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学的时候,每逢教师节,我们都会在敬爱的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朗诵诗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老师,您是人梯、是蜡烛,是园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渐渐长大,我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也知道顾城的那首诗有多么浪漫,而顾城本人有多么残忍。我知道李商隐的《无题》实际上描写的是男女之间的情愫,并非在歌颂他的老师。虽然言语把教师这个职业烘托得那么高尚,但老师的职业实际上那么地接地气,朴实而善良。而今我要说:老师,不是圣人,却是普通人中道德感很高的一群人!
从教多年的教师都会有个共识:自己兢兢业业工作,却时时被各种话术PUA!你当真了,就会陷入深深的矛盾,因为一旦师生之间发生冲突,教师的背后没有谁来支撑!真正助力教师成长的肺腑之言在哪里?
摒弃PUA,做真正走心的教师
从教多年,听过无数针对教师的PUA,不妨娓娓道来,同行想必可以共鸣:
教师要安于贫困,要甘于奉献,才能安心教学。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想干教师的人多得是!
每个学生都有考上清华北大的能力,关键在于教师!
老师,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有问题你随便打骂!
我的孩子本来好好的,怎么到了你这里就变成这样了?
这些仿佛”朗朗上口“的话语,编织了一张张无形的大网,吞噬了教师的心智。如果不假思索,很容易走火入魔!试想:安于贫困、不思进取的教师,怎么可能交出满意的教育答卷,怎么可能激励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如果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是否会有养不好的孩子、治不好的病人、管不住的犯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想做教师的人确实很多,能做好的人却不是那么多吧,何必伤害教师的感情?每个人都能考上清华北大,是做梦还是许愿?自己的孩子自己不想管、管不了,甩锅给老师行吗?不用打骂,一旦哪句话没说到位,恐怕就要得罪学生和背后的家长、被投诉了吧?自己的孩子那么好,到底是谁把他教坏了呢?还是学生本身就有问题,而家长在避重就轻,或者家长本身问题更大呢?
制造教师焦虑的话术多得很,甚至有一群人,把自己生活的不如意、懒惰自私、无能狂怒一并发泄在教师的身上,因为他们知道:无人替教师撑腰,投诉和指责教师是零成本的买卖,只赚不赔!
调整身心、不断成长,才能适应强大的工作压力
2023年初,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平台首席专家俞国良带领团队,对1998年至2022年间中国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在过去22年,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缓慢上升的特点,这种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还将延续下去。在研究的55万教师样本中,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7.8%,这一数据高于医生、公务员、企业职工等其他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知否”上有一篇文章总结到位——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焦虑问题:许多教师承受来自社会、学生和家长的高期望,导致焦虑症状的出现。
第二,抑郁问题:教师的职业满足感降低,抑郁症状在教师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中。
第三,强迫问题:教师在工作中常常面临强迫性行为和思维的问题,这在中小学教师中较为突出。
第四,躯体化问题:教师的心理压力常常表现为身体症状,如头痛和失眠等。
第五,人际关系问题: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可能面临人际关系的挑战,影响其心理健康。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教师的工作表现,也对其个人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引起重视。
不与学生较劲,做让学生和家长感激的教师
一位前辈同事有一句感人肺腑的话,对那时刚从教,一股子热情却不得其法的我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他说:你做了很多事,要让学生和家长感激而不是憎恨!我们教师这个行业,就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学问再高也不行!从那以后,我认真履行职业准则,时刻不忘提醒自己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进修心理学,了解自己的情绪,修正自己的言行,渐渐地,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喜欢我、崇拜我,进而喜欢我教的科目,我与学生、家长谈话,总能适时调整话题、注意态度和分寸,让对方感到舒适,从而信任我、尊敬我。因为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得到同事的肯定,自然工作就会变得得心应手。
教师是一份光荣的职业,不必将它神话;教育是一份长久的事业,不要让浮躁的社会气息玷污了它!请大家都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给予认真工作的教师以理解和宽容,让教育工作成为真正被热爱和尊敬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