以爱、以善良、以纯粹的三观、以对事业的执着教会了我们的成长。母亲就是我心中最灿烂的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