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和康克清,演绎了完美婚姻
人在这一生中,总会面临很多不同的选择。这些选择既是风险,又是机遇;既有情感的倾斜,也有理性的判断。选择的结果往往需要岁月的洗礼和时间的检验,才能最终判断出优劣。
婚姻,其实就是人生之中最大的选择。我们选择和什么样的人共度余生、白头到老,也许最终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层次;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态度去维护我们的婚姻生活,或许最终决定了我们的婚姻质量。
晚年康克清
1992 年4月22日,北京,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正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地回想着她的一生。孙子在病床前着急地询问:“奶奶,我们是不是把您的骨灰和爷爷放在一起?”
她用力地点了点头,眼神中突然绽放了某种向往的光芒。
"还有其他的事情吗?"孙子又问。
她坚定回答道:"没有,只要和他在一起。"
这个老人就是朱德元帅的妻子康克清,她比朱德元帅小了整整26岁,和朱老总风雨同舟地携手共度了47个春夏秋冬。在朱老总去世之后,她每年都坚持去给他扫墓。
现在,她也即将走向了生命的尽头。在被后人问及后事安排和临终遗愿的时候,她只是说了一句:“没有,只要和他在一起。”这样一句轻描淡写的话,或许是老人心中最无怨无悔的释然,也是老人精神上根深蒂固的向往。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样结婚时的承诺和信仰,在她和朱老总的风雨人生中,从来都没有遗忘过。最美的婚姻莫过于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方位地相互融合,从来不曾分开过。
闫妮饰演的女战士康克清
康克清嫁给朱老总那年,还仅仅只有17岁,也只是部队的一个小小红军女战士。而朱德元帅已经是名扬四海的红军军长“朱老总”了,时年43岁,且已经有四次婚姻了。
但是,命运有时候是残酷的,有时候又是幸运的。它要让人们永远把握不住生命的出口,所以经常会安排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苦难或者缘分。
康克清于1911年9月7日出生于江西赣江的一个贫苦渔民家庭。时值金桂飘香的季节,生活的潦倒让父亲康年苟也没有什么心思在女儿的名字上做什么讲究,所以就应时应景地给她取名叫桂秀。
康克清的父亲康年苟,性格勤劳、本分,母亲黄年姑也是一个勤俭、贤慧、善良的人,这原本应该是一个祥和安宁的家庭。但是,在那一个黑暗时代,穷苦百姓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太多的身不由己。康克清家里上无片瓦遮雨、下无寸土立足,还是在村民们的帮助之下,才租来了一条小渔船,聊以度日。
有些缘分早已注定
本就是狂风骤雨中的一叶小舟,康克清的家庭是经不起任何打击的。然而,命运之神向世间伸出它的罪恶之手时,却不会眷顾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
就在康克清出生尚未满月时,她的父亲便因缴不起渔税被抓去坐牢了。为了避免康克清被活活饿死,在其出生仅四十天的时候,康克清被送给佃户罗奇圭家当了"望郎媳"。
望郞媳,顾名思义,这就是一副“药引子”。人家收留你,只是指望你能给他们家带来一丝好运,能帮他们家带出一个男儿郎来。所以,康克清的生命虽然得以延续,但是她悲惨的生活却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
她享受不到一个孩子应该享受的被教育、被关心的温暖,她从小就得活在生活的苟且之中,诗和远方,对她来说是遥不可及的,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6岁时,她便开始放牛、捡柴、上山割草、 拣野菇。13岁时,她就承担了烧饭、舂米、推磨、车水和田间劳动的工作……小小年纪的她被迫成为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但是,聪明能干的康克清却并没有对生活充满抱怨,她任劳任怨地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因此,她被村里人称为"媳妇王"。
革命先烈曾天宇
1925年,江西的革命先烈之一曾天宇回到康克清的家乡——罗塘湾,他为这片灾难深重却又落后闭塞的土地点燃了革命火种、带来了革命思想。
