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来家长复盘:提前做什么中学才不痛?

花生妈的小纸条

大家好呀,正文前我先和你们同步一个消息。
周四中午,我给大家安排了“妙懂物理/地理/历史”直播。从2017年上线至今,秒懂已经累积了上千万用户。这个超好用的app,一方面是懂行的妈妈给我种草,另一方面也经过了我的试用,觉得特别好才给大家推荐——而且,只要几百块就可以换来永久会员,性价比极高,绝不给妈妈们的钱包造成负担。
秒懂的知识点直接对标初中物理、历史、地理教材,而且把重难点知识点用ar动画和趣味游戏来展现,小学到初中的孩子快速理解,建立起知识框架。
更关键的是,能激发孩子对这小三门的兴趣,大大助力中学学习。压力越大的时候,我就越发体会到,孩子本身的学习热情才是最重要的,这是能够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作为一个高中生家长,回头看来时路,有经验也有教训。

只是想要客观地复盘高中,还需要沉淀一下。今天,我想和小学初中家长聊一聊,虽然现在中学生学习比较辛苦,但有些事如果能够提前准备起来,还是可以大大减轻孩子的痛苦,帮助孩子充实快乐地度过中学时光。

1

培养孩子学科兴趣以及学习习惯

学习这件事,肯定有点苦。但是,我们要分清,这是辛苦的苦,不是痛苦的苦。 

辛苦或许无法避免,但可以早期培养,让孩子更愿意也更喜欢学习。

孩子的学习意愿=学习动力-学习阻力。所以家长应该设法增加动力,降低阻力。

在学习动力方面,兴趣是一种内在驱动力,起到的作用最大也最持久。

首先家长要学会观察。每个孩子都有他先天的兴趣点和擅长的项目。如果一时半会儿看不出来,在上中学前孩子时间还很富裕的阶段,可以通过兴趣班、生活实践广泛阅读去发掘孩子的兴趣和长项。

另一方面,在小学阶段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有效降低阻力。

有兴趣也要付之于行动,才能真正转化成为自身的能力。想让学习没这么痛苦也更容易坚持,其实需要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

先完成学习任务,再玩耍;

预习,复习,练习,纠错;

学习和阅读的时候尽量专注;

自己能够安排合理的时间表并有效执行,等等。

一般来说,习惯的养成,一开始都需要家长的监督和帮助。而且,坏习惯在孩子越小的时候越容易纠正,到了中学再叠加青春期,再让孩子去纠正坏习惯,堪比愚公移山,还很难移成。

在适合的时候做适合的事,一开始虽然辛苦点,但是习惯会形成巨大的惯性,到了中学家长就会轻松很多。

就像花生坚持锻炼,一开始也是痛苦的,但是一旦养成了习惯,变成了他日程的一部分,也得到了正向反馈。哪一天不让他锻炼,他倒很不舒服了。

2

学会抓重点,养成高效的学习方法

关于中学学习,我简单地做了以下梳理。

七年级增加了道法、生物、历史和地理,学科学习变成7门。 

八年级又增加了物理,变成8门; 

九年级地理结束了,再增加化学。

刚才说的只是数量,还要看难度——比起小学,数学难度大大提升,物理和生物也不是好啃的骨头,史地政灵活起来,书上哪里都找不到答案……

接下来是中考分流,你觉得初中已经很难了吧,但是到了高中,你才知道什么是真的难。

数理化很容易不及格!

语文长篇大论,古文也极多,出题一堆陷阱。

高考英语越来越难了,特别是阅读理解,很多原版外刊。

史地政有时题目都能看懂,但答题写一堆字也拿不到分。

感觉没一门课是省油的灯。所以到了中学,高效学习变得尤为关键。学习比拼的不是简单的投入,看起来苦哈哈却没效果,那只是假装在努力,最后只是感动了自己没法感动到成绩。

学习需要努力,然而也需排序。

什么都是重点,就没重点了。一个人的一天,其实也是把所有事项重要性排序的一天。家长不仅要帮助孩子排序,也要引导和培养孩子自己排序。 

让孩子无痛过渡到中学,首先要学会做减法,减掉不重要的事。

对我们不重要的事,是那些既不能给我们带来价值又不能带来愉悦的事,或者是看起来似乎能带来短期价值和愉悦、但是却危害我们长期价值和愉悦的事情。

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比如上课外班,孩子的确有进步,但孩子没愉悦怎么办?

那就要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比如说课外班对孩子的确有帮助,孩子只是觉得辛苦,但是这种辛苦是可以克服的,那么还是需要坚持一下,因为进步本身也能带来愉悦。

但是如果课外班负担过重影响到孩子正常娱乐和休息,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那么即使有帮助也需要及时调整。因为身心健康和学习热情是最宝贵的,也是孩子能够成功和幸福的前提。

3

注重学科思维和基础能力培养

我不大主张什么东西都提前学(预习不是提前学)。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事半功倍;在不合适的阶段拼命鸡娃,只能事倍功半,鸡飞狗跳。

那么,什么学科能力对中学有用,又可以提早培养起来?

在小学打基础,不是单纯地提早学知识,而是储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体育:

我们不可能让一个小学生达到体育中考满分的水平,但是身体素质像柔韧性、爆发力、弹跳力,还有运动习惯,是可以提前培养的。

语文: 

到了中学,课外阅读往往会变成一件奢侈品。小学阶段,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广泛的课外阅读,既包括孩子感兴趣的领域,也要引入经典的文本。

此外,阅读时也要慢慢学会思考和总结,然后自己模仿写作或表达想法,把输入转化成输出。

新课标把传统文化放在很高地位,所以古诗文可以早点接触和积累,看得多读得多就不会觉得难——否则古代小孩是怎么学语文的?

数学: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学奥数不是目的,而是培养思维的手段。其实普奥和课内数学,也是很难分清彼此的,学一点还是有帮助的。

但是要注意,学数学和学语言不一样,数学要尽量降难度,语言可以适当提难度,特别是英文,因为英文比中文学习简单。

英语: 

海淀英语牛娃太多了。按花生的话来说,同学能达到native speaker 水平的就有不少。

而我这几年愈发体会到,不管学霸学渣,不管哪条路线,搭上英语就是王炸,大大拓宽孩子的升学途径和发展空间。

而且,英语不像数理这样吃天赋,投入就有回报,让人欣喜。

4-12岁,是孩子语言黄金学习期——关键这会儿时间也富裕啊,在这个阶段把英语提升到优秀,成了懂行老母亲的选择。

史地政理化生等副科

新高考是选科的,除了语数英是必考,其余是6选3 (浙江是7选3)。所以还是回到一开始说的,要从小多接触多尝试,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判断孩子的长项。到中学其实不用平均发力,抓住孩子喜欢和擅长的哪几门就可以了。

新高考是赋分制,这些副科可以赋到100,实践证明,副科强拉总分的效果也很明显。

现在的中学生的确比较辛苦,但是可以不那么痛苦。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彩虹,这个风雨,也是可以未雨绸缪的。

能够早点认清这点并且付诸行动的家庭,在付出辛苦后,一定也能收获进步和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