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说女儿“太独立,跟谁都不亲”:为什么孩子遇事不告诉父母?


作者:木人(富书专栏作者)



独立懂事的孩子有多委屈?


比如电视剧《大考》中的田雯雯。


当妈妈发现她瞒着自己一些事,不满责备她:“你平常跟我说话也是说半句留半句,我看你就是从小独立惯了,跟谁都不亲。”


她说自己不是独立,是孤独,她控诉,为什么自己这么苦,而妹妹可以跟着父母在一起过得那么甜?


妈妈说:“你以前一直是最懂事的。”


田雯雯委屈落泪:“我最讨厌的词就是懂事,全都是你们逼出来的。



因为从小父母在外地做生意,她跟着奶奶生活,奶奶去世后,她一个人生活,期待着父母接她过去,却因为妹妹出生,便一直留她独自生活。


于是田雯雯独立懂事,即使跟妈妈打电话,发现自己发烧,也急忙挂了电话,对父母闭口不谈;


即使夜里独自放学回家,遭遇小偷尾随,田雯雯也不告诉父母。


是啊,那个独立懂事,习惯遇事自己扛的孩子,固然是害怕父母担心,可是不告诉父母,本身,已是心里的距离,已是委屈的积累,若是与父母足够亲近,遇事何惧他们知道?


她还是个孩子,遇事也会期待父母的安慰。


那个遇事不告诉父母的孩子,太委屈了。



遇事不告诉父母的孩子,有多委屈?


沧海镜说过:“寻求帮助也是一种能力,在这个世界上,独自一人是很难生存的。”


寻求帮助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尤其是当孩子遇到问题,孩子的世界很小,问题看似很大,但其实到了大人眼里,也许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小事。


朋友说过自己一段遭遇。


小学三年级,新换了一个中年男老师,兼职班主任和数学老师,他喜欢用棍子打学生头,数学课上,那些回答错误的学生就会频繁遭遇他的棍子敲头,朋友也不例外。


在暴力的恐惧中,那些“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的提问中,总是错得一塌糊涂,因为频频出错,又总是被不断提问,于是暴力时刻降临。


尤其后来,朋友感觉他针对自己似的,不仅数学差被批评,穿着以及头发长短都会被他嘲笑。


那段日子,朋友一入学校,恐惧油然而生,一放学,就豁然轻松,纵然如此煎熬,她却从未开口对父母说半句。


多年以后,她对父母讲起,父母说当时的你怎么不说?


是不是,如果当初告诉父母,自己可以得到更多帮助或指点?是不是如果当初告诉父母,自己可以免受很多身体之苦,心理之痛?


就像之前那个新闻,一个孩子6岁时,误吞了一个哨子,因为害怕被父母责骂,就整整隐瞒了20年,最后因为疼痛就医,终于顺利取出了哨子。



为人父母看到孩子如此,作何感想?


哨子引起的身体疼痛,暂时告一段落,可是哨子留给心灵的20年伤痛如何估量?


20年间害怕哨子侵害身体的,那份胆战心惊如何弥补?


如果时光倒流,当哨子不小心误吞,及时告诉父母,父母及时采取有效方式,是不是可以庆幸更多?


可是他却因为恐惧父母责骂,选择隐瞒至今。


尹建莉说,孩子宁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诉家长,这其实是个信号,说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


没有孩子喜欢甩开父母递过来的伞,而独自迎着风雨狂奔自虐。如果明知父母的温暖求之不得,只好选择自己的事情自己扛。


孩子为什么遇事不愿意向父母开口?


电视剧《三悦有了新工作》中,三悦毕业找工作屡屡受挫。


哪怕三悦是实习期唯一考核满分的,也因为对方觉得男孩比女孩能熬,因此转正名额被人挤了。


她心里难受,想找母亲聊一聊。


没想到母亲开口成刀:“谁让你蠢呢?脑子不好使,脾气还差,成天哭丧着脸,也不知道冲人笑一个,活该选不上你。”


看她吃东西,母亲又开口讽刺:“吃吃吃,你就知道吃,光长个不长心眼,吃屎你也赶不上热乎的。”



如此二重伤害,从此孩子遇事再也不想对父母开口了吧?