罗家率先响应了革命号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耳濡目染之下,康克清也逐渐接触到了很多新的思想和文化,她对生活和生命有新的认识和思考。她觉得生活不应该是目前这个样子,需要改变。
改变世界通常都是从改变自己开始的,下定决心要有所改变的康克清于是连带着村子里的小姐妹们一起抵制“裹脚”、“留发”等封建恶习。由于思想进步,康克清后来被选举为区妇女协会的宣传委员。
赤卫队也是一种革命形式
1926年的时候,康克清加入少共团(即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当了十个村的少共团工作视察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工作风格大胆泼辣,成绩出色,又被破格允许参加了农民军。
1927年,万安县委在罗塘至善小学召开全县第二次党代会。康克清带领宣传员走村串户宣传鼓动,并发动妇女机智勇敢从逃兵手中夺取了数支长枪。
当时,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刊《布尔什维克》曾报导说:"(江西万安)农妇极勇敢,每遇(白军)单身士兵,必停止耕作,前去抢枪"。极大褒扬了康克清冒险夺敌枪支的英雄壮举。
1928 年在震惊中外的"万安动乱"中,康克清组织妇女积极参加攻城的准备和后勤工作:熬硝、造火药、造松树炮,烧茶送水保卫后方。在平定动乱之后,康克清担任区妇救会秘书。
万安县的革命引来了国民党的疯狂镇压
但是,风雨欲来城欲摧,万安县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招来了国民党的疯狂镇压。国民党调动八十团、八十一团两个团对万安县进行了白色恐怖笼罩,一时间万安县人人自危,革命群众被迫转入地下。
此时,养父为了保全康克清的性命,开始组织她直接参与革命活动了,甚至打算早点将她嫁作他人妇。
已经被新思想唤醒了觉悟的康克清又岂会心甘情愿地重回牢笼,她坚决反对包办婚姻,她要自己主宰自己的婚姻,她要自由地追寻她的革命之路。
井冈山会师
1928年9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了,朱、毛领导的红军从湘南回到了井冈山,打下了遂川。陈毅带领的二十八团三营来到万安。他们一到就召集农民协会和妇女协会的积极分子开会,讲国际、国内形势、讲马列主义、讲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17岁的康克清再也按捺不住了内心的激动和对未来的向往,她毅然决然地联同了曾华英、张庚秀、朱挺兰等7个女伴报名参加了万安游击队,和80名赤卫队员一起跟着红军上了井冈山。
井冈山是当时的革命圣地,也是康克清命中注定的缘分之地,因为在这里她遇到一个与她的命运无法分割的男人——朱老总。
第一次在人堆里看到以军长身份被大家簇拥的“朱德军长”时,康克清绝对想不到这个大人物会和她拥有长达47年的夫妻情缘。
井冈山时期的女红军
她只是觉得这个首长和她传统意识里那些当官的人大不一样,没有那种盛气凌人、高不可攀的感觉,反而觉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多年后,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谈及到和朱老总的第一次见面,康克清就是这样说的:“朱军长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他很平凡,平凡得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相信大家都学过《朱德的扁担》这篇文章。朱老总身上确实代表了共产党人领导干部的作风和气质,他们其实就是把自己视为农民的代表。朱德长期穿着灰里透白的军装,脚穿着草鞋,风尘仆仆、饱经风霜的样子,确实让人感觉他像一个宽厚的农民。
井冈山时期的朱老总
相比康克清对朱老总的这种朴素的第一印象,朱老总对她的第一印象则要美好得多。个头高大的康克清在女兵班显得有点与众不同,尤其是她身上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气势。这让久经沙场的朱老总很是青睐,这便是军人身上应该有的血性。
朱老总便打趣地问她:“你跑来投奔红军,怕不怕流血牺牲啊!”
康克清听了想都没想便用她那带着江西口音的腔调斩钉截铁地答道:“报告军长,怕死就不会来当兵了。”
朱老总听完后,嘴角不由自主地往上扬了扬,眼神里充满了赞许,果然是个当兵的料。
曾志(陶铸的夫人)
朱老总对康克清的欣赏稍纵即逝,但终究被一个叫曾志的女干部尽收眼底。曾志是机关女干部,自打朱老总的妻子伍若兰牺牲后,眼见朱老总整日里郁郁寡欢的,她便一直寻思着给朱老总再介绍一个革命伴侣。现在一见朱老总对康克清挺有好感的,她便心中打定了主意。
朱老总刚刚离开女兵班,曾志就凑上来,旁敲侧击地问道:“军长,你看刚刚那个姑娘怎样?”
