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久隆”来,向“模范”去,做一名爱的传递者

今年5月,久隆模范中学的于嘉斌老师正式步入婚姻的殿堂,婚礼之后他和爱人第一时间将结婚礼金壹万元捐赠给自己的母校——久隆模范中学,希望尽己所能,帮助更多的学弟学妹成长成才。

对于嘉斌而言,师爱是一种誓言,一种传承,也是对社会关爱的回馈。自“久隆”来,向“模范”去,“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模范公民”正是上海唯一一所公办全免费中学——久隆模范中学的办学理念。

【师爱,是一种传承】

于嘉斌幼年失怙,与寡母相依为命,整个家庭仅仅依靠母亲微薄的打工收入维持生活。2001年,在时任上海市市长徐匡迪的大力倡议下,上海市唯一一所免费学校——久隆模范中学诞生了。于嘉斌成了这所学校的第一届学生。

在久隆度过的七年时光中,“勤俭、勤劳”的校训,校园内“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碑刻,已渐渐渗入于嘉斌的言行,时刻提醒着他学会分享和感恩。

校内评选出的“久隆模范生”,他们有的是“垃圾分类小达人”,有的爱写诗歌,有的勤俭节约,有的是心理社社长,有的爱好非遗……学生的闪光点被呈现出来。 李蕾 摄影

“在久隆,老师们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于嘉斌告诉记者,自己在初中时性格比较内向,遇到问题不敢主动提问。数学季老师家访时,鼓励于嘉斌“老师就是你身边的资源,有困难就来找老师。”在季老师的鼓励下,于嘉斌渐渐成了季老师办公室的常客,有时甚至下课10分钟都泡在老师办公室里问问题。

在久隆模范中学,许多老师甘心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学生耐心解难答疑,甚至在周末的家中为学生义务补习。周末,物理施老师经常把一些学生带回家补课,非但帮他们补习知识,还自己下厨烧饭。一位同学家中有变故,家里没人照顾,高一时的班主任徐老师家访时既上门烧饭,又送去了需要的日用品……这些点点滴滴,于嘉斌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同学之间,也是浓浓的情谊。或许是因为同学们的家庭背景都很相似,大家想法比较单纯,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互帮互助。有的同学自发地帮助落后的同学补课、梳理知识点,或者帮助同学练题。

“在这样一个‘有爱的大家庭’里成长,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在众多教师的爱心浇灌下,于嘉斌茁壮成长,并在心中埋下了一颗教书育人的种子。

2008年9月,于嘉斌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在大一时,他就加入志愿者服务队,到农民工子弟学校义务授课。大学期间,他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毕业后,于嘉斌选择回到母校成为一名历史教师,用实际行动回报母校。

【亦师亦友,像“大哥哥”】

如何把历史课上得有趣、有味?在教师工作岗位上,于嘉斌不断深入钻研教材,坚持趣味性、启发性、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核心位置上。

在学生们眼中,于嘉斌是一位“温柔”的老师。“在他的办公桌上有很多书,不仅仅是教材,还有很多课本之外的书籍。”高二(2)班苏靖函告诉记者,于老师的作业很少,和学生沟通却很多,和同学们经常聊学习之外的话题。“和于老师聊天很放松,会讲许多课本之外的东西,很吸引人。”在学生们眼中,于嘉斌亦师亦友,更像是一位“大哥哥”。

平易近人的于嘉斌老师,虽然平时说话不紧不慢,但是上课时,却很有激情。“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于老师的情绪会一下子高昂起来,伴随着语音语调的变化,引导同学们代入编写者的视角。”高二(1)班学生陆平说,“在无形之中,让同学们记住了这段历史。”

上海市中学历史教学片段比赛三等奖、上海市中小学单元作业设计三等奖、第四届静安区基础教育青年教师爱岗敬业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于嘉斌执教的历史课还正式入选上海市学科德育精品课程。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于嘉斌始终牢记这句格言,对学生倾注了无私的关爱。

一天清晨,于嘉斌收到一条微信:“于老师,感谢你把我从年级倒数第一拉了上来,是你让我对历史这门学科有了兴趣,祝你生日快乐!”发微信的是已经毕业的学生李婧。如今,她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成了于嘉斌的同行。

而在久隆模范中学读书期间,李婧文静内向,上课时总是一手托腮、凝视着前方的黑板。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她,不太与周围同学交流,甚至还考过倒数第一。“当时,我被于嘉斌叫到办公室,心里很紧张,本以为要批评我,但他一题题地帮我分析试卷。”李婧说,最后一句“我觉得你可以考好”,让我信心倍增。

转折点出现在高二。“我没有看到自己之前,于嘉斌先看到了我。”于嘉斌发现,当于上课讲述一些动人的历史小故事时,李婧的眼睛里总会闪烁光芒。发现这一兴趣点后,在课堂上于嘉斌设置了一些简单的小问题鼓励她积极回答,设计一些趣味历史知识小竞赛激励她不断前进。同时,课后对她进行一些针对性的个别辅导,为她加油鼓劲,让她形成学习的正向反馈。最终,高考历史李婧拿到了不错的成绩,顺利考入了理想中的学校和专业——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

学生陈力(化名)自幼父母双亡,早早被亲戚领养,但她自强不息,积极向上,成功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这是于嘉斌带的第一届高三毕业班学生,虽然已经毕业,但他们不仅在微信上和于嘉斌保持联系,还经常回学校看望他。

有一次,陈力回母校看望老师。在闲聊中,于嘉斌得知,陈力为了争取国外交流的机会,在备考英语雅思,但却找不到合适的辅导班,负担不起辅导费用。巧的是,于嘉斌教过的学生,正巧在做雅思辅导。于嘉斌瞒着陈力,悄悄为她垫付了“一对一”雅思辅导的学费,并且叮嘱辅导老师千万不要在陈力面前提及费用。最终,陈力成功通过了英语雅思考试,前往美国交流学习。

师生爱,是经年累月的反哺奉献。正如校名的寓意一样——自“久隆”来,向“模范”去。

栏目主编:徐瑞哲 题图来源:受访者供图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来源:作者: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