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思维层次

2022年08月20日22:52:22 情感 1640

在一次交流会上,作家古典问了在座所有人一个问题:


如果一个人,手拿一个水杯,他下一步最好的选择是做什么?


有人说应该去装水;

有人说应该去分享给别人;

有人说应该分析一下怎么用最好的方式利用水。


而古典却微微一笑:


“一个人手里拿着水杯,他应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和水杯没有必然关系。”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这样一个水杯。


那就是我们不易察觉,又极易犯下的思维陷阱。


它们就像一道无形之墙,阻碍了原本思维的畅通,让你看不清内心。


因此,不断升级认知,打破思维壁垒,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修行。


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里,古典就点出了三条生活中常见的思维陷阱,并给出转变心智的方法。


读懂这几点,你的人生或许会通畅许多。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思维层次 - 天天要闻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思维层次 - 天天要闻

拆掉“稳定”之墙,拒做安全感的奴隶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继续深造可以让我的履历更漂亮,提高就业竞争力,但是现在做同样选择的人太多,我考上的几率太低了。”


“大城市的就业岗位广,发展机会多,但是我怎么努力也安不起家,去了也迟早要回老家。”


“最近有个很好的工作机会,可是我能力一般、要新学的东西也很多,我一定做好不好。”


有以上这些想法的人,其实往往都是被安全感囚禁的人。


他们习惯用一个“是的,但是……”的口头禅,给思维设下各种限制,把自己封锁在狭小的成长空间里,害怕改变,拒绝尝试,最终沦为安全感的奴隶。


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就讲述了一个关于“安全感”的故事:


以奶酪为食的老鼠嗅嗅、匆匆和小矮人哼哼、唧唧,在某一天发现他们的奶酪不见后,分别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嗅嗅反应敏锐,迅速做出思维转变,接受奶酪不见了的事实;


匆匆立马行动,出发寻找新奶酪;


哼哼经过一段时间的消极后,也开始慢慢转变思想,接受现实和积极行动;


唧唧则是永远陷入在“奶酪不见了”的悲伤中,自怨自艾、萎靡不振。


故事里的这个“奶酪”,隐喻的其实是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安全感的某种东西:


比如个人的竞争力、职场的变现力,被爱的幸福感等等。


当我们发现它们消失时,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而沦为安全感奴隶的人,就会像唧唧一样,不愿接受,不敢改变,画地为牢,圈锁自己。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思维层次 - 天天要闻



猎豹移动CEO傅盛说得好:


我认为安全感的本质不是你真的安全,而是你不害怕危险,敢于面对困难。


有时候,打败我们的,往往不是外界的压力,而是内心的恐惧。


往往只要你迈出小小的第一步,就会发现:


事情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糟糕,困难也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大。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里,唯有不断更新、持续学习,才能拥有真正的安全感。


本书已在樊登读书APP上线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立即免费收听整本!

仅限7天!

(领取时间:8月19日至8月31日)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思维层次 - 天天要闻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思维层次 - 天天要闻

拆掉“畏惧”之墙,莫成“没兴趣”的弱者


你是否曾经因为犹豫、纠结错过很好的机会?


或许是一份难得的感情、一个突破自己的挑战;


又或许是一个能够让生活跟现在截然不同的选择。


时过境迁再想起,只能用“不感兴趣”“没有缘分”来安慰自己。


《人生第一次》里有句话我很喜欢:“只有当你再也不想尝试了,你才算失败。”


很多人常常把失败归结于自己不擅长,但其实真正的失败其实是害怕失败,比如假装自己没兴趣而拒绝尝试。


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她先是给学生们看一个非常有趣的黑洞科普视频,绝大多数学生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接着,她又让学生读一篇很难的黑洞科学文章。


结果许多原本宣称自己对黑洞感兴趣的学生,立马改口说自己没兴趣了。


其实,这正是大部分人都会存在的畏惧心理:


我们常常在一开始对某种事物表露出兴趣,可一旦发现需要耗费精力去学习研究时,就会以“没兴趣”来推脱,不愿尝试,拒绝挑战。


《拆掉思维里的墙》书上说:


当一个人面对新事物觉得无力投入,或者害怕投入了也做不好时,他们就会表现出对新事物的漠不关心。


你有没有对某种事物说“没兴趣”的时候?


如果有,那请你认真地提问自己的心:“我是真的没兴趣,还是我害怕失败?”


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里任小天,喜欢天文,却被爸爸逼着练钢琴。


学琴八年的他,心里对天文的热爱与好奇,却从不消减。


于是,爸爸提出一个要求:如果他参加钢琴比赛能进入决赛的话,就同意他不再练琴。


最终,任小天不仅获得比赛一等奖,还拿到高等音乐学府的录取通知书。


可即便获得了如此耀眼的成绩,他对钢琴依旧没有半分兴趣,还是坚定地选择了研究天文。


也就是说,当一项事物让你荣誉加身,可你依旧喜欢不来,这种情况才是真的“没兴趣”。


作家李尚龙做过这样的总结:


失败的痛苦远远不如怯懦的痛苦,怯懦带来的痛苦是持续的,而失败带来的痛苦会随着反思和解决问题而消失。


生活里没有永远的失败,只有不敢开始的懦弱。


人生不过短短三万多天。


任何事情,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你只有行动起来,想要的生活才会奔你而来。


本书已在樊登读书APP上线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立即免费收听整本!

