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娴:谁能想到,特朗普亲手摘下了“哈佛女孩”的光环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一娴】

2025年5月2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宣布撤销哈佛大学的“学生和交流访问学者项目”(SEVP)认证,禁止该校招收国际学生。哈佛大学现有的约6800名国际学生被要求在72小时内转学,否则将失去合法身份。国土安全部长克里斯蒂·诺姆指责哈佛“助长暴力、反犹主义以及与中国进行协调合作”,并要求校方提供过去五年外国学生涉嫌“非法”活动的详细信息。尽管国土安全部部长诺姆给予哈佛72 小时提交文件以恢复认证,但哈佛会做出妥协吗?

无独有偶,在这之前,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冻结了哈佛大学超过22亿美元的联邦研究资金和6000万美元的合同资金,以此回应哈佛拒绝政府提出的一系列改革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对学术项目和部门进行审计;并审查学生、教职员工的政治观点。修改大学的治理结构和招聘政策;解散某些与多样性、公平和包容(DEI)相关的学生组织;加强对校园抗议活动的管理和限制(特别是亲巴勒斯坦言论)

2024年9月6日,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民众穿过哈佛庭院前往哈佛广场。这是本学年在哈佛大学举行的第一次亲巴勒斯坦抗议活动。 视觉中国

这一切很清晰:这不是政策纠纷,而是对哈佛大学的一次系统性的围剿。切断财政之后,是冻结签证,冻结签证之后,是对学术自由的审判。特朗普不是在“改革”哈佛,而是在亲手重塑美国大学的精神版图。

特朗普在亲手摧毁美国教育

一方是以“美国优先”为核心主张,以国家安全为最高诉求的保守派总统,一方是长期代表自由派价值的,倡导开放和理性的常春藤名校,二者在学术自由、校园治理和国际社会责任上,走到了价值观光谱的两端。这不仅是一次高等教育治理的分歧,而是一次关于美国精神的对峙。

高等教育历来是美国全球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常春藤名校为代表的高校,不仅传播知识,也在世界范围里传递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和学术理念。哈佛所倡导的,是一种强调独立自由探索与理性对话的学术共同体精神。而美国总统特朗普则公开在社群平台上发文,称哈佛大学就“是一个笑话”,“哈佛大学不再被视为一个像样的学习场所,也不应该被列入任何世界一流大学或学院的名单。”一位世界先进大国的总统,对本国最著名的大学极尽嘲笑,也算是前所未有的。

正因如此,特朗普政府的这一系列做法,在国际社会引发广泛关注,被认为不仅仅是对哈佛一所高校,(国土安全部已经表明会考虑将这项行动扩大到其他大学)也是对美国大学全球影响的一种重新界定——不再强调是知识和文化交流的平台,而更多地被纳入国家安全考量之中,此例一开,美国大学固有的独立与对外开放功能将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哈佛情结”的祛魅

哈佛大学的国际学生占总招生人数的27%,其中中国学生数量最多,2022年,中国留学生人数达1016人。又根据哈佛大学全球支持服务办公室(Harvard Global Support Services)的数据,每年约有1,800至2,300名中国学生和学者在哈佛学习或从事研究工作。此次政策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留学生的学业和生活,许多学生将面临转学或被迫离境的困境。此外,政府的决定也将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声誉造成长期影响,削弱其吸引全球人才的能力。

哈佛大学校园风光 视觉中国

作为哈佛最大的国际生源群体的中国留学生,在此次事件中面临现实挑战:身份不稳、研究中断、转学压力激增,甚至面临被迫离境的可能。与此同时,一种文化层面的心理变化也在中国悄然发生。

“哈佛情结”长期存在于许多中国学生家长的心中,既是对全球顶尖学府的向往,也是对成功阶层身份的投射。在不少家长眼中,哈佛不仅代表着学术上的卓越,更是精英身份、社会尊重与阶层跃升的象征。与此同时,国内教育竞争的高压与对自由多元教育理念的向往,也使得哈佛成为应试教育焦虑的心理出口。

比如在2000年曾经家喻户晓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就是很多中国家长眼中的“完美孩子”及激励自家孩子的典型,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佛大学,成为家族的骄傲,她的父母在2000年出版《哈佛女孩刘亦婷》,也成为很多人的“教育圣经”,使哈佛情节成了无数家长和孩子教育梦想的代名词。然而,近年来这一情结正悄然发生转变。中美关系紧张、签证政策收紧以及哈佛自身所面临的舆论风波,使家长们对“哈佛=理想终点”的想法有所变化。同时随着国内精英教育资源的崛起和国际教育认知的多元化,“哈佛情结”开始经历某种程度的祛魅与重估。

