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网络
作者 | 拙棘
本号原创首发
前几天看到上面这张图,很感慨,深觉这就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在一线城市CBD工作,穿得人模狗样,但吃外卖果腹,住在市区老破小或远郊。这和二三十年前农民工的状态确实很相似,都是背井离乡卖力气赚点钱但赚的钱又不足以让人留在这座城市生活的打工人。
前几天有个朋友简单比较了一下自己和父母的社会地位,粗略的判断是,自己各方面条件综合下来大概能算全国前三分之一了,父母则卡在二分之一分界线上。这种粗略的比较其实也很不容易。除了确实有极大阶级跃升的少数人,大部分人都很难准确判断自己现在是不是比父母当年混得好了,往往会高估自己低估父母。这是因为,在作代际比较时,我们总是容易因为时代的整体发展而看不到相对社会地位其实并没有上升。
父母是农民,你进城了,但父母年轻那会儿城市人口才占比多少,现在又是多少了。仔细想想,是不是很多人父母那辈亲戚都在乡下,自己这辈大多都进城了?一线城市、省会城市人口也极具扩大了,在一线城市买下老破小似乎也很难说是多大的成就,而放在二三十年前,成为京沪居民还是很不得了的一件事。
父母年轻那会儿,大部分人不是种田就是找个厂待着,其他职业能吸纳的劳动力还很少很少。同时好职业和坏职业泾渭分明,好的样样好,坏的样样坏。现在当然不一样了。首先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光鲜亮丽的职业也越来越多了。换算一下,如今的外企白领、大厂员工在几十年前不就是经济效益比较好的棉纺厂、钢铁厂职工吗?
同时,特定职业的内在价值越来越难评价:赚钱多的职业可能不稳定、996,赚钱少的职业也可能很体面;以前很光鲜的职业现在很可能徒有其表,比如大学老师。
但最大的变化也许在于,我们很难再靠读书、靠职业改变命运了。职业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相比不值一提。
这一点也许才是前面说的新时代“农民工”的独特性所在。他们和以前的农民工极不相似又极度相似:首先他们和农民工确实不一样,他们的学历/职业够高大上、收入够好。但另一方面,他们和农民工又确实很像,因为高收入和房子等资产的价格比不值一提,他们在大城市还是流动的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