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才俊
深圳某重点中学的心理咨询室里,高二女生小薇哭着对咨询师说:"我每天学到凌晨两点,数学卷子刷了500套,可昨天班主任说我'没潜力',因为我没进年级前50。"这个场景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下教育最吊诡的困境:我们用最精密的"筛选机器"培养着最标准化的"优秀产品",却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弄丢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它本应是唤醒生命的过程,是让每个独特的灵魂找到自己生长方向的旅程。
一、被异化的教育:当"人"沦为可测量的"工具"
现代社会的教育体系,本质上是一台精密运转的"人才筛选机"。从幼儿园的"幼升小面试"到小学的"奥数竞赛班",从中考的"指标到校"到高考的"一分一段表",每个教育阶段都被精确量化为可比较的数字指标。北京某重点小学的课表上,除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还排着编程、机器人、马术、高尔夫等"素质教育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逻辑惊人地一致:要么能加分,要么能成为升学简历上的亮点。
这种功利化的教育逻辑正在重塑整个社会的价值坐标。家长群里讨论最多的是"幼小衔接要不要报珠心算",而不是"孩子对数字的敏感度如何";学校表彰栏里贴满的是"竞赛获奖者"的照片,而不是"最爱观察的小科学家"的成长故事;招聘会上HR扫一眼简历就问"专业对口吗""有没有相关证书",很少有人关心"你为什么选择这个领域"。当教育的目标从"培养完整的人"异化为"生产标准化产品",我们就在不知不觉中把鲜活的生命,变成了可以测量、可以比较、可以批量生产的"教育商品"。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异化正在摧毁孩子对学习本身的热爱。上海师范大学的一项追踪研究显示,小学三年级前对学习保持强烈好奇心的学生,到了初三时只剩28%;而那些从小被灌输"学习是为了考高分"的孩子,普遍存在"目标达成后的空心病"。就像被剪掉了翅膀的鸟,他们学会了按照既定路线飞行,却早已忘记天空原本的意义。
二、人的教育:让生命在自主生长中绽放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场"唤醒"而非"塑造"。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这种教育不是把知识灌进容器,而是点燃火焰;不是用模具铸造零件,而是让种子按照自己的方式破土而出。
日本教育学家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中提出的"课题分离"理论,恰好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学习是孩子的课题,成长是生命的课题,教育者的任务不是代替孩子完成课题,而是提供支持性的环境。芬兰的"现象式教学"就是最好的实践——老师不会按学科划分课程,而是围绕"气候变化""城市交通"等真实问题组织学习。孩子们需要自己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合作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的教育最核心的特征,是对"主体性"的尊重。所谓主体性,就是人作为独立个体的自觉意识,是"我能选择""我会负责""我有创造"的能力。杭州某中学的"项目式学习"课程中,有个男生选择了"校园流浪猫喂养计划"。他从调查流浪猫数量开始,设计喂养方案,联系动物医生,甚至通过义卖筹集资金。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统计学、生物学、社会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体验到了"主动改变世界"的力量。这种力量,远比试卷上的满分更能滋养生命的成长。
三、超越功利:教育要守护生命的完整性
有人可能会质疑:强调人的教育,会不会耽误孩子"立足社会"?这种担忧恰恰暴露了我们教育观的扭曲——似乎只有成为"有用的人",生命才有价值。但什么是"有用"?在工业时代,"有用"可能指掌握特定技能;在信息时代,"有用"更可能指持续学习的能力;而在未来的不确定时代,"有用"一定是保持生命的韧性与创造力。