尤其是这次哈佛被撤销“学生和交流访问学者项目”(SEVP)认证,禁止该校招收国际学生的风波,让哈佛=成功的等式出现裂缝,曾经无比自豪骄傲的哈佛中国留学生在政治的裹挟下,瞬间成为脆弱的象征,许多中国家长震惊之余开始重新审视“哈佛情结”的价值与意义。某教育家长群就有家长感叹:“现在到美国留学风险太大了。”种种因素,使这种过度符号化的热情正在逐渐冷却。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意识到:美国精英大学固然卓越,但并非永远中立或绝对安全,在政治风向剧烈变动的当下,将子女托付于一个可能随时成为权力斗争前线的大学机构,意味着在不可预测的政治风向中可能承受额外的不确定和巨大的代价。

中国留学生何去何从

目前哈佛的中国留学生命运令人担忧。哈佛能否在法律层面扭转对国际学生不利的局面,目前都还是未知数。哈佛的中国留学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局势,他们的学生身份合法性骤然失稳,许多人也许被迫在短时间内转学或离境,学习、未来工作和学术研究前景受到巨大影响。

哈佛大学正在提起诉讼,校长加伯表示,哈佛大学不会屈服,会发起诉讼,指特朗普政府的决定武断反复无常,严重侵犯了学校受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的自由。哈佛能胜诉吗,美国的诉讼往往旷日持久,这期间中国留学生何去何从?即使哈佛大学在对美国政府的诉讼中能够获胜,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但也可能在目前的校园政治氛围中应对双重压力:一方面可能因此案引起的政治敏感身份而被误读、边缘化,另一方面又承载着来自国内的高度关注与期待,承受文化差异、学术强度与政治上不安的多重夹击。

相比于中国社会对哈佛的高度崇拜与集中想象,美国本土公众对大学的看法更为多元。在中国语境中,哈佛几乎等同于“世界第一学府”的象征,承载着对成功、荣耀与阶层跃升的全部投射,成为一种被理想化、消费化的文化符号。而在美国,尽管哈佛地位崇高,却并非不可替代的“唯一”。MIT、斯坦福、芝加哥大学乃至众多顶级的文理学院,都各有其特色声誉与拥趸。美国社会更看重“适合”和“个性成长”,而非单一指标的名校崇拜。同时,部分保守群体对常春藤名校存有反精英主义的批判,视其为“政治正确”的温床,认为它们代表特权阶层的再生产。特朗普对哈佛的嘲笑就是明证。可以说,哈佛在中国是某种顶点的象征,而在美国,它是一个同时引发敬仰与争议的坐标。这一点值得中国家长和学生思考。

哈佛大学毕业典礼 视觉中国

显然,与美国本土学生和家长对包括哈佛在内的常春藤大学的多元态度相比,中国社会或许曾对其寄托了过度厚重的符号想象,在当前地缘政治和政策变动的背景下,曾经的光环被逐渐淡化,如今的“祛魅”也是必然的,当然,“祛魅”并非全盘否定,也还是基于一种更成熟的判断:哈佛值得尊重,但它已不再是唯一的道路或理想国。

对中国留学生来说,他们不仅是这一次政策风暴中的被动承受者,他们处于中美结构性冲突的最敏感交汇点,个体命运也被裹挟于全球博弈之中。包括中国留学生在申请敏感专业签证问题,留学生的去留不再只是教育问题,而成为国家关系、制度分野乃至文化认同冲突的延伸。

在这个分裂不断加深的世界里,即使是曾被视为具有超然独立与开放精神的美国大学,如今也难以置身于政治与意识形态的拉锯之外。从特朗普政府与哈佛的冲突可以看到,美国高等教育正在被卷入地缘政治与文化分裂的漩涡之中,曾经是关于自由、学术和远方的美好想象,在现实的风暴下,个人命运被裹挟进政治的缝隙里,令人扼腕。那座曾被无数人仰望的“灯塔”,如今在风雨中晃动不止,光环逐渐淡去,凸显出一个时代的迷惘与裂痕。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