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个人停止焦虑,只需3个字

跟一位朋友在讲到《道德经》的时候,我说《道德经》就是要我们放下执著的,不要执著于我们所认为的好坏对错,如此,我们才能获得通透、不焦虑。这位朋友听了我讲的这句话,就反驳我说:“可是现在社会就是这样啊。即便是家长可以不执著好坏对错,可是老师还很执著啊。我允许我的孩子只考79分,可是老师不允许啊。整个社会就是这样,只是我们自己不执著有用吗?”

我回答:“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是什么吗?”

她说:“不知道。”

我说:“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改变别人。其次就是改变自己。你想要改变别人,这不是自找难受吗?当然,你有没有发现,你觉得老师不允许,这个本身不就是评判吗?你在要求老师一定要允许。那你这样和老师要求孩子一定要考80分以上,不是一样的吗?你和老师有区别吗?

当你放下那个对老师的评判和要求,你就可以思考自己可以做什么了,这个时候的思考就是有效的,这也是收回力量,从自己开始,改变自己,让这事情往你所想要的方向发展。这个就是老子说的无为。而如果你想逆着老师的认知来行事,这就是有为,就是造作。当你对老师有评判,你就很难心平气和跟老师说话了。那最后吃亏的是谁呢?

所以《道德经》为什么要我放下评判,因为只有放下评判,我们才能心甘情愿、顺势而为。这样做事就是智慧,就可以事半功倍。当然,从根本上来说,评判本身也不是问题,你执著于评判才是问题。就像我知道80分很好,但是79分我也可以接受,那这样就没有问题。因为是人就一定会有评判。只是不要执著于评判就好了。”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无为和顺势而为,我给大家举一个催眠大师艾瑞克森的故事:

艾瑞克森小时候,家里附近有人养马。马主人每次把马拖回马厩都要费很大的力气。因为马的脾气,就喜欢跟人对着干。你把它往马厩拖,它就拼命逆着来,所以非常费力。有一次马主人拖累了,回去休息下。出来的时候发现,所有的马都已经回到马厩了。马主人非常好奇,旁边就艾瑞克森这一个小朋友。

一问之后才知道,原来是艾瑞克森在他休息的时候,用很短的时间把马拖到马厩的。可是马主人就很奇怪,自己一个大人都需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把一匹马拖到马厩,而艾瑞克森是怎么做到的呢?艾瑞克森说:“很简单,我只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去了马厩。”什么意思呢?就是艾瑞克森往马厩的反方向拖马,马自然就会往马厩的方向用力。这样,他基本都不用费力就可以把马拖进马厩了。

事情就是这样简单。那位马主人做的事情就是有为,是在逆着马的脾气做事情。而埃尔克森做的就是无为,他在顺着马的脾气做。顺势而为,这样我们自己轻松,对方也很轻松,就达到了我们的目标。所以,放下我们所认为的那个应该和所以是多么重要。

放下对于评判的执著是因,而无为的智慧就是果。

那我们如何放下对于评判的执着呢?大家可以练习《情绪自救》书中的观息法,通过观息法培养出我们的“平等心”。而这个平等心就是让我们对于不执着、不焦虑的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