真正的"有用",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技能,而是完整的人格。日本"终活咨询师"松浦弥太郎在《100个基本》中写道:"所谓成长,就是不断确认自己与世界的边界,同时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一个从小被允许犯错、被鼓励提问、被支持探索的孩子,即使未来从事普通工作,也能在平凡中发现意义;而一个只会按指令行动的"工具人",即使拥有再高的技能,也可能在技术迭代中被轻易替代。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生命都能"成为自己"。敦煌研究院的研究员樊锦诗,年轻时放弃了上海的优渥生活,扎根大漠50年守护莫高窟。她的选择无关"有用"或"成功",只因为"我想守护这些壁画"。这种对内心热爱的坚守,这种不计功利的投入,恰恰是功能性教育无法培养的珍贵品质。正如诗人里尔克所说:"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这种"挺住"的力量,来自对生命本身的热爱与尊重。
站在教育的十字路口,我们需要重新回答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把孩子送进更好的学校,还是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标准的"合格品",还是守护每个生命的独特性?答案或许就藏在孩子第一次观察蚂蚁搬家时的专注里,在少年第一次提出"为什么"时的好奇里,在青年第一次为理想奋斗时的热血里。这些瞬间,才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它不是雕刻,而是唤醒;不是塑造,而是生长。当我们不再用功利的眼光丈量教育,当每个生命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绽放,好的教育自然会到来。
(布莱克说:“辛勤的蜜蜂永远没有时间的悲哀。”在教育方面,我从来都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仅以此系列文字作为金砖,但愿能敲开理想中那扇神圣的、闪耀金光的教育殿堂的大门,让更多的人关注教育。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一书中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热爱生活可以表现在诸多方面,有人喜欢钓鱼,在烈日下可以一整天的守着几根吊杆不吃不喝;对于喜欢敲击键盘的人来说,手指不停的跳动,敲着敲着灵感就来了,就越觉得生活充满乐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键盘手”需要有一种更高的情怀站在伟人肩膀上看世界,通过敲击键盘能够“寻觅知音,辟邪小人,超越自我”。本系列文章均采用“天问体”,问天问地,问得问失,问东问西,问黑问白,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思考:
1.推行 “五育融合” 课程体系
构建德育铸魂、智育打基础、体育强体质、美育滋养心灵、劳育增能力的课程框架,把劳动实践、艺术鉴赏纳入必修学分。像深圳某中学开了 “校园农耕课”,学生在种地实践中能理解生态循环和团队合作。
2.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打破 “只看分数” 的观念,加入过程性评价、实践能力考核和社会服务记录。参考芬兰的做法,为学生建立包含创新项目、社区贡献等方面的成长档案。
3.实施教师专业发展五年计划
打造 “教学导师指导 + 企业实践 + 国际研修” 的复合型培养体系,要求教师每学期完成 40 学时的跨学科培训。比如杭州某校让理科教师参与 STEAM 课程开发。
4.创建 “教育生态评估系统”
把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社会实践时间、创新成果等纳入学校考核,对过度应试的学校发 “黄牌预警”。参考日本 “学校保健法”,建立全国学生发展数据库。
5.推进 “双师课堂” 改革
每个班级配学科教师和成长导师,成长导师负责个性化发展指导。例如北京某校为每位学生建 “成长导航图”,随时调整学习路径。
6.构建 “城市 - 乡村教育共同体”
推行 “1 所名校 + 3 所乡村校” 的结对模式,通过 “双师课堂”、一起搞教研实现资源共享。参考 “组团式帮扶” 政策,规定城市教师必须轮岗去乡村支教一定年限。
7.设立 “教育创新特区”
在雄安、浦东等新区试点 “项目制学习”,允许学校自己开发课程。比如上海某校开了 “城市生态治理” 课程,学生能参与真实的市政项目设计。
8.完善终身学习认证体系
打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界限,建立 “学分银行” 制度。家政服务人员通过技能认证,可折算成继续教育学分,这参考了人社部的家政职业化建设方案。
9.开发 “教育压力指数监测系统”
用大数据实时监测学生作业时间、睡眠质量等,对超标的学校自动启动干预机制,比如成都试点的 “作业熔断机制”。
10.构建 “家校社” 协同育人平台
建立家长教育学分制度,开发家庭教育 AI 助手。像广州某区推出 “教育会客厅”,定期举办家长工作坊和社区教育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