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手持相机拍摄,中国空间站全景首次“曝光”,大工研发卫星亮相!

坐落在东部沿海城市大连的“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大连理工大学,力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计算机科学等12个学科位列ESI排名前1%;拥有数学等5个拔尖计划2.0基地;软件工程等74个国家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覆盖除新工科专业以外的所有招生专业。学校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率超55%。

C919大飞机、“蛟龙号”深潜器、长征5号运载火箭、“天问一号”火星车、“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智能化工染料、高性能工程塑料……从国之重器,到大国工程,都可以看到大工人的身影。

日前,在香港特区政府组织的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与媒体见面会上,中国空间站组合体全景照片首次发布。

这是我国首次在轨获取以地球为背景的空间站组合体全貌图像,也是中国空间站的第一组全构型工作照。

大连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微纳卫星与电推进团队研制的大连1号—连理卫星光荣成为中国空间站组合体的一部分。

空间站组合体全景图像 图源:中国载人航天

中国空间站的第一组全构型工作照由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手持高清相机,通过飞船绕飞完成拍摄。

今年5月,由大工航空航天学院微纳卫星与电推进团队研制的大连1号—-连理卫星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由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入轨。

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完成交会对接后,会择机对大连1号—-连理卫星进行释放。此后,大连理工大学的7.3m X频段地面测控站会配合卫星工作,实现任务上行和数据下行的测控操作,并开展一系列科学实验

大连1号—-连理卫星是一颗12U的高分辨率对地遥感立方星,质量为17kg,主要功能是验证高分辨率遥感成像、国产高可靠OpenHarmony操作系统、先进卫星部组件与基于3D打印技术的超轻型部署器等一系列创新技术

这颗卫星不仅是大工发射的第一颗卫星,也是辽宁省发射的第一颗卫星,其研制过程充满艰辛,但伴随攻坚克难而来的还有更多意料之外的收获——

叩问苍穹——

“技术上做到最好”

在启动大连1号—连理卫星的研制工作之前,做了几十年卫星动力系统研究的夏广庆教授,面对近些年国外以SpaceX为代表的科技力量对于卫星动力系统的巨大需求,萌生出一个念头——

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做一颗高水平的卫星呢

大连1号—连理卫星试验中

彼时,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在此领域“捷足先登”,将卫星送上天。因此,在研发之初,大连1号—连理卫星的性能要求就被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正如卫星总指挥于晓洲教授所言,“既然在时间上不能领先,就要在技术实力上做到最好”。

于是,2019年,大连理工大学投入建设“先进微纳卫星技术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了一个平均年龄37岁的卫星研发创新团队。于晓洲教授也是在这一年应夏广庆教授的邀请,来到大工,参与到大连1号—连理卫星的研发中。

夏广庆教授与团队部分成员

克服重重险阻,团队以超强的韧性让大连1号—连理卫星在技术上取得国际性突破,作为一颗20公斤级的微纳卫星(一般指质量在1~100公斤之间的卫星)搭载的一台高分辨率多光谱相机,可以在轨全色谱段实现亚米级分辨率,并用于对地观测,可有效为大连农业应用、城市规划提供助力。

此外,大连1号—连理卫星还首次采用了国产芯片运行OpenHarmony操作系统大幅提高了卫星的可靠性与实时性。卫星使用的新型推进系统也不同于传统卫星姿态与轨道控制动力系统采用的推进剂,其既可以大幅提升卫星在轨快速机动能力,还具有无毒、能量高、功耗低、可预包装等特点

于晓洲教授与团队部分成员

面向充满挑战的航天任务,大工微纳卫星与电推进团队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载人航天精神的深切鼓舞下,肩担使命、拼搏向前,用一次次技术上的突破托举起卫星遨游苍穹的“翅膀”,让大工人的“航天梦”在浩瀚宇宙璀璨生辉。

掷地有声——

为学校“蹚出一条路”

大连1号—连理卫星的成功发射为大工卫星研制和发射工作写下华丽序章,而续写进这本厚重记录册的新卫星,却不一定全部要走“高端路线”。

未来对于卫星的研发,大连理工大学微纳卫星与电推进团队将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

一方面,集中科研力量,研发更高端的科研卫星

另一方面,会组织学生作为研发主体,研制一些以锻炼学生科研和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卫星

这场将“星星”送上天的创举,大连理工大学从未遗忘每一个眼中有星的学生。

在大连1号—连理卫星的研发过程中,大工的学生便参加了由中国宇航学会国际宇航联合会共同发起的世界大学生立方星挑战赛。比赛中,学生们从大连1号—连理卫星的研发中吸取经验,一举获得了该项赛事的特等奖

从参与新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研制,到创新研发大连1号—连理卫星,大工人始终在为中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贡献力量,也以愈发强劲的育人实力为我国航天事业培养人才“生力军”。

学校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由学校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工程力学系与具有时代气息、焕发勃勃生机的航空航天学院整合组建而成,拥有工程力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力学学科为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并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构筑着深厚且卓越的科研、育人基底。

负责统筹航天员、载人飞船、空间站等全部14个系统的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是大工1981级工程力学专业(硕)校友,曾在做客央视朗读者》节目中说道:“我要去大连理工大学,因为这里是中国计算力学最好的学校!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型号总体副总师阳志光,是大工大连理工大学计算力学专业校友,参加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绝大部分航天型号的研制工作。在他心中,大工的扎实学风与航天人一丝不苟的品质高度契合,大工的计算力学等专业在行业内也处于领先水平

如今,具有一般卫星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的微纳卫星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呼唤,以大连1号—连理卫星为代表的微纳卫星研发正形成一个吸引多学科参与的平台,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蹚出一条路。

目前,于晓洲教授正计划成立一个学生俱乐部或社团,使对卫星研发有兴趣的学生更方便地参与其中,助力大工形成一种卫星研发的文化传承,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卫星研发领域的栋梁之材。

千百年来,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我国触及“星辰大海”的诗篇中,也一直闪烁着大工人的身影。帮火箭“瘦身”,发射辽宁首颗卫星,大工人的坚定初心映射出一代中国航空航天科研人的壮志雄心。

如今,建成的中国天宫空间站,铸就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世界史上的一座丰碑。一横一竖的“T”字,彰显了中国航天人的智慧,连接起人类“探索浩瀚宇宙”的梦想;名为“连理”的卫星,在苍穹之上划过的弧线,亦连接起大工人与航空航天事业的未来。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头条号:大连理工大学招生办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自大连理工大学官网/官微、大连理工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官网、中国载人航天官微、人民日报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