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是维持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状态,以及培养社交能力的重要因素。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能从多个方面帮助小学生改善心理健康状态。

体育运动的积极影响
缓解和改善焦虑等负面情绪 很多小学生进入紧张的学习生活后,当遇到成绩不理想时,可能会出现焦虑或抑郁的情绪状态。运动被认为是一种天然的抗抑郁药,能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和内啡肽等“幸福激素”,帮助小学生放松身心,缓解学习压力,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已有研究指出,规律参与体育活动的小学生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比例,明显低于不运动或少运动的小学生。
增强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像团队项目(如篮球、足球等),能帮助他们通过完成任务、达到目标来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自我评价水平。体育活动还可以提供结交朋友、分享快乐的机会,同时增强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这种社交互动有助于小学生建立正向的自我认知,提升在集体或团队中的存在感和归属感。
提升情绪管理和控制能力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对小学生的情绪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有着积极影响,可以帮助他们发泄负面情绪,释放内心压力,提高身体素质。例如,急躁易怒的小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太极拳、慢跑等项目,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稳定情绪;而遇事紧张的小学生则可以通过参与足球、篮球等激烈的体育竞赛,锻炼冷静、沉着的能力;在长跑训练中,即使感到疲惫也需要坚持完成,这种耐力训练对培养毅力有很大帮助。
运动有助大脑功能发挥
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对小学生的大脑发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提高记忆力和注意力方面。例如,慢跑能增强脑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有助于新生神经元的生成;日常跳绳可以通过节奏训练提高注意力,增强心肺功能。
需要双侧协调的运动 篮球、羽毛球等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要求小学生在运动中反应迅速、动作协调。这类运动对于大脑的神经网络具有良好的激活作用,有助于提高执行能力和反应能力。这些运动还能培养小学生的战术思维和应变能力,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敏捷。
节奏感强的运动 舞蹈、武术等节奏感强的运动,需要身体与大脑的协调和配合来更好地实现。通过复杂的动作与节奏的变化,小学生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及认知专注力。此外,练习舞蹈和武术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进而增加运动的趣味性。
小学生运动要注意适度
小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期,心脏和呼吸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因此运动量和强度的安排需要适度。适度运动可以促进健康,而过度运动则可能会对他们的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儿童每天应至少进行60分钟的中等到剧烈强度的身体活动,以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至少3天进行包含剧烈强度的有氧运动,以及增强肌肉和骨骼的运动。这样既可以有效增强心肺功能,又不会对身体产生太大负荷。
家长和教师在陪伴小学生运动时,要注意观察其状态,若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等现象,应及时调整运动强度或停止运动。

文: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斌
编辑:刘洋 杨真宇
校对:李诗尧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