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PK | 走访瓶窑风筝制作馆,做纸鸢,和非遗传人话匠心

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瓶窑遇艺跨洋语情暑期社会实践团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民间艺术及休闲活动。风筝出现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被称为人类最早的飞行器。经过汉、唐,宋、元等朝代的发展有了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对中国传统风筝来说,每一只风筝,就是一件无可复制的艺术品。

七月,骄阳似火,窑山的山道上却是清风徐来,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瓶窑遇艺跨洋语情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此处同外国友人Malek一起放飞他们亲手制作的风筝。实践团成员同Malek一起制作了两个风筝,其中之一名为“喜上眉梢”,是中国古典的风筝样式,另一个则是由成员们和留学生用画笔亲手diy的独一无二的风筝。

躬行方知其中意——制风筝

瓶窑风筝美名远播,实践团早早便来到风筝制作馆,观赏了馆内的各色精美风筝,便开始亲手制作。实践团成员调好颜料,铺开空白的纸面,分别在风筝的头部、尾部、左右翅膀绘制图画。Malek绘制的是由草绿色、黑色、鹅黄色、水红色组成的一片翅膀。另一片翅膀则是由一位实践团成员画出素雅清新的中国水墨画之风味,苍绿的松竹,远山如黛,清泉石下流。尾部是另一位成员手绘的莲花与莲叶,淡粉的明黄的花蕊与鲜艳的花瓣相称,结构具有对称美。头部是简约的四个字母“ZSTU”—Zhenjiang Scien-tec University,可谓是点睛之笔。

非遗传人话匠心——访大师

在几位成员制作风筝的同时,另一位实践团成员联系了场馆负责人,也是余杭“风筝大师”程迪申老师,并采访了他关于风筝的许多问题。程迪申老师耐心讲解了风筝的制作步骤和风筝的核心是以放飞为标准,并分享了他接触风筝的故事和风筝中涉及到的选材、面料、绘画等知识概念。

老师提到了以风筝的形式将内心所想表达,并看它飞往天空所汲取的心灵的满足,这便让人感悟到“匠心”的弥足珍贵。

非遗工艺的美不仅体现在外观和细节,更体现于其中蕴含的人文价值与智慧。人民创作家总能立足于人民,创作出老幼皆宜的作品。作为非遗传人,程迪申老师提出了将传统风筝保护并传承是每个手艺人、接班人、中国人的重要任务。

小小纸鸢传递文化——放纸鸢

午餐后,实践团成员便同外国友人一起在山道上放风筝。恰有清风阵阵,不费力地就使纸鸢展翅在空中,同学们拉着线奔跑在山道,舒缓的大风吹走一天的疲乏,欢笑中交换了跨洋的浓厚情谊。对于这次体验,Malek说,对中国的传统手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中国朋友们相处得很愉快。(李佳曦/文)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