朱老总不疑有他,一边回答一边竖起大拇指说:“不错,很不错,像个红军战士的样子!”
曾志于是追问道:“那,那由我来介绍介绍?”
朱老总一听这话风有点不对,便故作惊讶地问:“介绍什么?”
“做军长夫人啊!”曾志知道朱老总素来和蔼,也便肆无忌惮地回答道。
朱老总哪能和曾志较真呢?于是笑了笑,便默不作声了。可是曾志却不会这么想,她把朱老总的笑和沉默当作默认了,欣喜地道:“笑就是同意了,这事包在我身上了。”说完后,还等不及朱老总作出回应,便一溜烟地跑没影了。
影视剧中的朱老总和伍若兰
事实上,曾志之所以如此忧心朱德的婚事,并不是因为她热衷于给他人拉媒,而是对于一个革命领袖最诚挚的关心和尊敬。朱老总自从妻子伍若兰牺牲后,脸上便鲜有笑容了。对于任何一个男人来说,怀有身孕的妻子为了掩护大部队被敌人俘虏了,饱受折磨却宁死不屈,最后被敌人砍头示众,这种打击都是难以承受的。
而且,朱老总作为一个最高司令长官,还不能随意流露出自己的悲伤,只能暗自神伤。朱老总一个人默默发呆、自己给自己缝衣洗被的样子让在他身边工作的曾志感到十分的心酸,她一直想为朱老总找一个新的伴侣,来冲淡他内心深处那一份哀思。
只有爱的温暖才能抚平痛的创伤。曾志曾经多次试探性地给朱老总说媒过,但是朱老总每次都是“四两拨千斤”地岔开了话题。也许是他的心里被伍若兰占得满满的了,也许是他还没有遇到对的那个人,曾志很是误解。
但是,这次朱老总对康克清表现得十分友好和温和,这让一心想要完成红娘使命的曾志看到了希望之光。
康克清和彭大将军夫人的合影
她事后转头便去找了康克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但不管怎么说,这样的提议对于康克清来说终究是太过于突兀,毫无心理准备的康克清毫无疑问地拒绝了。
曾志急得直跺脚,为什么朱老总这么好的男人,康克清就是不愿意接受呢?可是,直来直去的曾志她不明白,爱情是两厢情愿的事情,它需要两个对等的人相互识别才能基础牢靠。
在康克清心中,朱老总是一个地位尊崇的首长,学识渊博、谈吐不凡,而自己只是一个刚刚从农村里跑出来的女战士,是一个毫无见识的懵懂少女。她觉得自己配不上朱老总。
更何况,牺牲不久的伍若兰珠玉在前,成了康克清心中无法克服的障碍和无法超越的标杆。伍若兰是井冈山著名的女英雄,能文能武,深受大家的尊重和喜爱,被誉为“井冈兰”。康克清本就对女英雄伍若兰十分崇拜,现在要她替代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去照顾朱老总,她觉得自己做不好。
再说,革命情谊是无私的,但是爱情往往是自私的。作为一个刚刚青春萌动的女孩,康克清对于婚姻和爱情也一定有一些自己的憧憬和幻想。她不愿意这么冒失地闯进了英雄偶像的感情世界,从而束手束脚。
总之,“不愿想”和“不敢想”的情绪让康克清拒绝走进朱老总的感情世界,她还不够自信,还不够成熟,她宁愿等到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时,再去匹配自己的婚姻幸福。
朱老总知道如何去匹配婚姻
曾志牵线失败的消息传到了朱老总的耳中,朱老总对她的一片好心深表感激,同时为了不让她有过大的心理压力,便对她说:“此事你完成了一部分,后面的让我自己来吧!”
