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心灯
家庭教育小事通
● 长沙市妇女联合会 ●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精神,有力推动家庭教育促进法宣传实施,普及立德树人家庭教育理念和知识, 提升家长依法教子、科学育儿能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家庭教育的浓厚氛围,长沙市妇联启动“点亮心灯”家庭教育小事通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活具体的案例, 回应家长育儿困惑和问题,宣传家庭教育理念和知识,引导广大家长承担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实际行动当好儿童成长的引路人,儿童权益的守护人,儿童未来的筑梦人。本期推出第二十六期——孩子“不会独立思考,总是依赖父母”怎么办?
家长提问:
老师,您好!我家孩子上小学4年级了,孩子不会独立思考,总是依赖父母,怎么办?
响林老师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这个问题。
独立思考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够自主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素质。独立思考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来培养和提高的。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先想一下,我们从小到大是否过于严厉或者过于溺爱,不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不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见,不鼓励孩子自己思考和选择,导致孩子形成了依赖和逆反的心理。又或者是我们太在乎孩子的成绩,只要考不好就非常焦虑,经常让孩子去补课,给他的压力太大,过于注重应试教育,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不给孩子提供多元化和开放式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导致孩子形成了死记硬背和盲从的习惯。也可能是孩子有畏难情绪,不愿进行深入思考,逃避困难,选择做简单易行的事情,容易看到结果和得到表扬。
那么,针对孩子不爱思考的问题,我给您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和方法,您可以尝试一下,应该对孩子会有所帮助:
1.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见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想法。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见,不要强加自己的想法和期望给孩子,不要过多地干涉和控制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家长应该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做出决定,自己承担责任。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也可以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鼓励孩子多问为什么
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都有探索和了解的欲望。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问为什么,多提出问题,多寻求答案。
家长不要急于直接告知孩子答案,而是要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查找资料,自己去验证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和思辨能力,也可以拓展孩子的知识面和视野。
3.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
沟通和交流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也是促进孩子思维发展的途径。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
家长可以与孩子讨论一些有趣或有意义的话题,例如电影、书籍、新闻、历史、科学等等。家长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或观点,引导孩子进行思考或辩论,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4.陪伴孩子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外,家长还可以陪伴孩子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例如去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地方参观学习;玩一些益智游戏,例如猜谜语、打扑克、下象棋、围棋等;参加一些兴趣小组或社团,例如美术、音乐、体育等;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或志愿服务等等。
这些活动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开拓孩子的思维,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5.给孩子一些适当的挑战和压力
挑战和压力是促使人进步的动力,也是锻炼人独立思考能力的机会。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些适当的挑战和压力,让孩子面对一些困难和问题,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
家长不要过分保护和溺爱孩子,不要为孩子包办一切,不要为孩子解决一切。家长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在失败中成长,在挑战中进步。
划重点:
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素质。
家长不要太过于严厉或者过于溺爱,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鼓励孩子自己思考和选择。
不要太在乎孩子的成绩,给他的压力太大,过于注重应试教育,让孩子成为死记硬背的机器,不会思考问题,举一反三。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见、鼓励孩子多问为什么、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陪伴孩子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给孩子一些适当的挑战和压力。
撰稿人:赵响林
科学养育孩子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您在家庭教育中遇到些许困惑,欢迎您将这些困惑(或问题)发送至市妇联家儿部邮箱:jeb84880305@163.com,市妇联将梳理汇总问题,邀请长沙市家庭教育学会专家进行一一解答。
来源:市妇联家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