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后,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分析

期中考试后,学生和家长都会产生较大的心理波动。


大部分人会觉得有遗憾,有很多不该丢的分数;就算发挥的不错,也觉得自己还能更好。

这个时候,合理的归因分析就显得特别重要。

不少学生和家长会在考试后盯着老师问分数,或者成绩一出来,就找老师分析试卷。

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考试过后老师系统梳理数据、分析考试情况,特别是具体到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分析至少需要3天时间,所以第一时间找老师分析的效果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好。

有效的试卷分析不仅需要时间的保证,更需要建立在学生自主分析的基础上。如果学生说不出自己的问题,只听老师给建议,且不说是否完全赞同老师的说法,有时候连老师提出的要求都无法理解,这就更没办法落实行动了。

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分析?我和学生正在分步做。

01
指导学生分析试卷的方法

大部分情况下,学生和家长关注的只是分数。问完分数,焦虑一阵就过去了,但这并不有助于分析和调整。其根本原因是大家并不了解试卷分析的意义和对学习的有效影响。

教师需要下大功夫指导学生在分析试卷时做好“一查二析三找四调”的工作。

一查:查考试目的(为什么考),考试范围(考什么内容),试卷中有哪些题型(怎么考),哪些题型有新的变化(命题趋势),哪些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哪些是能力考查,难易比例如何。

二析:对照班级均分和所处分数段(如优分段、良好段等),分析自己的得分情况。对比数据,可以分析出自己的优势项目和困难项目;对照学习过程,分析得失的必然性。

三找:归类查找错题,找出哪些是平时练习过却没有考对的,哪些是平时见过类似题(或变式)却没做出来的,哪些是自己完全没有见过的(课内、课外)。分对象查找原因,找出哪些是自己的原因(态度、审题、能力),哪些是老师的原因(态度、方法、责任感、师生关系)。

四调:根据以上三个步骤的分析,制定调整方案。学习习惯上的调整、学习态度上的调整、学习方法上的调整(文理学法的差异)、学习意志力方面的调整、与同学及家长在互动方面的调整。

02
借助表格,发挥以考促学的目的

阶段性考试的目的是检测与调整,是通过考试促进学习(含复习)的过程。可以结合学生的能力对以下表格进行调整使用。

不要使用让学生写纯文字版的反思小结,没有数据和题型的支撑,学生大多分析的是套话。

03
跟进方案,推动落实

教师可结合班级特点,进行整体的教学和学习方案的调整。今天我和学生讨论下来,我们班级需要做出三个方面的调整。

1. 关于做作业的顺序

尽管从初一起我们就在培养学生先看书复习,再关上课本练习的习惯。但实话实说,这确实非常难坚持。通过本次测试,学生进一步意识到平时作业(有书本和笔记的支持)属于记忆性训练,而考试属于理解及运用性练习,所以必须做出作业顺序的调整。

我们发起了《作业顺序改变挑战书》,凭自愿的原则(今晚还可以做一点选择),有意向跨出这一步的同学,明天一起签订挑战书,挑战一个月坚持先复习再练习,后面跟进效果。

2. 关于黄金搭档的配合

我们有两人合作的黄金搭档,但是本学期互动不够稳定,想起来就动一下,没想起来就没有互动。之后由课代表牵头,与同学们确认名单,然后由我在课堂上做出时间保障,每日5分钟课堂两两互动。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在两两互动中降低标准,课后一起找老师强化面批指导。

3. 关于拓展训练的坚持

通过本次测试,我们进一步看到阅读能力在英语测试中的重要性,也让相当一部分优生产生了危机感。接下来将提高同学们参加阅读俱乐部的主动性,除了泛读外,需加入精读训练和词汇拓展过关活动。

整体分析后,我们还需要根据小题得分具体分析每个学生的情况,之后进一步细化。同时要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稳定优生,推动后进生。

来源丨沈磊的班主任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