曾志一听,如释重负,她终于又看到了那个举重若轻的朱老总了,她嘿嘿一笑后便开心地应了一声“好”,随后便再次一溜烟跑没影了。
朱老总是一个阅历丰富且善于思考的人,对于他和康克清的事情,他想得比曾志要更为深刻和理智得多。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自己并不是完全对充满活力的康克清没有好感,但是自己已经43岁了,且有过四段婚姻了,而康克清仅仅是一个初入人世的青春少女,两个人的人生交集并不多。
事已至此,朱老总也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试图争取一下吧。
朱德和康克清在昆明故居
朱老总也猜到了康克清心中的顾虑和障碍,这种隔阂若不挑明说破,康克清就无法真正地面对自己。所以,朱老总决定开诚布公地找康克清好好聊一聊。
不久后的一天,朱老总在一次康克清正要出去做宣传工作时叫住了她。一向大大咧咧的康克清自从上次拒绝曾志说媒之后,再次面对朱老总的时候总觉得浑身不在,不自觉地脸红了。
朱老总温和地请她坐,然后开门见山地说:“我今天不做报告,也不做思想工作,就跟你随便聊聊。”
朱德这一席话让康克清稍微放松了些。可当朱德聊着家常突然转入到“结婚”的话题时,康克清的心又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了。虽然,她也曾想到过,朱老总会提到这件事,但是,沉重的心理负担还是让她没办法做到波澜不惊。
朱老总自然知道,凡事给别人留有余地就是给自己留有余地,所以他并没有对康克清穷追猛打,而是尽量轻巧地和她说了许多过往经历。朱老总这份善解人意的温柔已经悄然之间打动了康克清,毕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相理解和尊重永远是不可或缺的。
康克清和朱老总在西柏坡
在情感上,最能打动一个女人的,永远是真诚。朱老总恰如其分地给康克清一种真诚的感觉,这让康克清对于朱老总的感情不再仅仅是抗拒,而是多了几分感动和跃跃欲试。
在和朱老总谈话后,康克清脑子里一直回想着他临走时的话:“我们有差距,但若结婚了,我可以帮助你,你也可以给我许多帮助,我们会是很好的伴侣。”
我们都将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不正是每个女人在婚姻里真正的期许吗?康克清真正开始正视自己和朱老总之间的感情了。
第二天,曾志又来趁热打铁了,她一进门便拉着康克清的手说:“军长都跟你求婚了,你还犹豫什么?答应他不就完事啦!”说着,她便拉着康克清往朱老总的房里走去。
把人“送”到朱老总的房里后,曾志便很“识时务”地笑眯眯地说:“军长,我把康克清给你送来了,我的任务快完成了,你们接着谈吧!”话音一落,便迅速消失了。
朱老总的诚恳慢慢打动了康克清
这一次谈话,依旧是聊天开始,只是有了第一次的铺垫,两人更能敞开心扉了。朱老总像一个老朋友一样向康克清倾诉着他的过往,从自己少年时如何帮母亲干活,聊到了科举,又沿着科举说到了他怎么参加辛亥革命和蔡锷将军领导的护法运动。还聊到了自己在德国留学的经历,以及留学归国后的北伐……
康克清听得如痴如醉,她置身于朱老总波澜壮阔的人生之中,难以自拔。她突然感觉到这么平易近人的男人是如此的高大、温柔、亲切,他离自己是这么的近,他让人感觉是这么的温暖,他又让人是发自内心地想要照顾他……
女英雄伍若兰
悄然间,两人之间的天然隔阂正在慢慢消融。朱老总对于他的过往感情经历也毫无隐瞒,还着重说到了伍若兰。他知道,这个“女英雄”是康克清心中最大的障碍。
为了把伍若兰说得更接近人间烟火一点,他便主动讲起了他追求伍若兰的故事来了,说:“伍若兰脸上有麻子,我那时留胡子。我就对她说‘你有麻子我有胡子,我们在一起就是麻麻胡胡了’。后来啊,部队也编了一个顺口溜,说‘麻子胡子成一对,麻麻胡胡一头睡’!”
听到这儿,康克清不自主地跟着笑了起来。这一刻,她彻底在心里把伍若兰当作一个如她一样的正常女人接受了,不再抵触她的存在过了。
终于牵手到白头
气氛完全缓和后,朱老总便顺势说道:“我该说的都说了,现在该你了,你如果对咱们结合没意见,就不摇头,就算同意,好吗?”
