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人生一种境界》是我发表在《安徽青年报》上的一篇杂文。大智若愚,是指有智慧有才能的人,表面看起来似乎很愚笨,其实不然,比喻有大智慧的人涵养深,一般不轻易露锋芒。今天之所以重提,并把文字作了些调整,也是针对近来网络上某些不良现象有感而发的。
“大智若愚”一词出于宋代苏轼《贺欧阳修致仕启》一文: “力辞于未知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意思是说对不情愿之事,可以避而避之;本有大勇,可谋事于心。这样可保全人格,又避免随波逐流。
一个心理阴暗的人,总认为别人都阴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浮躁于事,耐不住寂寞;有的人明知陷阱,却同流合污;有的人愚翼有余,慧智不足;有的人经不起挫折,一遇挫折就会心灰意冷;还有的人把对现实中的不满带入网络世界,肆无忌惮,见谁咬谁,恶语伤人;更有甚者,坐井观天,孤陋寡闻,胸襟狭窄,疑神疑鬼,心态扭曲,一辈子没出息还怨天尤人,整天喋喋不休,酷似现代男版“祥林嫂”。这些说到底就是缺乏最起码做人做事的修养,与“大智”几乎沾不上边。
“大智若愚”其实是屈伸之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明代吕坤在《呻吟语》中写道: “愚者人笑之,聪明者人疑之。聪明而愚,其大智也。”有大智慧的人不显山露水,外表看好像很愚怯。实际上,这既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又是人生处世之谋略。大智若愚者,表面上看好象无所作为,甚至让人忽视他的存在,而在关键之时,能够不动声色,稳中求胜。有些时候,做人应尽量避免显山露水,不要成为别人妒羡的目标和攻击的对象。要知道,虚荣心膨胀之日,就是一个人挫败之时。
我们身边还是正能量多,不乏大智若愚之人。大智若愚的人往往宽厚敦和,虚怀若谷,不显锋芒,不露山水,有时甚至显得有些木讷、迂腐,其实心里跟明镜似的,要不然就没有“大智若愚”这个富有深刻哲理的成语了。
当然,“大智若愚”不是故弄玄虚,装疯卖傻,更不是装腔作势,故作深沉,而是宽以待人为人处事的一种方式,一种态度,如:心平气和,遇乱不惧,受宠不惊,忍辱不屈;自自然然,平平淡淡,实实在在,普普通通;看透而不说透,知根而不亮底。凡事心里一清二楚,表面上却显得不明不晰。
我国明代思想家、学者洪应明在《菜根谭》一文中写道: “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回过头看看,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的人,无不胸有成竹,荣辱不惊。在通往权力顶峰的征途上,成功的,幸存下来的,往往是大智若愚的人。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能够养精蓄锐,能够不露锋芒。因此,“大智若愚”表面上看是明哲保身,实则是走向成功的敲门砖。由此可见,大智若愚既是成就事业的必备素质,也是人生的一种崇高境界。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倡导无原则当“老好人”,而是说做人做事要有定律,要有底线,尤其是对网络上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怀叵测之流,绝不能心慈手软,该出手时就出手,而且要多措并举,强力遏制,否则就是放虎归山!
【 配图选自头条图库,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