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书院《神秘作业》大揭秘
(2022年9月14日)
原创作者:滴水先生
尊敬的各位家长:
昨晚布置的神秘作业,要求学生画出两个物体:
一是“眼睛”;一是“煤球儿”。
通过大家发布作业的情况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大部分同学能够参与其中,并认真对待。但有部分家庭未能参与,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只能说很是遗憾。因为“机会是留给有所准备的人的。”
二是所有同学“眼睛”画得都很传神。
三是大部分同学“煤球儿”画得都很“神奇”。
现在揭秘:
一、所有“煤球儿”画得不像的都是最棒的。有的同学没有画出“煤球儿”,应该是优中之优。为什么?因为现在的同学们,我不敢说全部,应该绝大部分没有见过。当你的脑海里没有煤球的的认知或概念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想象去完成了。有时眼见未必是真,何况凭空想象出的物件与实际肯定会谬之千里的,再正常不过了。比如:我过去就没见过榴莲,不知其为何物?更别说味道了!如果让我画,我可能会画成“莲花”状的,因为我只能通过字面进行理解感知,通过想象完成画作。
二、能见过“煤球儿”,并使用过、甚至制作过的人,大概年龄要在三四十岁以上。所以说,没有画出或者没有画像的应该是最真实、最朴实、最切实的状态了。当然,也不排除个例,就是有孩子还就真的见过“煤球儿”。或者是间接通过影视、平面媒体或者美术班学习过等。
三、“眼睛”大家画得都很传神。为什么?因为司空见惯,每日都能看见,每时每刻都能发现,通过各种形式都能见到。见得太多了,所以就胸有成竹了。即使你不是美术班的学生,因为人人都有绘画的天赋。
四、能把“煤球儿”画得如此形象逼真的,我认为有的可能是家长进行了协助,提示,引导。为什么?一是家长的“荣誉感”在影响。二是家长的“进取心”占据高地。三是家长“不服输”的精神引领。四是“陪伴”过度重视、过度干预。
在开展此活动在若干天前,就有初步想法了。这都得益于杜佳樾父亲的不经意之谈:您认为孩子们若画“眼睛”和“煤球儿”,哪一个画得会更好?我回答:这个不好说,让我们拭目以待吧!因为没有调查,我们就没有发言权。
活动很成功,从中我也有一些感悟:当我们的认知是空白时,你不可能了解事物的外观形态及本质规律。为什么,我曾说过:经历就是收获、经历就是财富、经历就是精彩。对于孩子而言,不仅吃咸盐要比家长少几十年,走过的路也要比家长少走好多段。孩子们接触的都是新事物,需要经过一个认识、了解、熟悉、消化、理解、掌握、运用的完整过程。我们家长不要用自己的认知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认知,并给予不恰当的评价或指责。因为我们的这把“人生尺子”刻度有点大。对孩子的教育我们要有耐心、爱心、恒心,不可揠苗助长、操之过急。有句老话叫做:欲速则不达。学习任何学问技艺都是如此。
本次活动就是想通过孩子的绘画实际,经过平台展示博得大家一笑。您若在一笑之后略有反思,那将是开展此次活动的最大成功。
现得出结论:本次活动针对“煤球儿”画像的评价体系可能会超出咱们的认知和想象。只有两档:特优;优秀。
一、凡是没有画出或者画得像(极少数)的同学为“特优”等次。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做人做学问应如此:实事求是。
二、凡是画得不像的同学均为“优秀”等次。因为你们听话、用心、坚持;因为你们实事求是;因为你们凭借自己的能力与本领;因为你们的想象力很丰富,创造力很强;因为你们对书院布置的任务重视程度高、执行力强;因为你们规则意识强,令行禁止。
揭秘没有批评,只是客观表达: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家长不要过度干预,有时会适得其反;对孩子的教育关注很重要、耐心很重要、用心很重要、配合很重要、参与很重要;孩子认知需要慢慢提升,慢慢熟练、慢慢运用;用“滴水”精神滴灌孕育未来之花,学习书法亦是如此。
有缘者已到头条“滴水书院”空间品鉴了杜佳樾父亲创作的又一现身说法育儿心经。
欢迎在评论区说出您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