少女的矜持和羞涩,使得康克清并没有及时回答,而是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发呆。朱老总见状,便进一步试探地问道:“那么,你答应跟我结婚了?”康克清终于看着他点了点头。
1929年三四月间,在闽赣交界处的汀州,朱老总和康克清终于结为了夫妻。战时夫妻的婚礼通常都是极其简单的,但是朱老总不想太委屈这个新婚娇妻,还是尽力把婚礼办得热闹一点。
他花光了自己身上的所有积蓄,还跟战友借了几个大洋,置办了一些酒菜,热热闹闹地办了喜宴。
婚后,朱老总和妻子康克更加亲密无间地交流许多事情,从各自身世、个人命运到革命前途。这对相差20多岁的伴侣,因为共同的追求和信仰,因为相互的吸引和成就,逐渐在灵魂上水乳交融了。
从此不离不弃,互相成就
朱老总了解康克清凄苦的出身和经历之后,满是怜爱,他拿出了一个纸包对她说:“这是我们的结婚纪念品,两枚金戒指,你就收下吧”。康克清见了说:“都参加革命了,还讲究这些。”朱德听了却只笑笑道:“反正已经买了,以后会有用得着的时候。”
此后的岁月,朱老总果然如同他当初承诺的那样,只要有时间,他便手把手地教妻子认字、读书,给她讲解各种知识和见闻,传递各种精神和思想。他要帮助妻子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
最好的感情,总是互相成就的。而不好的爱情里,纵然相爱,最终也能走向相杀。朱老总与康克清选择相互成就更好的自己和对方,便是最好的爱情。
朱老总晚年和康克清一起参加人大代表大会
在朱老总的悉心教导和康克清的勤奋用功之下,康克清慢慢成为了一个知识青年,一两年后,她认得了1000多个汉字。
1937年,也就是他们婚后8年,康克清还成长成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学生。她真正地脱胎换骨了,完全蜕变成了一个战时知识女性的模样:身着军装,手握笔杆,她还经常写短文发表在《红旗飘飘》上。
朱老总对于妻子的每一次进步,从来都不吝啬赞美之词,大声地说着“好,好,好!”而每次听到丈夫的这般夸赞,康克清心里既充满了甜蜜,又充满了进步的动力。
为了鼓励妻子保持永远前进的信心和动力,朱老总还经常鼓励康克清说:“你学习得太快了,都要超过我了。”
就这样,在朱老总日积月累的培养和指导下,康克清真正成长为了一位能文能武的女将,就像她心中的标杆伍若兰一样,她不光能写文章,还能双手打枪,左右开弓。
1962年,朱老总夫妇的合影
身为朱老总的妻子,康克清从来不把自己当官太太,她总是用一个女战士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慢慢地,她竟然还成了军中最强壮的女兵。红军长征时,她就像一个普通战士一样,自己扛着背包和枪支,甚至还主动帮助其他战士扛东西,以吃苦耐劳的精神,赢得了全军上下的称赞和爱戴。
但命运多舛的康克清在第三次爬雪山时,却差点丢了性命。
在那个极度恶劣的环境中,极度劳累却又缺少营养的她病倒了,40度高烧不退。祸不单行,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她遭到了张国焘的陷害。张国焘阴谋让她“病死”,在康克清病倒后,他不仅不允许她找朱老总,还想直接把她扔在路上,让她自生自灭。
当然,要想“扔掉”康克清这样一个军长夫人自然是不容易的,但只要神不知鬼不觉,张国焘还是敢胆大妄为地让身患重病的康克清“掉队”的。
张国焘
好在这一切都被康克清的战友肖朝英知晓,她秘密将这件事告诉了朱老总。朱老总得知妻子重病后,赶忙带着医生和警卫员四处寻找被“扔掉”的康克清。
几经苦寻,他们终于发现了已经昏迷的康克清。见到病中妻子那一刻,朱老总简直不敢相信,曾经生龙活虎、走一天山路都不喊累的妻子,竟会瘦成这副样子。他哽咽难言。
朱老总和妻子康克清
经过医生的抢救,康克清慢慢地恢复了神智,当她睁开眼睛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丈夫,她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眼泪不由自主地掉了下来,虚弱地抓住朱老总的手,哀求地道:“千万别把我留下,我死也要跟红军走,死也要跟你走!他们说我病成这样,要把我留给当地老乡。”
朱老总彻底地愤怒了,他大声责问刚刚赶来的张国焘秘书:“你们要把她留下?”