仅限7天!

(领取时间:8月19日至8月31日)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思维层次 - 天天要闻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思维层次 - 天天要闻

拆掉“迷茫”之墙,慎选“有意义”的人生


古典老师在做职业咨询的时候,经常被问到这些问题:


“你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什么是我能热爱一生的事?”

“什么是我最独特的天赋和热情?”


而他的回答是:“就从做点你觉得有意思的事开始吧!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


为什么不是做有意义的事呢?


心理学中提到,人有“内在动机”“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我们因为喜欢,才去做一件事;


外在动机,则是我们会因为某个外在原因,而去做出某个行为。


有意义的事对你来说,一定是正确的,但不一定是你喜欢、乐意的。


而当你去做内心感兴趣的事,你的学习主动性会更强,行动阻力会更小,那么最终的效果自然会更佳。


胡适先生在赴美留学之前,哥哥极力要他学铁路。


可当时,年轻的胡适对路矿这方面并不感兴趣,他喜欢与朋友们讨论文学问题。


但为了不辜负兄长的期望,他最后妥协,决定选读既能减轻家里经济负担,又能报国的农科。


直到有一次,老师要求他们做苹果分类的作业。


美国同学都是农家子弟,对于苹果的普通名称一看便知,所以作业做得又快又好。


而胡适跟另一个中国学生,花了两小时半,只分类了二十个苹果,而且大部分是错的。


那天晚上,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职业规划


“我花了两小时半的时间,究竟是在干什么?中国连苹果种子都没有,我学它什么用处?自己的性情不相近,干吗学这个?”


思虑再三,胡适决定抛弃这种带着他人期望的,有意义的人生,而是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余生。


不久,他便离开农科,转而投向自己喜爱的文学领域,并最终取得了非凡成就。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思维层次 - 天天要闻


周国平说:


“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要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


学习也好、工作也罢,热情永远是人生最好的助推剂。


人生在世,要么去抛开一切束缚,做你真正喜欢的事。


要么就要学会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中,不断发现热爱和乐趣。


唯有如此,才不会在日复一日煎熬和懊丧中丧失热忱、停止生长。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思维层次 - 天天要闻

写在最后


古典老师说:


“对于个人发展的差异之问,在这个阶段,我会说,看清人生真相,做聪明的努力,为自己负全责。”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不知不觉地形成自己的底层思维。


但过去阶段的思维方式,不一定适用于当下的你。


正如我们不能用学生时代的思维来适应职场生活,也无法用20+的人生经验来指导30+、40+的自己。


跳出现有的认知框架,不断打破思维的局限,才能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点个“在看”,与大家共勉。


作者 | 胖妞不爱动,一个身体安于小城,思想却不愿受限的广东姑娘。爱好读书写作,追求终身成长。

主编 | 阿医

排版 | 余景

图片 |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原创 胖妞不爱动 樊登读书 2022-08-20 17:55 发表于上海


情感分类资讯推荐

我对朋友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 天天要闻

我对朋友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看到身边朋友在消费时斤斤计较,买瓶水都要货比三家,心里就忍不住泛起一丝不屑,觉得他们太“小家子气”,而自己似乎在消费上要更豁达、更有格局?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对他人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背后可能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顾家人、还债60万元:我不能让他背负着失信的骂名离开 - 天天要闻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顾家人、还债60万元:我不能让他背负着失信的骂名离开

4月11日湖南衡阳县金兰镇金家村曾家组来了一位时髦的90后美女沿途不断有乡亲与她打招呼只见她熟门熟路地走进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礼品,并掏出300元钱然后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乐融融……▲王婷与曾志的伯父。这位90后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儿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儿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无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动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这才是真聪明 - 天天要闻

人老了,走不动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这才是真聪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当我们步入一定的年纪,就会被过往的记忆所包围,如同海浪不断拍打着心灵的岸礁。这便是我们逐渐变得柔软和宽和的奥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所言:“岁月的流转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负起越来越沉重的记忆重担。”这种记忆,尤其
55岁大妈丧偶后频繁相亲,并开出4个条件,大叔直呼:无法满足 - 天天要闻

55岁大妈丧偶后频繁相亲,并开出4个条件,大叔直呼:无法满足

阅读此文之前,请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每天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故事,感谢您的支持,这厢有礼了~01我姑妈也是丧偶后开始相亲,要求男方有房有车无贷款,还得会跳广场舞,结果遇到一个大爷说房子车子都有,就是跳广场舞会踩脚,最后
想用爱感化“治愈”NPD?别多想了!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务 - 天天要闻

想用爱感化“治愈”NPD?别多想了!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NPD的各种精神打压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宽广、内心强大”,认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还有圣母拯救者心态,总认为她的本质是好的,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爱能治愈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爱感化、疗愈NPD。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NPD是一种人格障碍,她们的大脑部分结构异于常人(请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