张德芬说:“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全心接纳,如此而已。”


孩子开口以为会是安慰和鼓励,扑面而来的却是冷漠和打击,期待温暖相拥,最后却是伤口被撒盐,从此,只好选择自我保护。


父母是孩子眼里最强的后盾,是遇事最想一吐为快的人,如果父母的所作所为不能给予孩子继续奔跑的勇气和力量,而只是生出嘲讽和嫌弃,结果就是,孩子坚强了,彼此的距离疏远了。


孩子偶尔需要开口求助的嘴,也紧闭不开了。


这样的父母,孩子更愿意求助


黄磊说:“最可怕的不是孩子在外面做了什么,而是你不知道他在外面做了什么。


他做什么不重要,他会不会告诉你,最重要。”


郑渊洁笔下有个女孩梁新,当女孩梁新被同学合伙栽赃陷害,冤枉她偷同学钱包后,老师要带她去办公室,梁新却对老师说:“我要给我父母打电话。”


那一刻,老师惊呆了,一般犯错的孩子生怕老师告诉家长,而你却主动要求告诉父母。


梁新父母到了学校,护着女儿,安慰她说,你的冤案到此结束了,最后梁新的父母帮助女儿找证据,洗刷了冤屈。


我们羡慕这样的孩子,因为拥有这么信任自己的父母。


那么,孩子愿意吐露心声的父母是怎么炼成的?


1、变得熟


有些父母子女,有着血液关系,却比陌生人还陌生。不见面,不沟通,形同陌路。


为什么孩子不听你的话?谁会愿意听陌生人的话。


没有人喜欢随便听从陌生人的建议。只有朋友的话,我们才愿意参考。


所以要跟孩子变得熟一些,沟通的桥梁才会畅通,求助的窗口才可能启动。


多关心,而非从不关心;多联系,而非很少联系。父母子女变得熟一点,一切美好才有可能。


2、关系好


有些父母与孩子,常常见面,也总是开口,但是关系却不够好。


因为见面就是挑剔,指责,开口就是嫌弃,嘲讽,一张嘴开口成刀,让人避之不及。


而一份好的亲子关系,才能有开诚布公的契机,才能有孩子开口求助的信任。


如何拥有好的亲子关系?


少唠叨,多投其所好。无论孩子遇到好事坏事,避免消极批判,多积极引导,鼓励。让孩子相信,我们是盟友,而非敌人。


尤其是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少说话,多做饭,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积极帮助,不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及时退出。


尊重和信任到位,孩子跟你的心就更近一点。



3、呈现爱


我们常说爱在心口难开,太多父母不仅爱从不说出口,还常常口是心非。


如此,单纯的孩子相信眼前的真实,却从不会想象到父母深藏心底的爱,或者说没有孩子愿意相信那个语言暴力,冷眼相对的父母,心底对自己会是满满的爱。


当孩子犯错时,我们的包容多于批评,当孩子求助时,我们的安慰多于指责,只有我们愿意尊重他,懂他,一切便会越来越好。


当孩子认识到父母对我没有无条件的爱和信任,自然不敢轻易展示自己的脆弱和伤悲。


如果父母呈现给孩子的,总是无条件的爱,积极乐观的态度,尊重信任的姿态,孩子自然愿意与父母敞开心扉,彼此拥抱。



父母子女一场,最美好的一个词应该是:亲。


遇事不告诉父母,是距离的象征,带着悲哀的色彩,而愿意告诉父母,说明彼此足够亲近,代表父母足够温暖。


当父母的包容和爱如阳光般温暖,孩子心底的潮湿也一扫而光。


愿我们都有幸成为温暖的父母,助力孩子一生向阳。


作者简介:木人,富书专栏作者,生活记录家,文章:爸妈精读,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