狐假虎威狗仗人势的秘书一见事情败露,却丝毫不感到心虚,冷漠地答道:“这是总部的决定。”
朱老总怒不可遏,气愤地问道:“哪个总部,我是总司令,我怎么不知道?”
在朱老总虎威的震慑下,这位秘书才有点慌神了,赶忙问:“那总司令看,该怎么办?”
朱老总用不容置疑的口吻大声道:“走,跟着部队一起走!”
朱老总一声令下,战士们把病重的康克清抬上了担架。此后,朱老总一路上再也不敢把妻子交给其他人,亲自安排人照看着,而且一有空,他便亲自过来照看。
康克清的几个生活瞬间
可是,长征之路,委实过于艰险。尤其是到达夹金山雪线以上时,因山势过于陡峭,担架没法使用,战士们只得用布条将康克清的手臂栓在马尾巴上,让马拖着她走。
严重的病情、彻骨的风寒、陡峭的山势,随时都可能要了康克清的命,可坚强的康克清却紧咬牙关,从不放弃,撑住她的力量,正是丈夫朱老总和她共同描绘的美好革命前景,还有她们幸福的理想未来。
雪山、草地、病魔终究没有战胜这个拥有钢铁般意志的女战士,康克清终于在党岭山时,奇迹般地康复了。
有了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后,康克清和朱老总的感情更加深厚了。灾难,对于一个坚强的人来说,都最终会成为珍惜生活的催化剂。
康克清为祖国的建设不遗余力
大难不死的康克清后来先后担任了晋东南妇女救国会名誉主任、中共中央妇委会委员、解放区战时儿童保育会代主任,她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而又伟大的贡献。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她与朱老总的婚姻是密不可分的。在她和朱老总的婚姻中,她积极主动地向朱老总靠拢,成就了自己,也最终成就了这段传奇感情。
1976年,朱老总辞世。临终前,朱老总像一个平常丈夫一样地叮嘱她,要她照顾好这个家,要是子孙不肖,便可声明,与他们断绝关系。
康克清犹如当初答应嫁给朱老总一样,默默地点了点头,把丈夫的遗志牢记在心,暗自承诺:放心吧!我们相互识别过,我们从来都是一样的人!
康克清会见瑞士外交人员
此后余生,康克清一直努力活成丈夫的模样,朱老总仿佛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她。她每年都会带着儿孙们去八宝山祭扫丈夫的墓地,然后絮絮叨叨地陪着丈夫聊很多很多的家常,一如生前他们在一起时那般。
朱老总去世了,但是朱老总的精神和灵魂一直在陪伴着康克清,朱老总的每一句叮嘱、每一条准则,她都牢记于心。
为了看好孙儿们,康克清经常耳提面命,教导他们一定要做一个干净、纯粹的人,不能做任何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情。这是这个革命家庭的信念和底线!
康克清和朱老总父女
1983年,她最小的孙子朱国华还是沦陷了,康克清痛彻心扉,把子孙们叫到跟前,重申了朱老总的遗嘱,痛斥他们的决不能给朱老总抹黑。
1992年,康克清弥留之际,她意识到她即将要去另一个世界追随那个伟大丈夫了,但是心里放心不下的还是丈夫的临终所托,她对子孙们说:
“这次,我可能拖不下去了……你们,要好好地,太平地过日子……不要贪污,不要犯错误……”
1992年4月22日12时04分,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儿童工作的开拓者、曾官至副国级的伟大女性,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留下的,是我们对于婚姻、革命、信仰无穷无尽的思考,是我们对于先烈、伟人、英雄永不过时的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